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藏传佛教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族地区(藏、青、川、甘、滇)、蒙古、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玛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近现代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本组图片拍摄于西藏、四川、甘肃、青海藏族部分地区。本人对藏传佛教和藏族民俗十分陌生,本篇部分文字描述摘自有关藏区简介。由于时间有限,不允许深入藏民之中,所拍图片不能全面反映藏传佛教真谛,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交份纪念作业而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五世达赖洛桑嘉措重建布达拉宫之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是旧时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不计其数。1961年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国家旅游局列为AAAAA级旅游景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昭寺始建于647年,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儿12岁等身镀金铜像。近600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表达他们对佛的极度虔诚。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卜楞寺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建于1710年,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是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4000余人。</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 经幡一般指的是风马旗,是古象时代所留下的风俗,是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是藏族同胞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成串成串挂在寺庙、民舍、树林、山河、路口,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一种地连接天的境界,岁岁年年、日日夜夜地借助着风每吹动一次,就表示帮忙藏民虔诚地诵颂真经一次,祈祷一次,和转经筒的意思是一样的。经幡的各<br>种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每块颜色排列顺序有严格规定,因为经幡意义很明确,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为了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五块幡条至上而下排列及象征意义是这样的:最顶端为蓝色,象征着蓝天;蓝色下面为白色,象征着白云;接着是红色,象征着火焰(即代表佛);再接着是绿色,象征着绿水;最下面是黄色,象征着黄土或大地。这样排列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象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颠倒,是藏民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于是他们用经幡五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心理上的依托,真是绝妙无比。</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把死后尸体让鹰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反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是拿皮囊来喂秃鹫,是最珍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藏族人认为,生是死的开始,死又是生的开始,不必执着于肉身,它只是承载生命的一条船,既然人生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条船,生命结束了,船也就没用了,既如此,何不把身肉当作这一世最后的一次布旋和供养?雄鹰秃鹫也是有情众生,将肉身布旋给它们就等于布施给了六道众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色达五明佛学院位于四川甘孜州色达县城南,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之一。这里的僧舍很壮观,连绵数公里的山谷布满了密密麻的红色小木棚屋,装饰考究而辉煌,寺庙和学院占地面积为4平方多公里。身穿桨红色僧袍的喇嘛和尼姑来来往往中充满祥和气氛。大概有二三万常住僧尼。佛学院分长期和短期进修,<br>长期学制为6年,特殊学位要13年,学员通过各学科的单科考试,立宗论和口头辩论考试及格的,学院可以授予堪布(法师)学位。佛学院有不少汉地显宗学生,故也设汉经院,由堪布用汉语讲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吾屯下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村,这里是藏族‘’热贡艺术‘’的发祥地。始建于1835年,这里殿堂甚多,装饰华丽,寺内收藏有大量精美的唐卡、堆绣、雕塑等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郎木寺地处甘川二省边界,在郎木寺沟里有两个隔沟相望的寺庙,一座是四川的达仓郎木格尔寺,一座是甘肃的赛赤寺。两寺均为藏传佛教寺院,创建1748年,其创始人即第一任赤哇嘉参格桑,郎木寺历世活佛继承弘扬第一世寨赤活佛的弘法大愿,个个致力佛性修炼,学问通达,业绩显赫,在整个藏区乃至世界影响深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隆务寺位于青海省同仁县隆务镇。隆务镇西南角山底下有数十座经堂佛殿及数以千计僧舍组成的佛教园林建筑群,隆务寺历史悠久,最早建于元代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为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在安多地区,其规模、地位、影响仅次于拉卜楞寺和塔尔寺。现任寺主夏日仓活佛,19岁,师从叶雄活佛,久美腾却为启蒙老师,毕业于中国藏族语系高级佛学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聚着藏族文化的精髓,是藏族人们精神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千百年来,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了藏族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这些影响大多数己经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 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外界交流日益加深,藏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藏传佛教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做出改革与调整,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根植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特色,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创新的要求。我们祝愿藏族人们的社会生活将会更具特色,更加幸福和谐。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