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的美篇

厚德载物

<p>复学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好教育</p> <p>这次疫情中国是上半场,世界是下半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其外,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疫情已经遍及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国疫情得到迅速控制,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得益于全国十四亿人民的团结一心。总之而言因为疫情,我们的教学由线下转到线上,切切实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老师都练成了主播。伴随着今天初中毕业班、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复学,其他年级学生陆续入校,我们的教学即将由线上转到线下,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常双进参考杭州二中尚可校长《一位校长的反思》和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经历的战“疫”》整理推荐给各位校长和老师。</p> <p>一、复学先复习,在回望中珍惜人生。</p><p>疫情是一种考验、一种警醒、一种启示;而教育本身则是一种唤醒、一种哺育、一种引领。这个鼠年的春节,疫情突如其来,每个人都被复杂情绪裏挟,经历紧张、担忧、焦虑、沮丧和感动,每个人似乎都经历了一次成长。在复学之后,我们需要复习,不仅需要复习知识,更需要复习疫情中的英雄故事与精神,上好《开学第一课》,引领学生在回望中珍惜人生、在逆行中快乐成长。</p><p>不管是十多年前的一场“非典”,还是如今的“新冠肺炎”,纵然病毒肆虐,危险重重,但是总有一些像李文亮、李智明等人敢于“逆行”,勇敢向前,筑起了我们生命的防护线;总有一些人像钟南山、李兰娟等科学家、国家院士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拨开阴霾,功难克坚!总有我们伟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指挥十四亿人民,守住晴天。灾难总是突如其来,生命难免短暂脆弱,而在灾难和生命面前,我们会更懂得有些简单的词汇是那么深刻:什么叫坚毅勇敢,逆行而往;什么叫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什么叫挺身而出,责任担当;什么叫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什么叫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我们要让这些美好的词汇深深流淌在学生的心脉之中!我们要让那些逆行的英雄事迹伴随孩子成长一生。</p><p>疫情的发生,无疑也是一次深刻的“讯问”: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关系,关于生命的教育,关于学习和生活方式的重构……复学之后,我们在告知学生健康知识,提醒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更需要引导去思考这堂人生大课,去学习体悟这本摆在面前的鲜活的社会教材。</p><p>我们要把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融进日常教学中,把握教育契机,注重方式方法,“润物细无声”。要通过这场疫情让学生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所有事情,跟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跟你的未来相关,跟未来的你也相关。灾难是生命的痛点,也是思考生命的起点。热爱生命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同情生命是道德品质的底线,敬畏生命则需要拥有信仰。我们要教育学生以大胸怀热爱我们的国家、以大作为报效党和人民、以大格局关爱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以点点星光去点亮一个人、一群人,去点亮这个世界、这个时代。</p> <p>二、复学既复盘,在审视中盘活课堂</p><p>以前知识传播往往只能在教室进行,因为这次疫情,如今还有一些老师面对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面对电脑或手机另一端的学生,有成千上万的教师完成直播……不管你是被动还是主动接受,我们的教学切切实实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老师从最初的不会线上教学到现在练成了网课高手。那么在线上直播再次转到线下授课,我们是不是需要进行一次围棋高手式的“复盘”,盘活课堂,盘活教学?在复盘中分析得失,更新思维,提升自我。</p><p>返校复课之后,作为老师,对前段居家线上教学中共性的重点知识、重要方法、学习疑难、关键问题要有分析研判、衔接过渡、巩固加强和复习提升。尤其要特别关注居家线上学习缺少同伴讨论、学习过程深度不够、思维层次偏低、多角度、多情境应用欠缺的问题,要加强知识的章节梳理,加强思维的深度加工。针对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不一、居家学习情况各异的现状,要详细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对学困生给予特别辅导和帮助,且在近段时间特别重视答疑解惑。我们要做好后半学期的教学计划,对临时无法返校的学生继续开展同步网络教学,课后还将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效果的在线回访和帮扶。</p><p>疫情中的全民网课也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教学实践,成果非凡。得益于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日新月异,得益于学校信息教育技术应用的持续推进。这也是中国目前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在线教学的实验、居家学习的实践活动、检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多方协同教学管理的实验,看似是权宜之举,实则意义非凡。这将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改进产生巨大的影响力。</p><p>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时代即将到来,教育需要选择,教育需要变革。疫情之下,线上教育的蓬勃兴起,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物理学习空间,更是教学形态和生态。具有智能化、个性化特点的线上教育已经展示了未来教育的雏形,这将倒逼着教师要转变观念并采取行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霸主”,我们与学生都是“学习者”,必须要在审视中调整自我,更新自我,积极探索“未来课程”的实践。认真总结前段线上教学的体会,总结线上线下的特点和优势,盘活课堂,盘活教学,打造新型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的教学空间,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品质,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方法和能力,为学生的多样发展和卓越发展打好基础。</p> <p>三、复学亦回归,在展望中回归本质。</p><p>无论如何,这次规模庞大、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学”,已经给教育留下了变革的基因。这一场重大疫情的考验,也让我们思考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也让我们思考着教育的未来。未来到底将会是怎样?新时代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做怎样的重塑或建构?</p><p>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时代。未来的十年,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无人驾驶、太空旅游等等,很多曾经的不可能一一会变为现实。有人预测,到2030年代,目前50%以上的工作岗位或都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全球的产业链再次出现重塑机会。未来的竞争,不只是知识上的竞争,更是学习力的竞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竞争。</p><p>对于时代的快速变化,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畏惧或者惰性而逃避,必须走向前去拥抱时代,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大力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人文思考和人文教育,做为新时代的老师,要有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家国情怀,上好复学后的《开学第一课》,上好今后的思政课,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面向未来、迎接未来。</p><p>随着不同年级学生的复学,我们需要深思教育并非只是传递知识,而更应将学生的内心唤醒,帮助他成长;学校并非只是考学、升学的地方,而更应是学生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的地方。教育者要努力为学生点燃心中的火炬,照亮其一生的行程;用丰富多元的学习和活动课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学会和自己相处(疫情期间禁足为例)、和他人的相处,学会热爱生活和社会相处,从而养成全方位的核心素养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成长为一个敢于担当之人。</p><p>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今天我们迎来了复学,我们更是迎来了新的教育时机和教育生态。我们需要奔跑的勇气,需要跨界、跨行的思维;还需要父母一样的爱心去呵护每个学生;更需要传道受业解惑的本心上好每一节课,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p>

学生

教育

疫情

教学

复学

我们

学习

需要

生命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