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资溪饶桥公社上海知青插队落户五十周年记念(中)

邦叔

<p>去农村插队是我们踏上社会的第一步,青年时的我们对当年所发生的酸甜苦辣,坎坎坷坷的事,既有痛苦也有留念,既有欢乐也有无奈,有许多事是领人终身难忘的,它将伴随着我们走完这一生。图为榨树下村口。 </p> <p>在插队的不久我认识了小我两岁的张伙年。伙年父母膝下有一儿一女,姐姐招了女婿和他们同住。这是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父亲身体不好,但会做点篾工,放养二十几只鸭子生蛋补贴家用。家中的劳力是妈妈,姐夫和他。当年我和他在一起,有很多农活都是他教我的。他父母对我也很好,经常送菜送鸭旦给我。后来就干脆让我自己到他家地里去摘菜,没饭时到他家里吃,有时也和伙年一起睡。他是我至今还有联系的朋友之一。图为张伙年的家。</p> <p>这里也发生过令人心酸的事。70年10月一天,当年才十七岁的郭強在烧饭时,觉得木柴太长了一点,就随手拿了把柴刀,在那大门的木门坎上准备把柴砍短一点,一刀下去,突然断了的半根木柴弹了起来,一下击中她的一只眼睛,眼珠当场爆了出来,我们山下村口的铁路驻地领导及时拦下经过的火车把她送回上海抢救,然而最终失去了一只眼睛。图为当年的榨树下知青住的老房子。</p> <p>72年郭強带着伤残转到了湖石大队,被安置到湖石电站工作。74年到饶桥公社办的手联社做出纳,79年1月才病退回上海。图为前陈小妹,后郭強合照。</p> <p>五十年后的他和五十年前的她。他和她相亲相爱了五十年,他追到了她,他精心地呵护着和她一起建立起来的小家庭,顺着她,照顾她。他们是我们七十五位上海知青中为数不多的一对自产自销的夫妻,且相守至今,令人羡慕。他们就是产自榨树下的董建达和张翠珠。图为董建达和张翠珠。</p> <p>年轻的高阿姨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贵人的相扶。她和郭强是同班同学。插队后在焦湾生产队干了不到一年的农活,71年就在榨树下小学担任代课老师。72年曾和我们是邻居的南昌下放女干部曾昭莲帮她调到抚州市郊区农机厂上班,79年顶替她妈妈回上海工作。图为高萍与郭强(上)和张翠珠(下)的合照。</p> <p>高萍走后,留在山上的老房子里就我一个人了,倍感凄凉。不久我在山下老乡家找到了房子,也搬下山来,住在老乡家厅堂后的过道间。74年夏未在一次进山扛杉木的劳动中,我被一根传接下来近300斤重的大杉木压伤了腰,当时只认为扭伤了,休息一下就好,没想第二天腰痛得起不来了。多亏有小伙伴张伙年一家人的照顾,给我用草药治疗,整整在床上躺了七天。图为当年我住在老乡家的房子。</p> <p>这时我也遇上了生命中的贵人。当时正好上海市长宁区知青办到公社慰问知青,到湖石大队时听说榨树下有个知青伤了腰,就赶过来看望我,看到躺在床上的我,当时区知青办的领导在临走时对我说:你这样子不来事,回上海吧!你来找我。并给了我电话及联系方式。图为2004年在榨树下拍的老房东、张伙年和我合照。</p> <p>腰伤好了后不久,我就回到上海,经区知青办开证明前往长宁区中心医院骨科拍片诊断,我的腰椎盘L1,L5出现隐裂,不能承担重体力劳动。经回抚卅人民医院复诊后,长宁区知青办开出了同意我回上海的病退通知。75年7月我病退回上海,当时在资溪我是第一个病退回上海的。人回来但病痛也伴随终身。图为榨树下的梯田。</p> <p>湖石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有百十户人家。村沿河而建,村中有一条石子街,也有小买部和縫纫店等,是大队部驻地,村中以周姓为主。这里是我们去公社的必经之地,因此大家相互往来较多。71年郭強,张翠珠到湖石。72年张铭阳和陈小妹也先后从杨坊转到湖石生产队落户,当时知青在湖石很热闹。图为湖石村。</p> <p>72年的一个夏日,我前往离队不远的贵溪县冷水去玩,下午三.四点钟回到生产队,人已很累。这时有人告诉我说湖石知青打电话来,要我立刻赶过去。我没办法走了5公里路到他们住地,这时天开始黑下来了,我对他们说肚子饿得很。