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最为典型,“壮族三月三”已经成为承载和展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无法相聚在校园里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但不一样的三月三,宅家也精彩!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宅家活动”。</p><p><br></p> 活动内容 <p>1、亲子共画彩蛋活动(一年级)</p><p>2、亲子制作绣球、“抛绣球”或者绘画精美绣球活动(二年级)</p><p>3、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制作五色糯米饭、艾粑粑等美食。(三年级)</p><p>4、制作“三月三”手抄报(四年级)</p><p>5、亲子对唱山歌、民歌童谣,跳竹竿舞等活动,拍照、录视频。(五年级)</p><p>6、制作铜鼓手工,“敲铜鼓唱山歌”活动(六年级)</p> 指尖上的彩蛋 <p> 壮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递情感之物。在一年级同学们的巧手描绘🎨下,一个个可爱的彩蛋诞生了</p> 指尖上的绣球 <p> 绣球是广西壮家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看看我们二年级同学们的手多巧!</p> 舌尖上的五色糯米饭 <p>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传统美食,采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天然植物,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种颜色,象征着吉祥如意、五谷丰登。让我们来看看三年级同学的作品吧👇</p> 舌尖上的艾粑粑 <p>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瞧!我们三年级同学在家长的指导下做出了一个个色、香、味俱全的艾叶糍粑。</p> 指尖上的手抄报 <p> 四年级的孩子们创作的“三月三”专题手抄报,各有特色,都表现了同学们对壮族“三月三”传统佳节的喜爱。</p> 我是小歌仙 <p> 山歌,是壮乡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山歌有《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等。同学们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山歌,下面是五(3)班陈玫瑾同学录了一段小视频分享给大家。</p> 指尖上的铜鼓 <p> 我们广西的铜鼓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祭神时,铜鼓是神圣的法器;在节日里,铜鼓是最激动人心的打击乐器;在征战时,铜鼓又成为号令军队和振作士气的鼓角。广西的铜鼓种类、数量是全球第一,有“铜鼓之乡”的美誉!</p> <p> 六年级的同学们制作铜鼓表心意,敲响铜锣震四方,迎接援鄂英雄归。献给最美逆行者,因为有了你们世界变得更美丽!</p> <p> 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们领略到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习俗,了解到今年新冠肺炎疫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在心中筑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之墙。</p> <p>总负责:莫华汝 林红兵</p><p>策 划:雒容小学政教处</p><p>文字编辑:黄裕穗</p><p>图 片:全体正副班主任</p><p>审 稿:林海丽、覃秀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