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崩回忆

符式旺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前言1】上有天堂 下有雨崩</span></p><p>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最重要不是起点和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和旅途的心情”。写出这样诗句的人,应该经常在路上吧。我也希望自己经常在路上,而这样的“路”,还真不多——雨崩徒步,就是这样的一条路。为了这条路,我舍去一周时间、万把块钱、十斤体重、半条命。</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前言2】打开回忆的门</span></p><p> 是夜,有人在一个户外交流群里发了一个关于雨崩村徒步攻略的帖子,勾起我关于雨崩的那段回忆。一瞬间,我的思绪被拉回到梅里雪山脚下——四年多前的那段旅途,有如一部高分的影片,一幕幕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把四年多前自己记录的文字和照片又浏览了一遍,意犹未尽——是啊,我有限的文字实在难以描述那一路上的艰辛,当然也有很多欢乐和收获。</p><p> 我把那段旅途的回忆片段又缕了一遍,是对那些日子的珍惜和怀念,是对那次雨崩路上自己灵魂洗涤的再一次梳理,也借此再次向一路同行并相互照应的老师和伙伴们表达我的感激。</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一】夜宿西当,繁星伴眠</span></p><p> 2016年12月30日。早上七点多,大家都已从帐篷里的睡袋中醒来。天气不错,晴空万里,小铁灶里的炭火早已燃尽成灰。昨晚的满天繁星已经不见了——只有在高原的夜晚,才能欣赏到如此夸张的星空吧——在那个时刻,你会觉得宇宙星辰都触手可及,你甚至会忘了地球本身。</p><p> 昨天,我们从丽江古城出发,一路向北,途经香格里拉,花了十个多小时,颠簸了近四百公里,到了夜晚九点多点才到达德钦县西当村。快进村子的时候我们迷路了,下车问路时我们瞬间被这满天繁星给迷住了。这样的星空,我实在没法去形容它的美。</p><p> 昨晚,我们就驻扎在西当村村长家屋子后的空地上。搭好了帐篷,我们围着村长借的小火炉,烤着牦牛肉,喝着青稞酒,看着触手可及的浩瀚星空,谈天论地。虽然很冷(零下十三度),但是很快活。如果不是要养精神保体力,我真舍不得回帐篷睡觉。</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二】收拾行囊,轻松上路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九点,吃过早餐,迎着大山里的晨曦,我们背起行囊出发了。才走出西当村,就爬上一条陡峭的碎石山路,和我们一道上山的还有赶着骡子的藏民。藏民们走得快些,不久就见不到他们踪迹了。一路上还有从山上下来的藏民,老远的就向我们打招呼:扎西德勒!我们也回应着,朴实的民风让人觉得好亲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的行李大概四十斤,又穿着很厚的冲锋衣,尽管气温很低,我已经微微出汗。有人走快些,有人走慢些,为了防止有人掉队太远,我们时不时用对讲机呼唤几声,山腰上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多半个小时后,我们爬到村子旁的小山顶,然后走上一条修在半山腰上的双车道柏油路,较轻松地往西当温泉前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三】西当温泉 稍作停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越往上走,气温越低,偶尔看到山体里渗出的泉水结成的冰凌。我们到达西当温泉驿站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这里海拔2450米,是外界通往雨崩村的两个入口之一,也是多数徒步者入山的选择,也是汽车能到达的终点站。小唐老师已经开车把我们的口粮送过来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西当温泉据传说是山神赐给当地的神汤,去雨崩朝圣的人可以在这里洗去一身尘埃。温泉从改装过的像个人工水泵模样的出水口里冒出来,流到泉眼旁的天然水洼里,然后流入山谷里。泉水很烫,硫磺味较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在温泉水洼里洗洗手,浸泡加热食物,在这里歇息半个小时,吃了点干粮补充体力。我按大家的建议,把汗水浸湿了的保暖内衣脱了,瞬间觉得身上暖和多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山路入口处有当地藏民提供的骡子驼运服务(应该就是早上和我们一起从西当村发出的骡子),可以驼运人和货物。