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叶圣陶曾在“认真学习语文”的讲座中指出:“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我认为语文学习更应当追求学以致用。为什么开始这样的思考呢?这是因为通过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线上研修班欣赏了一节罗才军执教《世说新语》三则文言文的课堂实录,才会产生了这样的思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节教学实录中,我认为罗才军老师的课堂一直在践行着: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是学以致用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凭借以教材为主的文本及母语环境,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洁明了,品味着语言表达之妙,学习古人的语言表达规律,并能模仿、迁移、运用习得的言语技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地加以应用表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节课中罗老师分别讲了《杨氏之子》、《顾长康啖甘蔗》、《东坡志林》三则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整节课,罗老师就像和孩子聊天一样,聊完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中把中国文化、思想、精神、气质融合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及学生的人生里,让孩子们真正懂了什么叫“以德报怨”,什么是真正的智“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我体会到语文教学是在教会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获得一种精神成长。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怎样去评价一节课是不是好课呢?我个人的角度是想:只有在课堂上检验学生有没有学会。那怎么检验学生学没学会呢?就看看学生能不能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因为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顾自己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个人认为文言文的学习真是太困难了。心底里就给了自己有这样的心理暗示:文言文读起来拗口,文章内容更是晦涩难懂,一看文言文头都大。自己读起来都很困难,那想把它讲清楚更是难上加难。我在这13年的小语教学路上,说句实在话没有接触过文言文的教学,随着统编教材的普及与推广,对于文言文这块才有了一些认识。可自己又陷在了局限思维模式中:文言文教学无从下手,怎样去讲?怎样让小学生喜欢文言文?文言文怎样能达到学以致用?一直陷入到这种迷茫中,却未寻找到新的思路。通过罗老师这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忽然间觉得文言文教学也不是那么无趣,枯燥;文言文凭借着内容的简洁明了,也可以给学生很多想象的空间;学生们也可以把文言文的内容轻轻松松应用在生活中。接下来,我也更多地去思考:怎样能把自己学来的知识学以致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记得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即生长。我特别想拿这句话表达我此刻内心的想法:教育就是生长,促进人不断地向上、向善生长。我既然是教育人,就应该不断学习,不断生长,用自己的努力,助益儿童的生命成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东南教科院的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线上研修班里,很荣幸与这样一群人,心怀一个信念,心向阳光,向上生长!</span></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