陈红贵,张铭阳和董建达笑哈哈地拿出两大碗鸡汤和2个鸡大腿说,我们己吃过,这是留给你吃的。我二话没说一口气喝光了鸡汤,鸡腿也没两口吃下去了,感觉上这是世间最美的鸡和汤了,至今难忘。图为湖石村当年知青住地。</p> <p>这是陈小妹在湖石住过的房子。记得75年我将离开饶桥前,曾请小妹帮我搓草绳用于绑家具托运。一天晚上,我到她住的房间去拿,只见她推开边上的房间门进去拿,我突然看见有一具棺材放在里面,我吓了一跳,问她怕不怕,她回答说:人家是寿材怕什么?我很佩服她的那种胆量。图为湖石村的街面民居。</p> <p>陈小妹是一个劳动很认真积极的女知青,是知青中出勤率最高的人之一,因此吃过的苦也不少。72年的中秋时期,下田干活,口渴了跑到泉水边去喝水,碰见一条比小碗口还粗的大蟒蛇,当场就惊吓了。晚上回家睡觉恶梦连连,人发高烧不退,躺在床上衣服都湿透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只能硬杠着。邻居的邓嫂知道后过来照顾和安慰她,并送上可口的饭菜给她吃,帮她洗衣服。她一个人怕,就让女儿陪她睡,整整一周帮她渡过了难关。图为当年曾帮助过她的邓嫂。</p> <p>陈小妹79年11月回沪,在交运局工作,96年底退休。2016年4月,她一个人前往湖石专门去看望了曾经帮助过她的邓嫂,看着她那饱经风霜的脸和她那总是乐观,豪爽的性格,俩人都激动地拥抱起来,她对邓嫂说:我一辈也忘不了你对我的好,你是我最尊敬的人,很感谢你对我的帮助。图为喜相逄。</p> <p>鲍文英,天山中学70届学生,校学生会成员,当年才16周岁,是我们70位下放知青中最年纪的一位。鲍文娟在回忆中写道:为了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为了让父母能少点操心,她积极向学校提出申请,成为了饶桥知青一员。70年4月14日下午到饶桥时,她在公社举办的欢迎会上代表70位上海知青发言,当时激情洋溢,意气风发。图为鲍氏姐妹。、</p> <p>鲍文英视同队三人都是她姐姐,同吃一锅饭,同劳动,同生活情如姐妹。虽然年纪小,但不怕艰苦,勇敢面对。从两人扛半桶水,一桶水再慢慢的能挑一桶水。她们合理分工,互相帮助共渡难关,在生活中时有欢笑,是真实的苦中有乐。图为她的三位姐姐。</p> <p class="ql-block">回忆起刚到农村的生活,鲍文娟写道:记得我们刚到农村,第一次上山砍柴,我们四个女的披着搭肩,腰系柴刀,挑着土箕问过生产队长哪个山后,有模有样的上山了。我们满山转来转去后只砍了点树枝,准备下山时已迷失方向,看看天气渐暗,我们急得在山里大叫,倒是文英妹还沉得住气,说队长一定会来找我们的。果然在危急关头队长带着社员,举着火把找上山来,把我们带回家了。图为陈素芬,陈丽君合照。</p> <p class="ql-block">在田里劳动时,四位女知青从插秧,耘禾,到双抢收割,晒谷基本样样农活都学了一遍。鲍文娟回忆道;我们刚到饶桥不久由于水土不服,身上长滿疙瘩,浑身发痒,抓破后有的地方逐渐化脓,干活下到水田里蚂蝗专叮有创伤的脚,开始不懂用手去拉,结果是越拉蚂蝗越往伤口里钻,文英妹是最怕蚂蝗的,每次都吓得哇哇大叫。后来老乡告诉我们用手拍蚂蝗就会掉下来。为此,我和妹妹的双脚都留下了退不去的疤痕。图为九江湾的田野。</p> <p>陈丽君在回忆当年四姐妹的劳动时,也深有感触:当时我们在生产队劳动强度还是很大的,我们也从没有因为自己是女生而偷懒。记得有一次双抢,我们四姐妹负责用一辆脚踏打谷机,文娟姐妹负责脚踩打谷,我和素芬在田里负责传递稻把,还不时要拖打谷机。当时头顶着炎炎赤日,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的都是白白的盐霜。文英小妹和我们一起拼命地干,感觉都快要晕倒了,但她喝了口泉水又上阵了。那时候的我们简直是在玩命。图为陈丽君,张瑞雯.鲍文娟三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的艰苦生活和超強的劳动煅炼,四姐妹总算慢慢地适应了当时农村的生活。可喜的是,生产队在年终分红时,每个劳力(10分)一工有1.06元,它比我们垅竹毫生产队的三倍还多啊。