经过慎重考虑后,唐老大决定把他的助理小张以及我们的食物托付给藏民,这样我们只要背着原先从西当村背上来的行李就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怀着无限向往和兴奋的心情,我们踏上前往雨崩的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四】雨崩路远,始于足下</span></p><p> 经过在西当温泉短暂的休整,我们心情愉悦,似乎雨崩就在眼前。脚下的土路也比较平坦(路宽应该勉强能通行一辆皮卡),我们十人,三两成群向前进发。和我们同时出发的还有一些选择了骑坐骡子的游客,他们很快就离我们远去。我们不紧不慢地走,并不急着赶路——也没法赶路,高海拔,负重,运动幅度大的话,心肺负荷受不了。我们的计划,是天黑之前到达雨崩就行。</p><p> 出发前我们也做了一些功课,可此刻雨崩的路就在我们脚下,总体上感觉比较轻松。邹老师哼起小曲儿,倒有七分歌神的味道。我和一帆用对讲机讲笑话,时不时对着山谷那边喊几声,听取那边的回音。</p><p> 半个小时后,我们的声音少了。我们意识到,不能把体力耗费到任何方面,除了双腿。呼吸,开始变得沉重。</p><p> 最先出现不适应的是海山,他吐了。文祥大哥是多面手,从丽江出发前备了好些药物,连救心丸都有。咽了几粒救心丸,海山气色好了些。我们也都吃了几粒,继续赶路。女队员张洁对崎岖山路的忍耐丝毫不比男同胞们逊色。唐老大、D哥、小唐、阿来和一帆都是玩户外的高手,也开始放慢了步伐。</p><p> 邹老师的体能和他的歌声并不成正比,所以他掉队了,甚至有想放弃的念头。可是我们已经离开西当温泉好远了,离目的地越来越近,又怎么能回去?——反正我从没想过要放弃。</p><p> 我们不知道,困难才刚刚开始。</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五】神秘的玛尼堆 信仰的力量</span></p><p> 出发前,藏民指过路:沿着有电线杆的山路一直走,就能走到雨崩村。所以,有岔路的时候,路旁的电线杆成了最好的向导。</p><p> 一路上,只要是有岔路口或者有转弯的地方,都有玛尼堆。有的伙伴非常虔诚,遇到必跪拜。这种神秘的藏区文化,似乎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支撑着每个有信仰的躯体和灵魂。</p><p> 越往上,山路的坡度越大。而我们的体能,快速下降着。我们商议了一下,约定好每越过两根电线杆就休息几分钟。很快,变成每根电线杆附近都要停留一会,缓缓神;又变成休息两次,才到达下一根电线杆……越来越多的体重依靠登山杖在分担着,我们在手脚并用地“爬行”。</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六】艰难的每一步</span></p><p> 再往前,手机信号越差,从断断续续到后来完全没有了信号。没有了定位,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疲惫也让我们忘记了时间,不知夜晚将至,不知今夕何夕。</p><p> 唐老大让我结合自己健身的方法,教大家用呼吸的节奏控制力量。刚开始时一个呼吸可以走两步,后来一个呼吸只能挪一步,再后来,一个呼吸只能挪小半步……</p><p> 我留意到,慢慢地,路边有了积雪。越往前,路边的积雪越来越多,气温也更低了。</p><p> 大山深处,居然有藏民在这里开了个小店。我们又歇息了一会,每人喝了一瓶红牛饮料。我们想,这里的东西贵得特别有道理。</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七】垭口在望 高原反应</span></p><p> 我们还在坚持着。五米一停留、三米一停留……天色渐渐变暗,路边的标识牌提示,距离南争垭口还有800米。</p><p> 这里应该是最陡的一段路,山路被修成“乡”字型,可我们还是觉得特别陡。路边的积雪厚的地方可以没过小腿肚。山坡上的树木也更大了。路面似乎是两道车辙,不过一路过来我们没见到任何一辆车。</p><p> 两条腿已经基本没有感觉,是凭着最后的意志在一小步一小步向前挪动。脑袋瓜昏昏沉沉,一问,别人也是这样的情况。经提醒,我意识到这是高原反应,缺氧造成的。我们去背包里去找氧气罐,才想起氧气罐和食物放在一起,交给藏民驼运上去了(事后我们谈起这事,我说如果不是骡子把食物运了上去,那个重量我们估计过不去,是骡子救了我们的命;沈大哥说骡子把氧气带走了,那些骡子差点把我们害死,哈哈)。</p><p> 迷糊中,在黄昏那微弱的光线里,我大概能感知到道路两边密密麻麻的风马旗在山顶的晚风里摇曳,但我已经没有精神去想太多,只留意着脚下。脚下似乎有很多树根,要小心翼翼地走。</p><p> 道路突然变平缓了,似乎我们已经登上了山顶,垭口应该是到了。过了一会,沈大哥从前面折了回来,带着氧气罐——我们食物和氧气被藏民卸货放在前面不远处的一个小木屋里。</p><p> 每个人吸了几口氧气,稍微缓过神,大家都到山顶了。