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班

开宗明义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追忆上海铁道学院中专部信号42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历史回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我们这个班建制于1963年9月,说来我们班真的与42这个数很有缘分。我们班是建校以来信号专业第42班;而我们班的学子又是42位,他们是:</b></p><p class="ql-block"><b> 上海市籍的:徐福元、杨德明、沈文兴、王介生、江贵生、尤进益、柴根宏、徐家宏、徐恒昌、王婉素(女)、俞炜(女)、殷福弟、孙关喜、黄宝椿、刘景贺、罗炼华、陶铮煌、袁学礼、仇振美、王瑞华、闻玲玲(女)、曹恒森、江玉发、孙进宝(已故)、郁鸿洲(已故)、周锦春(己故)、赵良平(已故)、张鸣雷(已故);</b></p><p class="ql-block"><b> 江苏无锡籍的:卢华兴、曹荣桂、袁静麒、顾建华、丁永良、朱希贤、何宝树(已故);</b></p><p class="ql-block"><b> 安徽合肥籍的:钱宗明、焦其祥、杨承毅;</b></p><p class="ql-block"><b> 浙江杭州籍的:韩桂金(女)、岑先浩、董新发;</b></p><p class="ql-block"><b> 山东青岛籍的:成洪仁。</b></p><p class="ql-block"><b> 就这样我们来自华东四省一市的42名同学,在这信号42班里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共同相处了五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团结、活泼、始终充满着活力的集体。在校园里我们在恩师的培育下,认真刻苦地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我们在实习工厂老师傅的指导下,掌握了车工、钳工和锻工的基本操作要领;我们在运动场上一起锻炼身体,有的还成为学校排球、篮球、足球、田径队的健儿;我们在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向老农学习农活,帮助收割麦子和棉花;我们曾在滇黔线的荒山野嶺边实习,为建设祖国的大后方,洒下了自己热血和汗水……。同学们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蔚然成风。有同学生病时总有人看望,甚至买些小点心来慰问;逢到节假日有的上海同学还邀请外地同学去他家做客;而外地的同学利用寒、暑假,邀请其他省、市的同学去他们的家乡游玩……;即使在“文革”中,我们这个班也没有形成对立的两大派。我们中有的去了上海路局支援列车段春运;我们中有的参加了步行串联,以磨炼自已的毅力;我们班还在那“复课闹革命”的日子里,积极响应号召,第一个在全校67届毕业生中,发出了复课倡议书……。在母校生活了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忘不掉那些精心培育我们的中专领导和老师们,他们是:</b></p><p class="ql-block"><b> 党委书记:东峰、翟长河;党委副书记:孙丰合;主任:陈国芳;副主任:余复兴、闫桂州;团委书记:高正宏;团委副书记:范秀玉;班主任:詹惠智、蒋锡清、阎恒良、郑康平;年级指导员:蔡祖元。</b></p><p class="ql-block"><b> 各学科的老师:政治:顾云祥、史方;语文:徐莹馨;英语:劳锦荣;俄语:候睿;铁道概论:陈学法;区间:徐法祯;车站:王家骏、于鸿图;小站继电:王家骏、常维恭;信号基础:杨万生;无线:聂美声;电工原理:阎恒良;物理:史有荣;力学:胡昌炎;电气测量:郑康平;化学:陶来順;制图:朱国华;高等数学:郑懋来;三角:刘佩燕;体育:刘廷湘。</b></p><p class="ql-block"><b> 1967年7月应该是我们毕业的日子,但由于“文革”的影响而迟迟未能按时分配。1968年3月我们班钱宗明和孙进宝在校应征入伍,他俩和另外两个班的两位同学成为我们这届(信号专业三个班、通信专业三个班)毕业生的幸运儿,提前毕业去了部队。直到1968年8月所有的同学才进行了毕业分配,从此我们67届的全体毕业生,离开了培育我们的母校,奔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1966年3 月学校领导与学生会委员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 校领导前排左起:范秀玉、 顾云祥、 孙丰合、翟长河、陈国芳、闫贵州。</p> <p class="ql-block"><b> (二)校园生活</b></p><p class="ql-block"><b> 1963年9月初,我们满怀豪情地踏进母校。站在大学部主楼的顶台上向下看,中专部的全景尽收眼底:水塔(现已拆除)、运动场、大礼堂、医务室、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我们班的同学在这美丽宽阔的校园里,一起学习和生活了将近五年。</b></p> <p class="ql-block"><b>  每个同学都十分自豪地别起了这枚校徽,能考进这所中专对我们来说的确不容易。我们这届招生数二百多人:每个省只给二十个名额,其他名额是分配给上海市十个区的。</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学校发给我们的学生证,当我们拿到它的时候,同样地都十分的兴奋和自豪。