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br></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十博君</b></h3> <p> 雕塑瓷厂位于新厂东路139号。</p> 雕塑瓷厂原名景德镇市工艺美术瓷厂,1956 年下半年,由市工艺合作 社、市美术合作社、市雕塑合作社三社合一,首批员工 233 人。1957 年,迁 入新址时扩增为 580 人。三社合一之初,仅为组织合并,管理统一,并没有 集中的厂房,仍在各自单位生产。主要分散在莲花塘老罗汉肚、薛家坞、新 罗汉肚等地一带的民居和坯房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生产自救、 合作化运动、社会主义改造三个阶段中,景德镇瓷雕艺人和从业者被组织起 来,利用原有作坊、民居,完成了兴组、成社、办厂的三次蜕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浒108将》部分代表作品</b></h3> 1956 年下半年,国家拨款 40 万元筹建新厂,厂址选在当年东郊曹家岭 东金鸡山。那时的金鸡山是曹家岭下一片荒丘,远离市中心。该厂仅用半年 多时间,建成了砖木结构的车间和简陋的宿舍。1957 年 3 月 1 日,580 名员 工入驻新厂。建厂初期,该厂主要美术创作人员有老一辈艺人曾山东、何水根、蔡敬 标、黄生根、张新喜、金运言、倪家训、朱新保等;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历届陶瓷学院毕业生张兆源、刘远长、熊钢如、胡利民、李恭坤、聂乐春等先后来厂工作。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美术创作组正式成立。产品种类逐渐 增多,大多数出口,占全厂产量的 80%—90%。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东南 亚销量最多,还有部分产品远销东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代表作品:郑成功瓷雕</b></h3> <p> 1959 年建厂 3 周年,该厂就上交利润 41.25 万元,建厂 9 周年上交利润 41 万元。到“文革”前,雕塑瓷厂总计上交国家利润 189 万元,是国家投 入建厂资金的 4.7 倍,几乎每年赚回半个雕塑瓷厂,且换回了大量外汇。</p><p><br></p><p> 文革期间,雕塑瓷厂因为历史原因,生产、创作受到冲击!</p><p><br></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代表作品:麻姑献寿</b></h3> <p>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该厂在企业转型发 展中,不断改革创新。1978 年,雕塑瓷厂在职职工首次过千人。此时传统 瓷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为了促进生产发展,该厂在陶瓷系统首开先河, 对一线生产职工的分配制度施行改革,抽调专人拟定了切合企业实际的计件 工资方案,对全厂 14 个工种约 500 名生产工人实行全额计件工资。新的计 酬工资方案实施后,职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李鹏、吴邦国 等先后到该厂参观考察。</p><p><br></p> 该厂的主要代表产品有传统人物,珍禽异兽,草虫花卉,亭台楼阁等陈设瓷雕和旅游、仿古瓷雕,有台灯、钟座、烟缸等实用工艺瓷雕。产品大到62英寸小至6英寸,造型各异,规格齐全。代表作品有《天女散花》、《牡丹仙子》、《站鳌滴水观音》、《水浒108将》和《观音》、《罗汉》、《关公》、《财神》、《三星》、《八仙》等。“散花牌”传统人物瓷雕1987年获国家金质奖、1989年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1997年企业组织的生产经营停止,实行民营租赁承包,2009年企业完成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