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说句实在的,不怕各位笑话,在我十三虚岁之前,根本不知道照相机是啥样儿。因为那时候有国营照相馆,那里边才有照相的机器,可是你要想进去看,就必须花钱照相才有资格。咱家弟兄姊妹多,没钱进照相馆,也就没见过照相机。</p><p> 话说那年,突然就来了“机会”。就是小学毕业等着上初中那个暑假。那不就是虚岁十三么!大姑家的表姐夫,爱好各种新鲜器物,不知从哪儿弄来N手的“一二〇”相机,其实胶卷都不好搞,现在想来也是“练手”吧,就“诱惑”我家弟兄姊妹,跟着他巡景留照。</p><p><br></p> <p><br></p><p> 村西是高粱地,那个时候“大田”还没有承包到户,但这高粱地是自留地性质,种植主还在地头辟了“葱畦”,所以,就留下我“人生第一照”,见上图。表情木讷,眯眼皱眉,双手局促,紧贴侧身,不知所措。唉!毕竟是第一次啊!</p><p><br></p> <p><br></p><p> 照片洗出来之后,表姐夫发现,本来我颜值挺高,却是这个“德行”,就想再找个机会单照一回。于是带着我往稍远处去另寻佳境,那是一块“紫穗槐”灌木丛林,前侧的玉米秧因为旱情打着卷儿。表姐夫说,你别那么皱眉眯眼咧,也没人旁观,起码得露个笑脸儿啊!就留下了第二张,也没怎么笑。</p><p><br></p> <p><br></p><p> 后来上初中了。摄影没有当今这么“普及”。一直到1982年快初中毕业了,学校附近的还乡河窝洛沽大桥,便成了照相师傅的首选景点儿。遂成此照。</p><p><br></p> <p><br></p><p> 中考成绩不甚理想,没能考入域内重点——县一中,仅升入本校高中部。勉强上了半个学期,经哥们儿动员,断然改校续读“初四”,以谋重考一中“大计”。上图即为临近第二次初中毕业而摄。</p><p><br></p> <p><br></p><p> 终于如愿以偿,进城上了一中。高二快结束时,校园里总有外来的照相师傅,为毕业班的学长们拍纪念照。这在高一时还没有感触。想到一年后也将未卜离去,竟也赶赶时髦,遂留此影。</p><p><br></p> <p><br></p><p> 这是一年后真正轮到自己临近毕业所留,右一就是本人于1986年毕业前的形象。</p><p><br></p> <p><br></p><p> 高中毕业后去了滦州读书,此为校园一景。吉他只是作为道具,没那本事。</p><p><br></p> <p><br></p><p> 再次毕业后就要参加工作了,那时“包分配”。自选来到异县谋生,被“发配”到移民迁建聚居地,当时叫新海庄乡。经数次并乡建镇,早已无此称谓。此为乡址内一景,终于见了点儿色彩。</p><p><br></p> <p><br></p><p> 一年后被调入第二个工作单位,当时叫聂庄乡,如今也早已被撤并。此为摆拍的“工作照”,貌似年轻干部接受培训学习状。</p><p><br></p> <p><br></p><p> 由于最初从事团委工作,而对于当时的农村乡镇,团工作的重点就在学校。所以这期间,仍然是校园的镜头较多。此为宽阔的学校操场。</p><p><br></p> <p><br></p><p> 上图为参加学校的一次公益捐助活动之后,与乡教育组几位领导合影。</p><p><br></p> <p><br></p><p> 此为“花园式学校”内景。与另一校的校长交谈。推算时间约为1994年。再过几年就离开此地了,略过不存。</p><p><br></p> <p><br></p><p> 从1998年2月又到了新的一处工作单位,也就是新寨镇,然后就是2002年再次调离,去了庞各庄乡,这期间可能与照相机绝缘,竟无甚影像。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一纸便签,看落款是2000年9月。也正是这份通知,开启了一线光明,牵引着往后的生途,几经周折,带入了2003年的盛夏……</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