</b></p> <p class="ql-block"><b>  漂亮的教学大楼在绿荫的环抱下,显得格外的美丽,我们将在这里渡过四年的学习生活</b>(因“文革”又延迟了一年)。</p> <p>  这是我们的宿舍楼,双人铺八人一间房。每当晚上自修课结束后,我们洗漱完毕,便上床睡觉了。可是年青活泼的我们,总喜欢睡在床上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这时班长成洪仁总会过来轻轻地敲敲我们的门说:“熄灯铃己响过啦,不要说话了,快睡觉吧”!</p> <p>  那时入学后学校就为我们配备了班主任,因为老师工作变动大,所以我们班曾先后有四位班主任。到三年级时便不配班主任了,只配备年级指导员。这是我们班的班主任之一蒋锡清(后左一)老师和徐家宏(前)、黄宝椿(后右一)两位同学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64年二年级开学后不久,蒋老师组织我们去长风公园开展活动,这次共有三十一位同学参加。当时不知谁带来了一部135相机,拍下了这张合影。可能这是一张唯一至今还保存的历史照片,照片虽然太小、而且年久太长十分模糊,但她却是我们人生历史的见证人</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张发黄了,并有点破旧的纸片,密密麻麻地对应上面照片写满了参加活动同学的名单。这可是徐家宏写于1964年8月,而保存了五十六年的历史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1965年11月21日我们班团支部在西郊公园组织了一次活动时的合影,这也是一张很珍贵的历史照片,是由刘景贺同学提供给我的,可能现在留存下来这张照片的同学不多了。</b></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起:韩桂金、俞炜、闻玲玲、王婉素;</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左起:孙进宝、杨德明、成洪仁、徐恒昌、卢华兴;</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左起:尤进益、钱宗明、刘景贺、仇振美、岑先浩、袁学礼;</p><p class="ql-block"> 第四排左起:沈文兴、周绵春、徐福元、张呜雷、杨承毅、董新发、殷福弟、何宝树。</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准备把青春的年华,献给祖国的铁道事业!</b>照片左起:顾建华、徐家宏、沈文兴、成洪仁。</p> <p class="ql-block"><b>  徐家宏和刘景贺在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合影,你看他俩那时是不是都象个孩子。</b></p> <p class="ql-block"><b>  你着他俩看上去也很小,满脸流露出天真和幼稚。图为孙关喜和江贵生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这三位娃娃脸也来了,他们是刘景贺、陶铮煌、仇振美在解放楼前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还有两位学霸“孩子王”,王介生和郁鸿洲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学校那时经常对我们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b>图为王婉素(前排左)、俞炜(后排中)和其他班女生瞻仰烈士陵园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张鸣雷(右一)是我们班最早去世的同学,他生前没有给我们留下更多的照片,原收集到一张他毕业时送给刘景贺,坐在草地上的照片留念,可是用135相机拍的,加上年代己久十分模糊。后经努力与信号43班杨建华(左一)联系上了,他给我发来了这张照片。这是张呜雷和他在玉门电务段的同届其他班级的同学,于1969年返沪探亲时,去外滩拍下的合影照。杨建华回忆说:“他和张鸣雷关系很好,他常到我这儿来吃饭,因我认识列车员,从上海带点东西来很方便。我現在还保存着他送给我的一只木板箱,常使我回忆起那个极端困难的年代”。</b></p> <p>  徐福元、钱宗明、柴根宏、郁鸿洲在上海豫园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无锡的同学在假期邀请我们外省、市的同学,去他们家乡游览。图为无锡籍七位同学与上海籍、合肥籍的同学在惠山公园前的合影照。</b>前排左起:丁永良、袁静麒、钱宗明(合肥籍)、卢华兴;后排左起:何宝树、朱希贤、郁鸿洲(上海籍)、曹荣桂、顾建华。</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班的韩桂金和俞炜是学校女篮球队的队员,这是她俩在学校大门口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班的王婉素(后排左一)是学校女排队的队员,这是她和女排队队员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班孙关喜(后排左三)和学校男篮球队的全体队员合影的集体照。