</p><p>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南争垭口。</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八】南争垭口 艰难抉择</span></p><p> 南争垭口,海拔3700米。</p><p> 备了氧气罐真是明智的选择。吸了几口氧气,停下脚步,把包袱放下来,大家慢慢缓过神来。</p><p> 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货运队把我们托运的食物放在了这里——垭口的一个木棚里。木棚里有木凳,有炉子,有火堆,炉子里还有烧开的水。看样子,这里是有主之地,主人不在。</p><p> 我们在木棚里围着坐,拿出泡面,享受这人间佳肴。</p><p> 大家商量,是留在这里过夜还是继续前行?留这里过夜的话,山顶太冷,还缺氧,各种未知因素太多了。继续往前走?我们的体能完全超支,双腿已经不听使唤了,而且行李多了好几十斤的食物。经过分析,我们决定抛弃部分食物,继续往雨崩进发——也不叫抛弃吧,是把部分食物留给木屋的主人,我们用了他的地方休息,还喝了他的开水。</p><p> 从这里出发到雨崩村还有六公里!我们能做的,是咬紧要关,继续艰难迈步。</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九】最黑暗的路</span></p><p> 累,冷,困,麻木。</p><p> 我们留下了多半麻袋食物,还有部分食物分摊到大家的包袱里。我和大家轮流合力抬那个麻袋。</p><p> 这是一条下坡的路。尽管是下坡,因为增加了重量,我们并不轻松。我们用手机上的手电筒照明,微弱的光线,看不清围边的情况,大致知道左边是陡坡或悬崖右边是山体。我们靠拢着缓步前行,走在靠近山体的一边。</p><p> 我真的太累了,又累又困,眼皮实在撑不开了,只能在迷糊中努力挪着步子。路很滑,碎石混着泥土,而且不平坦。突然脚下一滑,我扑通一下滑倒,一屁股坐地上,“啊”地喊了一声,大家也吓了一跳,聚过来询问我的情况。我没觉得疼,只觉得坐在地上好舒服,特别舒服。我不想走了,我真的想就这样躺下来睡觉,管它地上是驴粪还是马粪。当然不能真的躺下,我还想活着回去呢。</p><p> 不记得是谁拉着我,我借力挣扎着站起来,清醒了一些,原来刚才我踩到一片结冰的地面了。用麻木的手继续抓住麻袋一角,双腿是几乎完全麻木的,无意识地往前走。</p><p> 不知道过了多久,似乎看到远处山脚下有灯光了!我们有点小兴奋,看到希望了啊!小唐说,还没到,这是上雨崩,我们要去的是下雨崩。</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十】路遇夜行人</span></p><p> 看到远处灯光后,我们驻足停歇。</p><p> 突然听到我们身后的道路悠悠传来人语,有人踏歌而来。走近了,竟然是只身一人!那是一个操着广东口音的小伙子,他一手抓着一根普通的木棍,一手拿着一个带小灯泡的充电宝,背着一个不大的背包,就这么踏歌而来,走的是我们刚才走过的路……难道是我们遇到了山神或者是鬼魅???</p><p> 不,那确确实实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身材倒也算是魁梧。我们和他驻足聊天,得知他是经常玩户外的,也是个单反玩家,喜欢去野外拍摄星空等风景,有时候还自己在户外过夜。雨崩他也是第一次来,没想到山路这么远……他还教小唐用单反拍摄星空。</p><p> 短暂交流后,那个夜行小伙又离我们远去……这段记忆,难道我产生的一个幻觉??</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十一】夜宿雨崩 喜望金顶</span></p><p> 我们到达下雨崩的时候,已经是夜里十一多点。按照小唐的预先安排,我们在“徒步者之家”客栈落脚。尽管很累,按照唐老大的要求,作为培训课程,我们依然睡在户外,客栈主体建筑外的一个木质平台上。</p><p> 2016年12月31日。早上不知道是怎么醒来的,我从帐篷里探出头来,迷糊中有个错觉:咦,怎么帐篷不远处多了一个屏风幕布,是谁放在这里给我们挡住夜里的寒风的吗?再一看,哪里是什么屏风,那是旁边的一座山,再仔细一看,那哪里是“旁边”的山,那山远着呢。</p><p> 昨晚我的鞋子放在帐篷外,拿来一看,鞋面结了一层冰。收帐篷的时候,也抖落出好多冰片。</p><p> 一回头,我忍不住欢呼起来——金顶!!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的“金顶”——早晨的阳光照在雪山顶上,金灿灿的——尽管不知道那金顶属于梅里雪山的哪个部分。昨晚的疲惫,基本一扫而空了,只有小腿有登山后的酸疼感觉。</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十二】雪山脚下 户外拓展</span></p><p> 早餐后,我们带上装备(主要是一些救援绳索、头盔、钢扣等,也是我们行李中的主要重量之一),去找能开展高空速降拓展训练的地方。</p><p> 雨崩村不大,坐落在梅里雪山南侧的缅茨姆峰脚下的山谷里。