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记忆51 忙忙碌碌四十载,也没忙出个名堂来,如今还是个照相的。

晓明视角

<p>喜欢照相耽误了前程,喜欢照相新闻宣传一干就是23年,领导说给你换个地方,我说:给我配个好照相机,比加薪升职还高兴。用过美能达700、尼康FM2、尼康90s、尼康D70、尼康D200、尼康D3X等等,忙忙碌碌23年也没忙出个名堂,如今还是个照相的。但我无怨无悔,用心去做了,深感这是一份责任,既然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就要尽职尽责去做你该做的事情。</p> <p>小时候在家里的镜框里,看到过自己的照片,那都是出自照相馆。1976年从农村老家来到父母身边,有时候看到在球场很多人有序坐好,一个拿着方盒子的叔叔对大家说:看我这儿。随着咔嚓、咔嚓声,叔叔说:好了。后来知道这是在拍合影照,方盒子是海鸥B120照相机。没过多久我正在球场玩时,王叔叔说:给你拍张照片。从那时起,近距离接触到照相机,时不时把玩几下,按下快门咔嚓咔嚓,挺好玩的,有时叔叔还带我去四周不透光的暗室,看他冲洗照片的过程。</p><p>记得1981年那年,我与从北京来合肥探亲的一位小哥哥拿着海鸥203相机在逍遥津玩了一天。从此对照相机产生了浓厚兴趣,心想一定要有一台自己的照相机,开始购买《业余摄影实用手册》等有关书籍,报名参加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学习摄影。</p> <p>1982年,有了自己的相机,会照还要会后期制作,冲洗胶卷、扩放照片等等。首先,冲洗胶卷,边学边干,买来D76显影粉、定影粉配制显影定影液,没有暗袋、显影罐,将房间窗户遮挡密不透光,在全黑的房间采用盘中显影进行,用一个光线微弱的绿色安全灯作照明,以观察显影的进展情况,将胶卷打开,用夹子夹住胶卷两端,经水洗后,放入18℃—20℃的显影液中,乳剂层向上,上下、左右轻轻移动胶卷,保证胶卷显影均匀,同时观察胶卷影像生成情况,影像密度和反差达到要求后,停止显影,转入停显液内,再进行定影,清水冲洗晾干。在制作照片时,由于初学没有印放设备,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简易印相箱,就是一个木制方箱子,里面安装两只灯泡(一只白光、一只红光),箱子的中间有一块方形磨砂玻璃晒相框,在红光状态下,把底片在磨砂玻璃上,底片放在相纸下面药膜相对,按下箱盖,触动按钮,开亮白光灯,瞬间相纸感光,再将感光相纸放入D—72显影液中,观察影像显影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显影,放入定影液定影,再经清水冲洗烘干上光,一张照片制作完成。</p> <p>1990年,调宣传科后,有了胶卷冲洗罐、暗袋、暗房以及放大机等照片制作设备,开始了长达23年的新闻摄影工作,背沉重的摄影包,不管刮风下雨,到处跑,到火热的施工生产一线去,到有新闻的现场去,进隧道,到桥头,住工棚,抓真人真事真场景,拍典型瞬间,让新闻图片新鲜、真实、生动,有情、有意。</p> <p>1991年7月7日至17日,共加班达79个小时,到现场7次,8个工点。拍摄的照片、采写消息通讯分别被11家新闻单位采用,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现场照片。7月8日下午,二段三队撮镇告急,我背起摄影包跟着车赶到现场,抢拍了职工们奋不顾身抢修线路的镜头。雨下得太大,怕淋着相机包就用雨衣包着,自己淋着,其时我已感冒两天,高烧3 8℃。晚上回来就连夜冲洗胶卷至凌晨4点钟,第二天一大早又骑自行车奔新闻单位送稿。</p><p>为了拍下7月9日下午淮南线恢复通车的镜头,不顾病体又赶到现场,拍摄时由于路滑跌了一跤,为了保护相机不被水淹,硬是两手护着相机,而自己两腿膝盖却重重的磕在路面上,鲜血直流。7月11日,倾盆暴雨毫无停息的迹象,公路因水害受阻,徒步7公里来到淮南铁路复线中垾站采访,当行至K145+700处时,正逢洪水翻过路基、冲击着铁轨石碴。为确保华东第二通道畅通,正在抢险的铁路工人奋不顾身与暴雨、洪水搏斗,加固线路。展现在我面前的是铁路大动脉、肆虐的洪暴和爱路如命的铁路工人组成的壮观场面,我被这场面深深地吸引、感动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创作欲再不容有片刻的犹豫……</p><p>来不及卷起裤腿就跳入急流中,手撑伞护着相机,一手不停地卷片,掀动快门,在暴雨、身处急流的洪水中不停地转换角度,拍摄了12张底片。