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横竖撇捺有乾坤,</p><p>一笔一画成文章。</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汉字,应该增进对汉字的了解,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span></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汉字的演变过程</b></p><p>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1、甲骨文</b></p><p>殷朝和周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为占卜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2、金文</b></p><p>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3、篆书</b></p><p>大篆为汉字书体的一种。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p><p>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4、隶书</b></p><p>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古隶)和汉隶(今隶)。</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5、楷书</b></p><p>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6、草书</b></p><p>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7、行书</b></p><p>行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汉字的演变原因</b></p><p>汉字形体的演变发展同书写工具的变化与改进是分不开的。甲骨文基本上是用刀契刻 在龟甲兽骨版上,刀硬版实,容易刻成线条,圆笔与方笔相间而以方笔为多,休态瘦长。金文 上的文字通常是先制成模子然后再浇铸而成,笔画布局齐整均匀,比甲骨文丰硕粗壮而又有肥廋之别,小笔画国转,隶书变圆转为方折,楷书则有了撇捺等变化,这些都是因主要的使用毛笔并不断改进毛笔的缘故。</p><p>不同的材料,制约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和形体效果。造纸术发明以前,曾经使用过龟甲兽骨、钟鼎陶器,篆书、金文、碑石筒续、丝绸布帛,这些材料的成本,刻写的难易程度、需要的工具等也各不相同,造纸术发明以后的一千多年里,除了特殊需要外,都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p><p>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巨变,文字使用日益频繁,而诸侯割据,各国文宇异形,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由于小篆的笔画是圆转的,写起来比较麻烦,人们在省繁就简调整部首之时,把字的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笔画,写起来也就既快又便利了。隶书便是在这一情况下产生的。</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汉字普及的需要。要想使更多人掌握汉字,就必须在不破坏汉字构形理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汉字的形体构造。古今汉字中使用频率高的字往往笔画数相对少,便于人们掌握。解放后,我国政府对汉字进行了比较合理的简化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普及和推广汉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