过年时四姐妹带着自产的农产品和挣得的钱,回到上海探亲,当父母们看到健康而归的孩子时,都高兴的热泪盈眶。图为九江湾生产队。</p> <p>71年春节后,四姐妹回到生产队,不久鲍文英就到公社广播站任广播员,同年10月调资溪县电信局工作,成为当时饶桥公社最早上调的知青。而陈丽君于72年到永胜小学担任代课老师,73年调到饶桥公社当广播员,78年上调到香茹厂。八十年代调往南昌工作。图为九江湾通往资溪的公路。</p> <p>有趣的是九江湾生产队的四个美女竟然都没看中上海同去插队的25名男青年帅哥们😭😭😭,而先后都在资溪成家立业,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资溪,献给了江西。图为资溪县卫生局。</p> <p>一辈子的教书匠。九江湾生产队的陈素芬在接受了近两年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后,不久就到饶轿中学任教。她这样写道:72一73年在饶桥中学教书,73一76年在厦门大学读书。76年回资溪,在乌石、嵩市中学教书。80年一87年在资溪一中教书。1987年到浙江省平湖教书,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方伟称赞道: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至今仍在发挥余热,自豪!图为73年的陈老师。</p> <p>视频中我们看到教书匠依然年青,风采依旧,瞧她舞蹈的美姿,可见陈老师的心态年轻得很啊!恭喜陈老师永远年青。</p> <p>红卫生产队后改为彭坊,陆建发回忆道:我们彭坊三队共有五位知青。71年陆炳托上调去乐安铀矿工作,后全家迁往南京工作至退休。王志芳,陆林宝,王宝宝后都病退回上海,我考到上海体育学院,毕业后在上海当体育老师。图为彭坊村口。</p> <p>74年彭坊成立知青点,共有十二位上海知青,包括74年下放的四位上海知青。大家分三个队劳动,而生活则一起过集体生活。他们是鲍文娟,张瑞雯、陈信黎,吴兰琴,王志艿、陆林宝、刘剑英、陈留芳,吴连道、汪士华,王宝宝,陆建发。图为汪士华、陆建华在知青点前合影。</p><p><br></p> <p>75年公社成立五七青年林场,组建了由当地干部,下放干部和下放知青领导班子,陆建发也是班子成员之一。地点则在彭坊的河对面山上。上海知青中各队抽调了六位知青前去,他们是泠红星、汪士华、刘剑英、陈留芳.王志芳、吴阿兄。图为当年的农场场地。</p> <p>通过一年大家的共同努力,青年林场从原来的亩产量300斤提高到1000斤,一天的分值(十二分)达到一元二角,同年被评为江西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奖励了一辆手拖拉机,得到了大家好评。林场也在逐年扩大到79年底。图为林场知青学开奖励的拖拉机。</p> <p>里大源号称三步嶺,自饶桥公社出发沿铁路往西北方向走一公里铁路后就开始爬山,路途陡峭,崎岖不平,下放在柏泉大队里大源生产队的方伟,张云华、许秀凤、包风鸣、王元章,周瑞华6人第一次上山时,在南昌知青和老乡的陪同下,连爬带走足足三个多小时,才到住地。图为里大源山区。</p> <p>里大源山区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山里终年被云雾笼罩,使人感觉神秘莫测。听山上的房东说,山里潮湿蛇多,吓得她们每天晚上点上煤油灯后都要仔细地照看一下床底才能入睡。她们说:当时日子虽然艰苦,但山上空气好,水质清甜,那里的农民淳朴善良待人和善。必竞是曾生活过的地方,很值得怀念。图为山区梯田。</p> <p>里士源生产队张云华71年独苗政策回沪,许秀凤.王元章,包风呜后都病退回上海,唯独周端华留在江西,过早的离世。图为里大源村庄。</p> <p class="ql-block">方伟,73年9月与陈信黎一起到柏泉大队水库工地做播音员。74年到柏泉大队当赤脚老师。同年9月上调抚州卫校护士班就读,两年后毕业在资溪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外科从事护理工作,后回上海。