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真 向美 向善

橡果

<h1>  <b>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b></h1><h1><b> ——朱永新</b></h1><p><br></p> <h1>  <b>朱永新教授谈到德育时说,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仍然笼罩着“唯智主义”的阴影。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如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也许几年的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 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社会因素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现在让学生去找一个网吧很容易,但是如果找一个让教师和家长真正放心的场所还真是不容易。因此,父母要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学校还应该注意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向,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作出选择与调节,力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的升华是人类不断向文明进化的载体,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一项神圣的使命,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b></h1><p><br></p> <h1>  <b>今天上午,我聆听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线上开放周第三场“新课程,新德育”。本场教育活动是山东诸城实验区专场分享会,有三位种子老师分别从课堂教育、班级管理和特色课程三个侧面进行了分享。虽然都是很小的德育课程,但是都承载着大德育的使命。真正在实践着朱永新教授所说的,课程以人为中心,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决定了生命的卓越。一上午的聆听使我在新德育课程之路上得到很多的启发。</b></h1><p><br></p> <h1>  <b>第一位是来自诸城市东武学校的王玉金老师,他分享的课程是《在经济课程的天空下》。他把自己的班级命名“嫩芽班”,并制作了精美的班币“嫩芽币”,用班币奖励学生,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还运用了具体的评价方法,不仅改变了孩子的学习,还滋润孩子的心灵。以课程润德,“嫩芽班”绽放最美丽的花朵。</b></h1><p><br></p> <h1>  <b>第二位是来自诸城市密州路学校的李洪芹老师,她分享的课程是《厚积读书之根,培育素养之花》。她带领孩子进行了海量的阅读,让经典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让生活润泽生命。通过读书与现实相结合,让孩子进行了大量的写作,在提升了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塑造了美好的品格。以读写养德,结出了累累硕果。</b></h1><p><br></p> <h1>  <b>第三位是来自诸城市大源学校的孙莎莎老师,她分享的课程是《微电影,吻醒生命的成长》。她立足乡村,带领孩子们在电影课程中追求幸福,培养了一群执著、坚定有担当的阳光少年,用实际行动吻醒了一粒粒种子,让每一个生命都开出一朵花,都得到最大的成长。</b></h1> <h1>  <b>今天下午,我继续聆听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线上开放周第四场“新生命,新德育”。本场教育活动是河南洛阳高新实验区专场分享会,有四位种子老师从遇见新教育、学习新教育、践行新教育和感悟新教育几个方面进行了分享。针对他们表现出来的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让人感到敬佩。</b></h1><p><br></p> <h1>  <b>  第一位是来自洛阳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曹佳欢老师,她分享的题目是《做一粒会开花的种子》。她是一位工作不到三年的非师范专业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有着很多的困惑。但是自从学习了新教育之后,在工作中通过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一路成长,一路收获。</b></h1><p><br></p> <h1>  <b>第二位是来自洛阳高新区泰和小学的李洪涛老师,他分享的题目是《唤醒生命的力量》。是一个工作多年,有着职业倦怠的老师。正是因为遇到了新教育,这才唤醒了他的工作的热情。使他告别了那个让自己都讨厌的自己,成长为一个让自己都惊讶的自己。他也通过“读写会”和“晨诵会”的形式 培养了孩子们的正确价值观和核心素养,同时也让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了道德的养成过程。</b></h1><p><br></p> <h1>  <b>第三位是来自洛阳高新区孙旗屯小学的姚岩岩老师,她分享的题目是《生命的旅程》。她也是一位参加工作15年的老师,但是她却一步一个脚印的由一个普通老师走向了副校长的工作岗位,不断遇到更好的自己,不断遇到更美的风景。成为了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她分享了自己如何锤炼师德,带领师生发展的过程</b>。</h1><p><br></p> <h1>  <b>第四位是来自洛阳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的武艳艳校长,她分享的题目是《你鼓舞了我》。她是被作为优秀教育人才引进的,但她不满足自己的成就,也没有停住进取的脚步,一直坚守自己的梦想,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探索新教育的有效途径,规划新教育德育课程的研发。让新教育的精神在自己的学校成长了起来。带着全体师生在新教育的路上坚定行进。</b></h1><p><br></p> <h1>  <b>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德育的确也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很苍白无力。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们与老师们的交往中。所以,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在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其实,许多的文学著作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去读读《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名著,就会明白了。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并净化自己的心灵。因此鼓励学生去多读书,它会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确是这样,“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一个人做点儿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做好事,不做坏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让学生给自己警策。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能够不断地让学生提醒自己。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b></h1><p><br></p>

德育

教育

学生

课程

分享

自己

老师

孩子

道德教育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