</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班刘景贺(前排右一)和陶铮煌(后排左三)与学校足球队队员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班杨德明(后排右一)、王婉素(前排左一)和学校广播台全体成员的合影照。</b></p> <p class="ql-block"><b>  焦其祥(后排左一、合肥籍)、曹荣桂(后排中、无锡籍)、王介生(后排右、上海籍)、郁鸿洲(前排左、上海籍)和赵良平(前排右、上海籍)利用假期在南京灵谷寺游玩时拍下的合影照。</b></p> <p class="ql-block"><b> 江贵生、沈文兴、徐福元、孙进宝在南京长江大桥前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周锦春在北京天安门前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在学校的舞台上表演现代舞蹈,是我们女生的拿手好戏。这是我班参加表演工农商学兵中的闻玲玲(左二)、王婉素(右一)和其他班女同学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赵良平在南京中山陵前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毕业前夕我们班女生王婉素(前排中)、闻玲玲(中排左一)、韓桂金(中排右二)和俞炜(后排中)和信号专业其他班的毕业女生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1968年3月,钱宗明和孙进宝在校应征入伍,在即将离开母校前在宿舍里与老同学们的合影。</b>前排左起:曹荣桂、孙进宝、赵良平;后排左起:顾建华、钱宗明、尤进益。</p> <p class="ql-block"><b>  钱宗明和孙进宝与一直坚守在学校里的同学前往人民公园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是由王介生拍摄的。</b>前排左起:郁鸿洲、钱宗明、柴根宏、徐福元;后排左起:岑先浩、焦其祥、殷福弟、孙进宝。</p> <p class="ql-block"><b>  这张由殷福弟与王介生交换位置拍摄的。</b></p> <p class="ql-block"><b>  韩桂金(前左一)、仇振美(前中)、刘景贺(前右一)、孙关喜(后左一)和他们的同事在南昌八一广场上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毕业时,学校发给我们的毕业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我们毕业时,由我们班同学设计的记念品一一茶杯,杯面上的图案是由路徽、院名、各人学号、入学和毕业的年号及“毕业留念”组成;上面还有一个盖子,因多次搬迁,盖子不知何时遗失了,盖子上面的图案是由毛体“为人民服务”和相同的学号组成。而照片上这只印有1936是我的好朋友郁鸿洲的学号,因发放的时候我已在部队,他帮我领了回去。不知何因,我的杯子被碰坏了搪瓷。当我复员回来后,他把他的杯子送给了我,而杯子的盖子学号却标志着我的1955,它完美地见证了我俩的深情厚谊。</b></p> <p class="ql-block"><b> (三)世纪之约</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8月世纪之初,对我们班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王婉素的召集下,以及在钱宗明、沈文兴、袁学礼等同学的赞助下,和通信42班袁柏范的支持下,三十三年后我们相约在上海重逢。同学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回上海,此时的我们风华正茂、朝气逢勃,老同学相见处处洋溢着欢乐的笑语、时时发出内心惊叹的祝福。我们中不少同学己经成为基层的领导或骨干,特别是俞炜还评为铁道部的劳动模范。在这短短的三天活动中,我们与恩师一起座谈;一起回到母校瞻仰校园;一起去无锡游览风景;一起打卡上海的新地标。在这短短的三天活动中,我们有说不完的话、拍不完的照,时时处处都展现出那种深深的师生情、那种难舍难分的同学恋。最难忘的是第一天与恩师们的合影留念,虽然因各种原因八位同学没能回上海团聚,还有二位同学英年早逝,但这张合影却弥补了我们过去没有留下一张毕业照的遗憾。它虽然是一张迟来的,不完整的“毕业”合影照,但我们却十分珍惜着她。</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2001年8月16日在这新世纪初、同学大聚会前,由召集人王婉素与钱宗明商讨确定了三天的活动日程安排表。</b></p> <p class="ql-block"><b> 8月17日上午,参加聚会的同学和邀请而来的老师,隆重地汇聚在上海电信云杉苑休养所(南翔)的会议室内举行座谈会。会后与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会场门前合影留念。这是一张令人难忘的照片,七位老师和三十二名同学参加了这次合影。</b></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起:韩桂金、钱宗明、郑康平老师、蒋锡清老师、郑懋来老师、詹惠智老师、阎恒良老师、徐莹馨老师、聂美声老师、王婉素、俞炜;</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左起:孙进宝、岑先浩、江贵生、卢华兴、曹荣桂、沈文兴、江玉发、曹恒森、刘景贺、闻玲玲;</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左起:袁静麒、徐恒昌、徐福元、焦其祥、郁鸿洲、柴根宏、孙关喜、殷福弟、徐家宏;</p><p class="ql-block"> 第四排左起:成洪仁、仇振美、袁学礼、杨德明、周锦春、黄宝椿、陶铮煌、丁永良、罗炼华。