图为柏泉水文站。</p> <p>仇龙花回忆说:下源生产队处在深山老林里的一个山脚跟下的凹锅锅里,离公社有四十多里路。每次去公社都不能当天赶回去,而且是高山小丛路,有一段地方的路都是靠人踩出来的。翻山越溪,跨沟淌河,手里始终要握根棍子,可边走边打草丛,发出声音赶走蛇虫。图为深山老林中。</p> <p>有一次6位知青去公社开知青会,大家很早就起床,天麻麻亮就出发了。起初大家路上有说有笑,渐渐地山路越走越陡,有些喘气了,路也越走越狭窄,只能一个个排着队走,,笑声没有了,手中的棍棒成了捌杖,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大家才停下休息一下。图为朝阳山区一景。</p> <p>山路十八弯,溪水缓缓而流,边上有一个清泉,大家分别用双手合捧饮水,打起精神继续赶路。接下来一路上的声音全没了,只顾着脚下七高八低的下山路,跨山沟,过独木桥。正当大家精疲力尽时,突然前面林中一阵噪杂声,原来一群野猪,在我们前面穿林而过,我们个个被吓醒了,一下子打起精神来了。图为山林中。</p> <p>此处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我们低头继续赶路。这一段路真的热闹,一会山鸡飞过,一会林中鸟鸣,有清翠声也有哼啼声,感觉有些恐怖…。好不容易能看见离火车站的山顶,再翻过山就到了。图为山间小路。</p> <p>突然我们中间一个人大叫一声:蛇,只见有一条又粗又长的蛇横盘在路中间,我们几个女知青吓得哭出来了,蛇可能也听到了人的声音,嗖啦一下朝着山地的田埂窜走了,我们都小心翼翼地慢慢走过。图为我们经过的下阳生产队。</p> <p>顺着小溪沟,我们朝着车站山顶爬一波而上,从大山路到火车站虽然能看到山下的车站人群,但要走下来,也要三.四十分钟,且下山路更要注意滑倒。总算径历了一次难忘的行程。隨着生活的磨炼,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各种事也就见怪不怪了。图为山区的小溪沟。</p> <p>仇龙花回忆说:有一次和吴兰琴去资溪县城误了回饶桥的火车,几个人就顺着铁路往回走,过了高阜,刚进山洞隧道,就听到火车的鸣笛声,顿时慌了手脚,借着微弱的亮光立刻跑到洞内凹进去的石壁里面,火车过后,我们走出洞口,发现背包里县城买的馒头不见了,不知啥时丢了。个个脸上灰濛濛的只是苦笑。图为高阜镇。</p> <p>朝阳大队张雨兰71年独苗政策回沪,林汉阳和朱义君在农村没几个月后就到社办锅炉厂当工人。姚建芯调到三明,朱初芳去安山生产队当老师。武阿兄与当地邮递员小王结婚。顾阿娣后来也与浙江移民民兵连长叶振云成家,而顾阿巧74年去抚州卫校读书。陈信黎后去宁波结婚成家。图为前往朝阳的道路·</p> <p>前几天,仇龙花发来了微信照片,说当年教过的学生都已长大成人,至今他们一直喊我老师老师。他们现在都还干得不错,一个当兵回来在村里当上村干部,一个在下阳村办了养蜂场,在资溪县城买了房子。最近新冠病毒抗役时期他们发来了村里的照片。图为下阳村新冠病毒抗役照片。</p> <p>斗垣大队10位知青第一年全体知青都在斗垣学校居住,依靠每月领取知青津贴吃大锅饭。第二年营里和刘家排二个生产队为知青造了新居,所以各回生产队生活。当其他知青都病退回沪后,剩下陆秀英担任大队赤脚医生,何素菊和杨玲娣担任赤脚老师,直到79年知青大返城才离开。图为斗垣山区稻谷飘香的梯田。</p> <p>在杨树坑生产队插队的女知青吴辰娣曾回忆道:72年王和借到资溪县宣传部工作,王祥留在杨树坑做代课老师,我到上湖生产队务农。后上湖小学老师到抚州进修,我就代课2年。76年春天我先到水泥厂半年后转到农药厂工作,于78年病退回沪。图为吴辰娣76年在水泥厂工作时照片。</p> <p>曾贵生到马头山塘边生产队后,72年既调到721矿工作,92年到广东大亚湾核电站,93年回上海到中国原子能工作,直到退休。图为马头山塘边生产队。</p> <p>曾贵生回忆道:记得我们刚到塘边生产队的时候,山路边到处都是竹笋,到塘边的第一顿饭是一位南昌下放女干部帅老师帮我们3人做的,用柴火大铁锅给我们炒了个毛筝,吃起来那个味道总是有点怪怪的,可能铁锅第一次烧菜,锅没洗干净吧。