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 22px;"> 序:关于门环铺首——椒图</b></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兽面衔环辟不祥”是对门环铺首的描述。门环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建筑门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去,无论是帝王将相的皇宫、宅邸,还是平民百姓的小家小院,一般都要有一座院门,两扇街门中央门缝两侧、在一人来高的地方都装有一个类似门把手的物件,可以是门环,也可以是菱形的门坠,而衔着门环或吊着门坠,固定镶扣在大门上的底座称为铺首,又叫门铺。铺首、门环都是大门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以龙为祖先。从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玉猪龙算起,龙的形成大约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的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脱离自然界中的具体动物形象,成为集诸种动物灵性与特长于一身的特殊动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龙的形象在其形成过程中,曾海纳百川的汇集了多种怪异兽象。到后来,这些怪异兽像在龙的形象发展同时糅合成了龙的某一种特征,形成了龙生九子各不同的说法。但龙之九子为何物,究竟谁排老大谁排老二,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按明代礼部尚书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依次是:趴蝮、嘲风、睚眦、赑屃、椒图、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过在汉语中“九”不是个定数,而说数量很多。故此,在汉族民间传说中的龙子还有:狴犴、貔貅、饕餮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按李东阳的说法,龙之五子——椒图的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用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铺首衔环为其常见的形象。</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拍《门环铺首——椒图》:</b></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好拍摄静物,其中《门环铺首——椒图》这个选题是我的拍摄项目之一。我留意拍摄《门环铺首——椒图》这个专辑已有近二十年了。我从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和外地旅行时拍摄的千余幅《门环铺首——椒图》中精选部分并经过不同程度的后期处理后,与同好们分享之。</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拍摄这个题材应用的摄影器材:</b></h1><p><br></p><h1> 近二十年来,为了拍摄《门环铺首——椒图》这个专辑,我使用过的相机可谓五花八门,类型庞杂。</h1><p><br></p><h1> 我曾经使用和还在使用的数码相机有索尼DSC P100(3倍变焦)、松下DMC LX5(3倍变焦)、索尼DSC S800(6倍变焦)等3种卡片机,松下DMC ZS1(12倍变焦)、索尼DSC H2(12倍变焦)、索尼DSC H7(15倍变焦)、索尼DSC H90(30倍变焦)、佳能SX50 SH(50倍变焦)等5种大变焦比相机,以及可换镜头的尼康D3100半画幅单反相机(配18—55mm变焦镜头和90mm微距镜头);索尼a7全画幅微单相机(配24—70mm和70—200mm变焦镜头)。</h1><p><br></p><h1> 我曾经使用过的传统胶片相机有不可换镜头的120双反相机,海鸥4B、海鸥4A等2种;可换镜头的135单反相机则有,海鸥DF1 ETM、海鸥DF2 ETM、海鸥DF300等3种(配28—70mm和70—210mm变焦镜头)。</h1><p><br></p><h1> 随着技术的进步,带摄影功能的智能手机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近我也开始尝试用国产的锤子坚果2手机进行拍摄。</h1><p><br></p><h1><b> 摄影用光及其它摄影附件:</b></h1><p><br></p><h1> 拍摄这个专辑,由于多是室外摄影,我全部坚持用现场现有光拍摄,不使用闪光灯和反光板。三脚架则视情况而定,现场光线暗时使用三脚架,光线合适时则不使用。</h1><p><br></p><h1><b> 拍摄素材的后期处理:</b></h1><p><br></p><h1> 我在微机上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有《光影魔术手》和《ACDSee》两种;在手机上则用《指划修图》、《玩图》和《滤镜大师》三种。片子一般情况下仅稍做处理,尽量不要留下被处理过的明显痕迹。少数需要深度处理成绘画风格的则除外。</h1><p><br></p> <h1><b> 跋:最后的话:</b></h1><p><br></p><h1> 1.从事专题摄影要耐得住寂寞慢慢拍,不了急于求成,板凳要坐十年冷!《门环铺首——椒图》这个专题我还继续在拍,北京的大街小巷我还没有走遍,更不要说祖国的大好河山了!</h1><p><br></p><h1> 2.对拍摄对象要充分了解,深层次发掘被摄对象背后的故事。摄影,特别是专题摄影是要讲故事的。拍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拍摄这个专辑,我对中国民俗司空见惯的“门环铺首——椒图”有了不一样的认识。</h1><p><br></p><h1> 3.使用什么摄影器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拍摄到了什么。近20年来,为拍摄《门环铺首——椒图》这个专题,我使用过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从卡片相机到大变焦比相机、再到单反和微单相机。器材换了几茬,但《门环铺首——椒图》这个专题却一直还在继续。</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