,</p> <p class="ql-block"><b>  在等待参加活动的老师光临之前,同学们在休息室里欢聚一堂、兴高采烈、无话不谈。</b></p> <p class="ql-block"><b>  座谈会在另一间大会议室举行</b>图中人物由近而远,他们是:前排:刘景贺、徐福元、杨德明、成洪仁、罗练华、曹恒森、焦其祥、徐家宏;后排自右而左:丁永良、袁静麒、孙进宝。</p> <p class="ql-block"><b> 老班长徐福元首先致词</b>图中人物:徐福元、刘景贺、郑康平老师、钱宗明、沈文兴、仇振美。</p> <p class="ql-block"><b> 后任班长成洪仁讲话</b></p> <p class="ql-block"><b> 柴根宏、江贵生、孙关喜、江玉发、陶铮煌在座谈会上</b></p> <p class="ql-block"><b>  周锦春、殷福弟、卢华兴、徐家宏、焦其祥、曹恒森、柴根宏,还有后排座位上的袁静麒、丁永良等同学在座谈会上</b></p> <p class="ql-block"><b>  刘景贺、郑康平老师、钱宗明、沈文兴在座谈会上</b></p> <p class="ql-block"><b>  座谈会结束后,全体与会者在休养所的食堂里聚餐。</b></p> <p class="ql-block"><b>  为感谢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精心的培育干杯!为我们班同学间深厚的友谊干杯!</b>左起:杨德明、柴根宏、成洪仁、曹荣桂、黄宝椿、袁静麒、沈文兴、钱宗明。</p> <p class="ql-block"><b>  当天聚完餐,我们便离开了南翔休养所,一起回到了杨家桥边的母校,追寻起我们当年学习生活的足迹,并在教学楼前留下我们这张合影。</b></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起:岑先浩、孙进宝、杨德明、卢华兴、袁学礼、江贵生、王婉素、韩桂金、闻玲玲、俞炜、徐莹馨老师;</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左起:袁静麒、仇振美、殷福弟、陶铮煌、焦其祥、曹荣桂、阎恒良老师、周锦春、郑懋来老师、郑康平老师、徐家宏、刘景贺、詹惠智老师、成洪仁;</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左起:罗炼华、丁永良、徐福元、沈文兴、柴根宏、孙关喜、徐恒昌、曹恒森、江玉发、黄宝椿、郁鸿洲。</p> <p class="ql-block"><b>  刘景贺、徐家宏、江玉发、袁学礼四位同学在红旗楼前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四位女同学在三十三年后,来到了她们曾经住过近五年的宿舍楼的门口,心中一阵惊喜,连忙要其他同学帮她们拍下了这张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徐恒昌和黄宝椿在校园红旗楼前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8月18日一早,老师和我们同学一起从上海乘座大巴,前往无锡灵山大佛和其它景区进行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灵山大佛前集体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起:罗炼华、聂美声老师、徐莹馨老师、俞炜、王婉素、韩桂金、闻玲玲;</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左起:黄宝椿、詹惠智老师、郑康平老师、孙关喜、曹恒森、岑先浩、卢华兴、曹荣桂、徐家宏;</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左起:成洪仁、孙进宝、杨德明、陶铮煌、徐恒昌、袁静麒、刘景贺、焦其祥、仇振美;</p><p class="ql-block"> 第四排左起:殷福弟、沈文兴、江贵生、周锦春、徐福元、柴根宏、郁鸿洲。</p> <p class="ql-block"><b>  曾经分配在南昌铁路局的部分同学,在灵山大佛旁合影留念。</b>前排左起:韩桂金、仇振美、王婉素、刘景贺、黄宝椿;后排左起:柴根宏、陶铮煌、孙关喜、江玉发、罗炼华。</p> <p class="ql-block"><b> 罗炼华、柴根宏、焦其祥三位同学在灵山大佛景区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江玉发和刘景贺在灵山大佛景区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刘景贺、徐家宏、周锦春在兰州铁路局无锡休养所的门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柴根宏和郑康平老师的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沈文兴和孙进宝在灵山大佛风景区里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徐家宏、仇振美、刘景贺在灵山大佛前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孙进宝和郁鸿洲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在灵山大佛前,王婉素、柴根宏、罗炼华和徐莹馨老师(左三)的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刘景贺、徐家宏、卢华兴在灵山大佛脚旁合影留念</b></p> <p> 沈文兴和黄宝椿在灵山大佛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丁永良、罗炼华、柴根宏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8月19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人民广场,参观当年上海的新地标:规化馆、大剧场和博物馆。