图为塘边知青居住的老木屋。</p> <p>港东大队姚家岭生产队6位知青插队后,梅文爱到港东大队教书,张燕青去下庄队教书,李更兄后病退回沪。张玲玲进了上海机械学院深造后,曾在县委机关工作,多年后去北京生活去了,而张盈盈在抚州卫校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图为港东山中小溪。</p> <p>姚家岭自然村只有10来户人家,四面环山交通十分不方便,生存环境原始,千年来是典型的自然生态村。豆蔻年华的6位知青在贫穷的农村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在农村第一次体会了贫困的生活,艰苦的劳动使他们第一次懂得什么叫人生。图为山区的自然生态。</p> <p>生活上6位知青合伙做饭种菜,农村的大灶做饭烧火不便,张玲玲主动担当做饭任务,还和大家一起学着种菜,砍柴,做好后勤保障,使大家友情相处,团结协作,没有太多后顾之忧。图为插队时用的厨房大灶。</p> <p>张盈盈回忆道:记得刚到农村时正值春耕,我和姐姐在农田干活,我俩总是形影不离,插秧时是姐把我把腿上的蚂蝗拍掉。当我水土不服出现皮肤红肿,溃烂,走路费劲心里难受时,是姐耐心的安慰我。图为山区的春耕。</p> <p>姐姐吃苦耐劳毅力強,记得在双抢期间,姐总是汗流夹背地执意争桃重担,让我挑稻谷装少的箩筐,不让我体力透支,对于个子比姐高大的我,很是过意不去至今难忘。在冬天农闲时,我们姐妹俩也和村民一道参加开河修路,冒着寒风冷霜同甘共苦。图为山区的收割季节。</p> <p>当年农村清苦乏味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劳作,使正在生长期的我们一顿要吃一斤米饭,而腹中无丁点油水。欣慰的是米饭还是管饱,偶尔在田埂旁拾些田螺,田螺肉炒辣椒是唯一的荤菜,打打牙祭。晚上挑灯吃饭,点的是煤油灯且是限量供应的。图为姚家岭生产队。</p> <p>日出而作,落而而息,农村繁重的劳作常使我们无奈和委屈的泪水顺着汗水一起淌过脸庞。日复一日练就了我们随遇而安的生存能力。我们的艰辛和劳苦得到了当地贫下中农的认可。记得在72年抚州日报记者聂运祝采访了我们,3月8日江西日报登载了《姚家岭上飞来了一对金凤凰》的文章,使我俩感到荣幸也深感惭愧。图为江西日报。</p> <p>马头山陈敏君回忆: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公社安排我到马头山供销社做出纳员。记得刚到几天必须每天去信用社徼营业款和取收购款。有一次信用社主任拨错了算盘,多给了我一百元,我回去算了多次,确定是多给了,可巳夜深。第二天一早我便去他那里把钱还上。他大受感动说,这要赔几个月工资啊。他还到公社书记那里,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图为陈敏君生产队。</p> <p>进供销社的那年冬天,我没有回上海过春节。马头山里的冬天可冷了。有一天,我正在财务室算账,走来一位很年青的老乡,提着个篮子问我:收狗熊不?我探头往竹篮看去,里面躺着两只小小的狗熊,眼晴都还没有睁开呢?象小狗,很可爱。图为马头山的雨雪天。</p> <p>我问青年老乡:哪里弄来的?他答道:树洞里掏来的,5元钱一只,两只十元。看看小狗熊既可爱又可怜,也是好奇心促使,我自己掏钱把这对小狗熊买下来了。图为一对小狗熊。</p> <p>为了安置小狗熊,我找了个大纸盒,铺了件旧棉袄。然后去食堂灌了米汤,用奶瓶喂两只小熊,那小熊竟然会吮吸哎!两张小脸一皱一皱的倒像个小老太婆,好玩极了。图为马头山鹰嘴岩山洞。</p> <p>那几天居然有很多人来看小狗熊,有人对我说,你要当心一点,老狗熊会闻着气味找来的,那时它会撕人的。听了心里还真有点怕。过了几天,小熊睁开眼睛了,会抓人,小小的熊爪还蛮锋利的。图为油炸窩的千年红豆杉。</p> <p>有一天,天气阴沉沉的特别冷,外面下起了雪珠子,我怕小熊会冻死,便烧了炭盆。那晚睡到半夜,突然被野兽的吼叫声惊醒,原以为是老狗熊找上门来了,睡意顿消,仔细铃听,却是小狗熊不停地在吼叫。图为马头山雪景。