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粪票、尿票”勾起的记忆

中流击水(金森)

<p><br></p><p><br></p><p>【口味重,请慎入】</p><p><br></p><p> 一微友转发一条视频,里面收集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放的各种各样的票证,其中那奇皅的“粪票、尿票”,令我感触颇多。我知道,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计划经济时期,票证可是“第二货币”,不光吃、穿、用要凭票,在很多农村的生产队,就连作为农家肥的屎尿都要凭票供应,因为当时化肥极少,人粪尿就成为农家宝,很多地方甚至还要花钱买。那时在城里,家家户户都使用马桶,每天大清早,人们只要把马桶放在家门口,便有走街串户的粪工及时拉着粪车前来清倒,同时还会把马桶刷洗干净,然后将大粪一车车运往农村。而在农村,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学时甚至会叮嘱他们有屎尿尽量憋住回家屙。</p><p><br></p><p> 这“粪票、尿票”也把我带回中学时代与大粪打交道的日子。</p><p><br></p><p> 那时期,学校里坚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老师教育我们要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臭。记得当时全国都在大力宣传淘粪工人时传祥的先进事迹,他是全国劳模,曾经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p><p><br></p><p> 我于1962年就读于南平一中,那一年,全国人民刚刚走出连续三年忍饥挨饿的困境,为了改善师生生活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分别承包一片菜地。要种菜就必须施肥,农村有句俗语:“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当时没有化肥,只有纯天然的有机肥料,那就是大粪。</p><p><br></p><p> 每周下午都有几节劳动课,每到劳动课,同学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库房抢粪桶和粪瓢,抢到后就冲到公共厕所下面臭气熏天的大粪坑旁去掏粪,此时,谁若能掏到又浓又稠的大粪则如获至宝,喜上眉梢,原因是浓粪只要装小半桶就够了,挑到菜地后用水稀释,两半桶变成了一担或者更多。所以,挑着浓粪的同学担子轻走得快,而慢一拍的同学就只能挑着又满又沉又稀薄的粪尿爬山,不仅劳累,而且还得时时留意粪水会溅到身上。</p><p><br></p><p> 我清楚记得,当坑内的大粪被迟到的同学刮得一干二净的时候,大家则干脆用三米长柄的大粪瓢去迎接刚刚离开臀部的热气腾腾、五颜六色的一坨坨鲜屎。当然,这些新鲜的物质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腐熟之后才能使用。</p><p><br></p><p> 南平是山城,从学校(紫云岗)到菜地(金山塔山头),要先下山再上山,有好几里路,虽说是几位同学轮流挑担,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一个个本就缺乏营养的身子都折磨的脸色发青、气喘吁吁的了。</p><p><br></p><p> 每当同学们看到施肥之后绿油油的一大片菜地,听到老师们的表扬,一种为班级争得集体荣誉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p><p><br></p><p> 几年之后同学们都成了知青,与大粪打交道更是习以为常,这时候,大家一点也没有怕脏怕臭的畏难情绪。</p><p><br></p><p> 大粪虽是富含营养元素的纯天然肥料,且能改善土壤结构,可如今用它的田地却越来越少,大家宁愿花钱买化肥,也不愿意施用不花钱的农家肥,因为它又脏又臭,那浓烈的气味,你懂的。再就是施用农家肥既麻烦又费力,出粪就是力气活,远没有化肥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但是,经常使用化肥会使土壤变得板结,蚯蚓也越来越少。以前锄禾日当午,现在锄头往地上一掘,叮当响。</p><p><br></p><p> 想到这些,我更加怀念过去不受污染的生态环境,怀念学校那种“不怕苦、累、脏、臭”的思想教育。年轻时代这些难忘的经历,培养了我在工作中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养成了我在生活中不怕脏臭的品行。不怕大家笑话,在家中,儿孙婴幼儿时期散落四处的酸臭刺鼻的呕吐、排泄物,基本由我包揽清理。以至于经过街上车站旁,偶见行人避之不及的晕车人的污秽之物,我甚至会上前瞧上两眼,判断此人用餐时吃了些什么?家人都说我这人有点变态,嘻……嘻……大家说是不是呀?!</p><p><br></p><p> (许金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