与会的全体同学在博物馆前集体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起:俞炜、闻玲玲、韩桂金、王婉素、仇振美、袁学礼、杨德明、孙进宝、江贵生、岑先浩;</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左起:丁永良、成洪仁、卢华兴、殷福弟、周锦春、曹荣桂、徐恒昌、黄宝椿、袁静麒、钱宗明;</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左起:罗炼华、黄宝椿、江玉发、徐福元、沈文兴、孙关喜、柴根宏、曹恒森、徐家宏。</p> <p class="ql-block"><b> 孙关喜和钱宗明在大剧场前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是同学、是战友、是同事,更是好朋友,孙进宝和钱宗明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在上海地区工作的同学与两位当过兵的同学合影留念。</b>前排左起:仇振美、闻玲玲、王婉素、杨德明、孙进宝;后排左起:周锦春、钱宗明、曹恒森、徐恒昌。</p> <p class="ql-block"><b> “来!我们也和这位当过兵的老同学合个影留念”!</b>左起:闻玲玲、钱宗明、俞炜、王婉素在大剧场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钱宗明和罗炼华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岑先浩和钱宗明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班“四姐妹”的合影。</b>左起:俞炜、王婉素、韩桂金、闻玲玲。</p> <p class="ql-block"><b> 徐福元、江贵生、曹荣桂、孙进宝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小姑娘过来,让我们两代人一起来合个影”!</b>左起:徐恒昌、周锦春、成洪仁女儿、曹恒森、杨德明、成洪仁、孙进宝在大剧场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焦其祥和钱宗明这两位老乡,在大剧场内的巨幅画像前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岑先浩、钱宗明、罗炼华的三人合影照。</b></p> <p class="ql-block"><b>  当天下午我们一起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一一浦东,参观了金茂大厦和滨江大道,赞叹上海城市的巨大变化。图为袁静麒和柴根宏,在金茂大厦观光厅里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钱宗明在金茂大厦观光厅里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成洪仁和黄宝椿在金茂大厦的观光厅内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孙进宝、袁静麒、柴根宏在金茂大厦楼边上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丁永良和柴根宏在金茂大厦边上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三天的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真有点恋恋不舍;三天里大家的笑声不断,似如兄弟姐妹。大家感到:毕业分配三十三年后,能在今天来相会,真的机会难得。虽然今后很难有这样的机遇,但这短短的三天活动,却加深了我们同学间的友情,她将永远扎根在我们的心中!告别宴会上老班长徐福元代表大家,深情地向活动的策划者钱宗明赠送纪念品。</b></p> <p class="ql-block">   <b>(四)后续聚会</b></p><p class="ql-block"><b> 自从那次世纪之约后,我们班大部分居住在外地的同学,也就很少再来上海相聚了。特别随着岁月的流失,如今我们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我们中有些老同学身体欠佳、行走不便;不少老同学有老有小、家务压力越来越重;甚至在世纪初的那次大聚会后,又有四位同学先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退休后定居在上海的老同学,自从那次大聚会后几乎每年都相约一次。起先每年在同学家轮流进行,以后为了减轻各个家庭的负担,便改在饭店酒家举行,并逐步开始实行了AA制。对那些定居在南京、镇江、无锡、杭州等外地来沪参加聚会的同学,一律实行免费。