</p> <p>我想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可是却感觉身体不听使唤了,也叫不出声来,猛然醒悟是炭气中毒了。我拼命地从床上滚下地,努力挣扎着爬到门口打开门,幸亏当时年轻缓过气来,可是两只小狗熊却没能熬过去,死了。图为马头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真实的故事,陈敏君亲身经历了整个过程,但却像电影里拍出来一样精采,这也是我们山区插队知青经历之一。方伟看了写道:今早看了你写的一段径历,你珍惜小生命,却恰恰是两只小狗熊救了你。可见善举有善报,为你植根于心底的母性点赞。🙂🙂🙂图为马头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资溪县知青吕润莲提供的马头山何家村的村景,还和五十年前错不多。陈小妹还以此教育子女,当年她住的房子就如视频中的一样。</p> <p>从1971年开始,知青在农村中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地暴露出来,中央也开始关注并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岗位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不过这些工作大部份是通过关系才能得到回城市的机会。图为山区春耕。</p> <p class="ql-block">1977年高考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青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城里去。78年云南知青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中央感到问题的急迫性。1978年李先念副总理在谈到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时说:社会上议论很多,四个不滿意是我讲的。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滿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不满意"。图为云南知青请愿团。</p> <p>1978年10月全国知青上山下乡会议纪要指出:1968年到1978年十年知青下乡运动,"缺乏整体规划,知青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下乡知青中的不少实际问题长期未能解决"。这是对这场运动的总结,并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图为云南知青请愿团。</p> <p>跟随着大形势,饶桥上海知青也开始变化,71年开始就有独苗返沪工作政策如张云华、张雨兰等,上调到工矿如戴玉良,陆炳托等,参军如夏振才,进大学如陈素芬,陆建发等,自找出路如贺土英、姚建芯等,而大部份都先后搞病退回沪如王元章.王宝宝,孙惠珍,刘剑英,王志芳等。历史篇章再次翻开了新的一页。图为马头山千年红豆杉。</p> <p>弹指一挥间,时间跨入二十一世纪。当年风华正茂的插队知青而今都已两鬓班白进入花甲之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奔波,该是安享晚年之时了。大家也都有时间结伴而行,重返故地之游,重返农村是对岁月永久的纪念。图为马头山梯田。</p><p><br></p><p>'</p> <p>记得2003年我和郑健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出差到上饶江西凤凰光学仪器有限公司,随后公司的任董事长,王总经理陪我们前往南昌拜访了时任省委书记的孟健柱书记,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交谈时,我告诉他曾在资溪插队过。