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月8日零时,我们的樱花之城“武汉”终于解封,为此,第九周模范园德育专题活动“经典咏流传——每周一诵读”为我们带来了崔颢的《黄鹤楼》,让我们一睹江城风采!</p><p>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p><p>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p> <p>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诗人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p><p><br></p> <p>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三年8班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吧!</p><p><br></p> 品读经典,回味无穷 临摹书写,铭记于心 熟读成诵,传递经典 <p> 4月8日零点,武汉市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时隔76天,武汉按下“重启键”!零点整江汉关大楼钟声响起……“武汉,我的武汉,回来了!”这句话喊出了14亿人76天的期待!武汉等来了春暖花开,等来了云散月明,经历风雨我们终于再次相遇!</p><p> 这是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令人振奋,但是我们还不能放松。当前湖北武汉医疗救治、社区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国际疫情快速蔓延也在增加输入性风险。“解封”不是“解防”,零增长不是零风险,让我们共同期待最终的胜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