现在我们己经建立了微信班群网,远离上海的老同学还可以在班群里相见和交谈……。</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2005年冬,我们相聚于浦东的上海通贸大厦。</b>前排左起:王婉素、江贵生、徐恒昌、孙进宝、殷福弟;后排左起:俞炜、曹荣桂、沈文兴、柴根宏、钱宗明。</p> <p class="ql-block"><b> 2008年4月27日,我们相聚在上海黄兴公园,并参加了江贵生女儿的婚礼。</b>前排左起:徐恒昌、俞炜、王婉素、孙进宝;后排左起:殷福弟、钱宗明、沈文兴、孙关喜、曹荣桂。</p> <p class="ql-block"><b> 2014年2月9日,我们相聚于上海杂技场边的绍兴饭店。</b>前排左起:殷福弟、徐恒昌、孙进宝、江贵生、曹荣桂(南京)、袁静麒(无锡)、俞炜(镇江)、闻玲玲、王婉素;后排左起:钱宗明、沈文兴、孙关喜、柴根宏、徐家宏。</p> <p class="ql-block"><b> 2016年11月,因世纪初的大聚会,尤进益夫人的身体不好,所以未能前来参加活动。四十八年后的今天,他专程从南京赶来上海与老同学们见面,并在中百一店内的顺风大酒店,作东宴请了各位老同学。</b>图为前排左起:王婉素、孙关喜、钱宗明、尤进益(南京)、柴根宏、沈文兴、俞炜(镇江)、闻玲玲;后排左起:殷福弟、徐恒昌、黄宝椿、顾建华(定居三明、回无锡探亲正好赶上)、徐家宏、曹荣桂(南京)、江贵生、孙进宝。</p> <p class="ql-block"><b>  2017年9月,我们相聚于虹口足球场内的南华酒店,为欢迎失联十六年的韓桂金举办宴会后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2018年5月12日,部分同学返校纪念毕业分配五十周年时,在“校外酒家”聚餐后的合影。</b>前排左起:许崇典(信号43)、徐恒昌、徐家宏、王婉素、阎恒良老师、孙进宝、黄宝椿、袁柏范(通信42);</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钱宗明、袁静麒、沈文兴、柴根宏、俞炜、孙关喜、曹荣桂、殷福弟。</p> <p class="ql-block"><b>  2018年5月12日,在我们参加毕业分配五十周年校园活动后,部分同学赶往江苏绵溪古镇一日游,并在古镇上的农家乐住了一夜,第二天在古镇广场上留下的一张合影。</b>左起:钱宗明、俞炜、孙关喜、王婉素、曹荣桂、徐恒昌、孙进宝、黄宝椿、徐家宏、殷福弟。</p> <p class="ql-block"><b>  2019年5月19日是上海铁道学院返校日,我们班部分同学参加了这校活动,追寻往日的足迹。</b></p> <p class="ql-block"><b>  2019年9月,卢华兴夫妇从广西南宁返无锡故乡探亲,并特地赶来上海与老同学们相聚,这是大家在饭店对面的长寿公园门口的留影。</b>前排左起:曹荣桂、卢华兴、卢夫人、王婉素、黄宝椿、徐恒昌、殷福弟;后排左起:沈文兴、钱宗明、孙关喜、徐家宏。</p> <p class="ql-block"><b>  2020年10月31日,我们汇聚在上海中百一店C座九楼“新百鹿餐厅"聚餐。</b>左起:徐家宏、钱宗明、柴根宏、徐恒昌、王婉素、孙关喜、俞炜、仇振美夫人、仇振美、沈文兴、曹荣桂、黄宝椿。</p> <p class="ql-block"><b>  2021年我们聚会在上海南华大酒店(虹口店)。</b>前排左起:王婉素、俞炜、闻玲玲、曹荣桂、仇振美(坐轮椅者)、;后排左起:钱宗明、孙关喜、柴根宏、沈文兴、徐恒昌。</p> <p class="ql-block"><b> 2023年11月1日我们相聚在上海江南邨酒家,庆祝我们六十年前的相识,当年的同学、如今的朋友,我们高高兴兴地在“奔八”的大道上勇往直前!</b></p> <p class="ql-block"><b>   (五)编后感言</b></p><p class="ql-block"><b> 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啊!我们就这样晃一晃,明年离我们那次大聚会已经是二十年啦!在老同学们的建议下,重新制作一本较完整的纪念相册 。这次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特别要感谢柴根宏、殷福弟、徐家宏、曹荣桂、刘景贺、黄宝椿、俞炜的大力支持,为我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制作建议;同时也要感谢信号43班杨建华、通信43班胡梅芳和通信47班王森和为我提供的照片。在我收集到的照片中,虽然有些老照片比较模糊,但它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这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件让人难忘的故事,那就让她留存在我们班的相册里,留在我们每一位同学意念中吧!总之,这本相册记录了我们班人生美好的欢乐时刻,展示了我们信号42班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留下了我们从相识至今的点点滴滴难忘的往事,她将激励着我们晚年太太平平、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二零二零年四月十六日初稿</b></p><p class="ql-block"><b> 二零二零年四月十七日重审</b></p><p class="ql-block"><b> 二零二零年四月十八日定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