他对我说:资溪是山区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我也去过。资溪人的面包已经全国闻名,希望你们去看看。一年后我一个人去了饶桥,此后2012,2015,2016年又去了三次。图为我们和孟建柱书记的合影。</p> <p>2004年10月国庆时,利用节假日乘座上海到鹰潭火车卧铺,晚上去在车上睡,第二天早上到鹰潭后叫出租车直达生产队。当时的生产队人除了青年外出挣钱,老人还不少,基本上都认识,在当年的小伙伴张伙年家住了二个晚上,后来到湖石和饶桥走了一圈就回来了。图为当年拍的垅竹毫生产队。</p> <p>当年拍摄的录像。垅竹毫生产队山下农居全景。山水依旧,风貌依旧。在我们大队梅演州的一位复员军人他在部队学会了烤面包,回来后教会乡里乡亲一起出去做,大家日子都过得不错。</p> <p>我的老朋友张伙年八.九十年代外出做面包,攒了一点钱,在资溪买了房子,老家自己也造了房子,有时夏天带着孙辈回来过。我每次去他都会提前回去打扫房子,准备我们去他家吃饭,待人很热情。图为他的妻子为我们烧了丰盛的饭菜。</p> <p>2012年和陆建发,汪士华及其夫人四人到榨树下时拍摄的录像。由王乃力开车,康苏琴陪同前往,在当年的小伙伴张伙年家吃了顿中饭后,再到彭坊去。</p> <p>看望了当年林场的王主任。王主任的家在彭坊生产队原知青点那里,他们以浙江人居多,建的房子是泥土垒的墙,冬暖夏凉,房子也比较宽畅。图为王主任的家。</p> <p>王主任已有八十多岁,身体可以,家里人都出去打工,要过年才会回家。村庄里的老乡基本上和王主任一样,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图为与王主任合影。</p> <p>陆建发几年前曾到过生产队,并和生产队的老乡们合影,这次也把上次的照片带来送给老乡。图为陆建发和生产队老乡合影。</p> <p>这次去马头山游览,由王乃力和康苏琴夫妇及倪小萍兄妹三人全程陪同,到了油炸窝还忙着绐我们用电瓶到小溪里捕鱼,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就捕到一斤左右各种小鱼,洗干净用油一炸,很好吃,味道很鲜美。图为电瓶捕鱼。</p> <p>到了油炸窝生产队,看到了千年红豆杉,吃到了油炸的在小溪边电触的小杂鱼。</p> <p>油炸窝一号民居,我们在这家人家煮饭烧菜,都是田里现成的采摘下来,还有腊肉和鱼。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只是离县城太远,大部份农民己搬出去,基本上是原生态的环境,如再往前步行二.三里就是原始森林了。录像为民居家。</p> <p>认识了一批当年下放到林场的当地知青,现在己有不少人担任各级领导的朋友。我们的到来,让大家又有了一次聚会的机会,朋友们都很热情有善。图为朋友聚餐。</p> <p>朋友们的热情款待使我们感激不尽,也是我们几次探乡都倍感亲切和留恋不舍。</p> <p>林场知青的合影。</p> <p>2010年5月时隔四十年,曾贵生回到了马头山塘边小村。他在老乡的陪同下步行了三个小时才到村庄,村里的老乡对他的到来也很高兴,热情地款待他。图为马头山塘边村。</p> <p>塘边村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只是当年无心欣赏,如今仔细观赏无处不美,处处是景。曾贵生拍摄了村边几处景观令人赞叹。有机会也想去一次。图为马头山塘边村。</p> <p>2015年鲍文娟夫妻,张瑞雯夫妻,汪士华夫妻、陆建发和严定邦再一次到资溪探乡,在县政府服务中心广场前的合影照片,有好几个都是新认识的朋友。</p> <p>我们的多次到资溪回生产队,都受到了王乃利和康苏琴夫妇的热情接待和安排。他们热情为我们开车,安排住宿,聚餐款待等使我们感受到资溪有了家的味道。</p> <p>2016年5月杨玲娣、何素葛,蒋爱莉、谭宝强、陆秀英等及南昌、资溪当年插队知青一行前往斗垣刘家排生产队探乡,受到斗垣村当地老乡的热情接待,这时他们当时的合影照片。