返回办公室,白天感染的情绪还在亢奋,连夜扎进暗房冲洗制作,暗房取景器中一幅淮南铁路战洪图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镜头中注入的是责任和深情,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场景,铁路工人爱路如家、战洪图保畅通的高尚品格。这张铁路工人冒暴雨、抗洪水、抢塌方的照片,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铁道报》、《安徽日报》等媒体采用。《淮南铁路工人战洪图》入选华东皖、苏、浙、沪4省市抗洪救灾新闻摄影联展。</p><p>7月14日,听说处里组织去巢湖运送救灾品,凌晨3点钟就起床出发了,这时膝盖上还裹着纱布,我不顾伤口感染的疼痛,坐车、乘船、又坐木筏,记录下了饱含干群亲情的照片,晚上一头扎进闷热的暗室一干又是一个通宵。</p> <p>1998年11月8日,朔黄铁路跨京深高速公路特大桥在不中断北京至深圳高速公路行车的情况下,采用顶推法施工,将64米钢桁梁拖拉就位,在当时算是重要新闻了。我和许国、王保良等来到定州,熟悉现场,了解相关资料,中午钢梁安全就位,我们赶到北京,到王府井大街的中国照相馆冲洗照片。利用等照片功夫,在附近的小酒馆要了几个小菜,小酌一杯。拿到照片,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挑照片、写稿子,一切准备妥当,送稿。在新华社摄影部得到编辑老师的肯定,当送完最后一家,已经是凌晨两点。第二天,《钢梁凌空飞架,桥下车水马龙》新闻图片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采用。</p> <p>1999年5月15日,新长铁路嘎粮河大桥浮船拖拉施工,正值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去之前有所准备,制作了一幅“抗议北约暴行,铺筑强国之路”的标语。拖拉结束后,简单扒了几口饭,乘当晚火车到北京。第二天,冲洗胶卷、挑选图片、写稿、送稿。5月17日,“抗议北约暴行,铺筑强国之路”的新闻图片在人民日报头版第二条的位置刊登,是我迄今为止刊发位置最好的新闻图片,《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8家新闻媒体陆续刊用,时任铁道部主要领导给予好评说:代表了铁路职工的心声。</p> <p>每次出差除了沉甸甸的摄影器材,还要带好苏打饼干,硫糖铝片、雷尼替丁、创可贴等常备药。我患有十二指肠溃疡,每天凌晨4点左右准疼,吃点东西就好。记得有一次出差,半夜被十二指肠溃疡疼醒,开始吃东西,吵醒了同事,问我干嘛呢,我说:十二指肠溃疡又犯了,吃点东西就没事了,就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p><p>2001年9月,在渝怀铁路隧道工地拍摄时,只想着找拍摄角度,没注意脚下,从隧道边坡上滑了下去,爬起来先看看相机摔坏了没,然后取出创可贴贴在划伤的膝盖上。在工地采访,向这种磕磕绊绊的事情经常发生,只要相机没出问题,就能继续斗……</p><p>2013年调工会后,就不怎么摸照相机了,当年在宣传部背个摄影包,到处跑;拍照片、冲胶片,写稿送稿,忙的不亦乐乎,然后在办公室坐等着看结果。现在想想,那种热切等待看见报的心情还是蛮享受的。</p> <p>如今,虽然已经很少摸相机了,但手机随拍,不论是旅游还是参加各种活动,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拍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心情,玩的是自由自在,没有压力的生活。</p> <p>幸福来自奋斗</p> <p>跳动的音符</p> <p>他们每天都在劳作</p> <p>黄山</p> <p>铺就高铁大动脉</p> <p>穿越毛乌素大沙漠</p> <p>辙</p> <p>栋梁</p> <p>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p> <p>合肥有性格,罍街很生活</p> <p>童趣</p> <p>放飞梦想</p> <p>2020第一场雪</p> <p>雪中漫步</p> <p>渔舟唱晚</p> <p>水榭亭阁</p> <p>春暖花开</p> <p>田园风光</p> <p>残花</p> <p>花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