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谷,因为地理位置原因,交通不便,长期与外界隔绝,还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俗。这里是徒步者的圣地,堪称“世外桃源”,是香格里拉的缩影。</p><p> 我们从客栈出发,从村子中间穿过,往大雪山方向去找做户外的地方。村子里的建筑保持了典型的藏族民居特色,据说现在的村民很富有,有的屋子已经用石材代替了最初的木材原料,一看就知道造价不菲。这里有好几家由外地人租用藏族民居来开办的客栈(我们落脚的地方就是其中一家)。村子里随处可见散养着的鸡猪牛羊,但几乎没什么人,一打听,原来今天很多村民都去上雨崩了,那边在杀猪,大家分猪肉准备一个什么节日——新年嘛。</p><p> 在村子的边沿,我们找到一座没有冰雪的小山,山体边沿有一处石壁,不算太高,在几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下,我们几位学员体验了“高空速降”项目。</p><p> 回来路上,我们顺路去藏民家里采购今晚的食材(因为昨晚在垭口放弃了部分食物),买了些腊肉和素菜,价格尚可接受。</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十三】雨崩跨年 喝酒猜拳</span></p><p> 下午,我们就借用客栈老板娘的厨房,开始准备今晚跨年聚餐的美食。</p><p> 晚餐很丰富:土豆炖牦牛肉、炒腊肉等几大盆。更重要的,有酒——当地产的青稞酒。</p><p> 我们喝酒猜拳,最热闹的还是“猩猩拳”,捶胸顿足,猩猩!嗬~嗬~!喝不了酒的就喝开水。在我们的吆喝声里,菜盆见了底,酒瓶水上漂。顺便提一下,酒量最差的是一帆,实在不行。</p><p> 趁着酒意,我们还听老板娘讲了好多关于这个客栈以及关于她本人的故事,回忆深处,泪洒酒杯。涉及人家隐私,细节在此不提。</p><p> 今晚我们睡的是客栈里的大房间,有十张床的大房间。</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十四】踏上归途,泪眼朦胧</span></p><p> 2017年1月1日。吃完早餐,收拾行囊,我们开始返程。</p><p> 帐篷和睡袋不要了,食物也被我们消灭了,所以,返程的行李少了些。但依然任重而道远——18公里的山路摆在那里。尽管经过一天的休整,上山时过劳导致的肌肉酸疼感,第三天更甚,所以返程也不轻松。</p><p> 又开始爬山了。为了给大家减压打气,我给大伙讲故事。讲的是前些年我积累的“课前开胃菜”哲理小故事:《玻璃杯的故事》《80层楼的故事》《他与她》……说到“加盐的咖啡”那一段,不知道是我因为入戏太深,还是因为高原缺氧让我意识模糊,在路边的亭子里,我坐在台阶上,哽咽难续,仰望天空,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p><p> 原来垭口到雨崩这段路上有好几处观景平台,用木材搭建的凉亭,前天晚上夜黑,我们一路都没发现。</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十五】下山的路 元气恢复</span></p><p> 过了垭口,就是下山的路。</p><p> 下坡的路,更需要的不是力气和肺活量,而是技巧,而我们都不缺这方面的技巧。</p><p> 从雨崩带回来的热水喝完了,我抓起一把看起来未经污染的雪,含化了咽下,似乎有点甘甜。</p><p> 因为省力,有的地方可以不用走Z字路,直接直线下山。总得来说,下山的路比较轻松,只是,我们心情复杂。</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片段十六】相拥聚首,回顾旅途</span></p><p> 终于回到了西当温泉。</p><p> 没来得及好好去喘气,在一处空地上,在唐老师安排下,我们五位学员围坐地上,手挽着手,在音乐《在路上》的节奏里,闭上眼睛,回顾这一路的艰辛和风尘,一切历历在目,头脑变得特别清晰,想起太多的细节。想起我们从昆明出发前的《魔王关》里我们承诺过要“坚持到底!绝不放弃!”;想起在丽江古城做《城市生存》时的彷徨和焦虑;想起《飓风营救》时我们的智慧和默契;想起从丽江到西当村一路的爆笑和欢乐;想起西当村夜晚那夸张的星空;想起雨崩徒步路上的欢声笑语和沉默不语;想起跨年聚餐的欢乐和美食,每道菜都融汇着我们的努力……泪水,又一次洒落下来……</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后记】</span></p><p> 一直想为雨崩那段旅途写首诗,四年多了,才有个头绪——</p><p> 《江城子•雨崩徒步》</p><p> 人间天堂路难走,步才迈,腿已抖,山高路滑,惶惶过垭口。梅里雪山金顶罩,经幡颂,君知否?</p><p> 千里始得一宿醉,猩猩拳,五魁首,扎西德勒,萍水变挚友。期许余生再聚头,牦牛肉,青稞酒!</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