</p> <p>上海知青,南昌知青,资溪县知青组团回到了阔別四十多年的斗垣大队,受到了村里新老班子领导的热情欢迎,这是他们拍摄下来当时知青进村的场面。好感人喔!</p> <p>晚上村领导设宴三桌热情招待他们,这是当晚村领导和返乡探亲的知青们共聚晚餐时的录像。</p> <p>第二天他们在村里寻找记忆中当年还留下的痕迹,来到村中风景秀丽的河边,拍影留念,拍下值得回忆的集体照。临走时他们还和斗恒村的领导和乡亲们在横幅前合影留念,留下了深情,留下了乡情。</p> <p>2016年仇龙花、张翠珠,严定邦前往资溪,在王乃利及康苏琴夫妇的陪同下前往榨树下,蕉湾生产队、湖石大队探乡。在湖石和老乡交谈。当年的老邻居张阿姨已经是饱经风霜,弯腰曲膝的白发老人了。</p> <p>2017年春重返姚家岭。张盈盈带着家人一行不惧艰辛,爬山越岭,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走了近两个小时回乡了当年插队落户生活过的村庄一姚家岭。这时的村庄已人烟稀少,村民都已外出打工或整户迁居出山,多亏当时有曾教过的学生相隨,才找到有息脚的地方,了解村里的情况。图为张盈盈在姚家岭。</p> <p>这是张盈盈当时在姚家岭探乡时做的淘宝相册,由于时间限止,我截屏留下部份内容,共享张盈盈返乡风采。</p> <p>2019年林场45周年纪念,陆建发和冷红星前往资溪参加周庆聚会活动,这是他们的集体合影。</p> <p>他们回到了当年林场现场,在当年林场的空地前拍的合影。</p> <p>这是林场知青四十五周年联谊会时摄下的录像,从画面看原来林场的面貌已不存在,就是一个一般的小村庄,不过我觉得他的生态环境不错,有白鹭在飞,很是优哉优哉。录像为2019年拍摄的当年林场旧址。</p> <p>2010年的初冬,相隔40年的我们有机会在上海相聚。当时我们相聚的上海饶桥知青也就十四.五个人,第一次聚会我们未能留下合影。但从此每年的聚会却成了惯例。图为夕阳下的丰收喜悦。</p> <p>2011年的聚会,我们拍了张集体照,十七人其中饶桥知青十四人。他们是前排鲍文娟、许秀凤、方伟、陈信黎,武阿兄、张瑞雯、鲍凤鸣、陈敏君。后排老杨(文娟爱人)、张铭阳、鲁援(乌石插队)、汪士华,董建达、陆建发、冷红星、严定邦、老周(雯雯爱人)。</p> <p>帅哥们。</p> <p>美女们。</p> <p>一年一次。</p> <p>相聚一堂</p> <p>交流无尽。</p> <p>笑谈往事。</p> <p>酒足饭饱。</p> <p>相聚甚欢。</p> <p>青春无悔。</p> <p>珍惜当今。</p> <p>白发留影。</p> <p>2018年我们饶桥上海知青聚会时的合影。第一排:陈素芬.陈丽君.鲍文娟,方伟,高萍、郭强,陈小妹,杨玲娣,陈敏君,仇龙花,张瑞雯。第二排:老王(丽君爱人).冷红星,严定邦.胡黎明,陆秀英,蒋爱丽,何素娟,曾贵生,陆建发,朱老师(素芬爱人)。第三排:老周、鲁援,沃琪敏.胡宏明.谭宝祥,林汉阳、刘志远,吴连道。</p> <p>2019年饶桥上海知青聚会,在古北路百联西郊购物中心门前合影留念。这是聚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共有三十八位人参加,除了四位家属,其余三十四位都是饶桥上海插队知青。大家都一致认为2020年4月13日是我们饶桥上海知青插队的五十周年,应当好好地庆祝一番,然而有谁会想到2020年4月13日我们要和全世界的人一起在新冠肺炎抗役中渡过?而且病毒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具危害性,历史又和我们这一代人开了个玩笑。但愿我佛慈悲,保佑我等众人平安吉祥!相聚有期。</p> <p>2020年4月13日是我们江西资溪饶桥上海知青插队落户五十周年的纪念日,由于今年的特殊情况全世界处于新冠肺炎抗役时期,我们不能聚会,只能在群里相互祝福,我们经历了五十年的坎坷,尝遍酸甜苦辣,我们过来了。老天好象早已安排,这天不利出行,日期上写道:玄武曰出行者,百事不利,大凶。看来是该悠着点,不着急慢慢来。我们相信不久将会再相聚,期待着这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