西堤春晓

玲珑(拒聊)

<p>颐和园是北京的一颗 璀璨的明珠。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我把她当作后花园。边走边拍沿途所见美景,既赏心悦目又达到健走的目的,感觉是一件极爽的事情。西堤又是最爱之处,每次过去不论时间早晚都必定会在西堤上走一走。</p> <p>西堤是乾隆皇帝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在颐和园昆明湖中修建的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因自然景色开阔,将园外玉泉山秀丽的西山山形与玉泉山的玉峰塔摄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使得园外之景和园内的湖光山色浑然一体。</p> <p>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p> <p>西堤一带湖中荷花堤边柳,碧波轻摇荡绿舟。因自然景色开阔,将园外玉泉山秀丽的西山山形与玉泉山的玉峰塔、妙高塔摄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使得园外之景和园内的湖光山色浑然一体。</p> <p>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昆明湖的项链,而堤上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的六桥,犹如项链上璀璨的钻石。这条项链随着四季四时的变化而变换着斑斓的色彩。</p> <p>西堤上有六座桥。从离北如意门最近的界湖桥开始,依次是豳风桥、玉带桥、镜桥、柳桥和练桥。六桥造型各异,除玉带桥余五桥都是亭桥。</p> <p>界湖桥。因处内外湖分界处而得名。界湖桥上的亭子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只剩桥身。</p> <p>豳风桥桥亭为长方形,重檐四坡顶,是一座屋桥。清漪园时称“桑苎桥”。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豳风》。以“桑苎”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新旧两个桥名都是与农业有关的,桥的西边还有耕织图、机织房、络丝房、水村居一组模仿江南农村景色的景点。时至今日,豳风桥周围尚存活着少量百年以上的桑树,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p> <p>玉带桥是西堤上唯一的石桥,由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云中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玉带桥拱高而薄,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形若玉带。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洁白的,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的半圆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皱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玉带桥为清乾隆时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如今,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p> <p>镜桥之名出自唐代诗人李太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桥上是一座八角重檐的亭子。!</p> <p>练桥在镜桥之南,位于西堤中部,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年间重修,桥上建重檐桥亭,可供观赏景休憩之用。</p><p>练是白色的丝织品,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南朝谢眺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桥具有开阔的观赏视野,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治镜阁、畅观堂、藻鉴堂等环桥景致都能一一收入眼帘。</p> <p>景明楼位于颐和园西堤练桥和柳桥之间,始建于1750年,仿洞庭湖“岳阳楼”的春和景明风光,其名取自宋代范仲俺《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据记载,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乾隆帝和大臣们举行诗文酒会的地方。乾隆爷用“景明”二字作楼名,一方面是景明楼具有“柳绿桃红、岸芷汀香”的春和佳景,另一方面是借《岳阳楼记》中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自己在游娱之中“偷闲略赏还知愧”,“后了先忧缅前贤”。</p> <p>柳桥就是一座姿态优美的典型的亭桥。高耸的桥身,靓丽的亭子,亭子的顶部是重檐卷棚歇山式,无论从远处还是近处看,柳桥都是那么的楚楚动人。柳桥,周围少不了柳树。堤上,桃柳间植,柳桥附近鲜花盛开。</p><p>故而“柳桥观柳”也是一景。</p> <p>游西堤,如入景中画,画中景。不知是在景中看画还是在画中看景。颐和园的园林景色,只一道西堤便可见一斑。</p><p>西堤的景致是需要慢慢品的</p><p>品四季(春夏秋冬)春花、夏荷、秋柳、冬枝。</p><p>品四时(朝午夕夜)朝霞、午雪、夕阳、夜月。</p><p>品四候(风雨雪雾)风桥、雨湖、雪亭、雾船。</p><p>品四景(湖山塔桥) 湖光、山色、塔影、桥韵。四季不同,赏春花,观夏荷,看秋柳,品冬枝。</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