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隔离期容易出现的心理反应</p><p><br></p><p>1.焦虑:担忧各种严重后果如发病、传染家人、影响自己在家庭或单位所承担的责任等,可能持续关注自己是否出现躯体不适,也会因此出现紧张、恐惧、易受惊吓。</p><p><br></p><p>2.抑郁:可能对过去喜欢或热衷的事不如原来享受甚至不能主动从事了,即使有兴趣但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行动迟缓。</p><p><br></p><p>3.强迫:反复怀疑自己染病,反复寻求安全保证,忍不住刷手机、忍不住找人说话,反复洗手或急躁发火等行为。</p><p><br></p><p>4.自责、责怪:基于过多担忧,人会倾向于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或可疑接触的人</p><p><br></p><p>5、敏感多疑:容易出现在平时就特别敏感的人员。</p> <p>二、如何判断自己反应过度</p><p><br></p><p>从五个方面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我监测;</p><p><br></p><p>1.行为方面:工作效率下降;坐立不安或懒言少动;易激惹,经常和人争吵;无法有效休息或放松:看到任何相关消息,都要转发给周围的人。</p><p><br></p><p>2.身体方面:肠胃不适;头晕头痛;睡眠障碍;体重减轻或增加;出汗或发冷;霜颤或肌肉抽搐;胸闷心悸。</p><p><br></p><p>3.情绪方面:感到英勇、欣快或无敌感;焦虑或恐惧,以至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觉得做不了;抑郁;愧疚;冷漠;悲伤。</p><p><br></p><p>4.认知方面:记忆问题;失去方向感、混乱;思维缓慢;注意力不集中;否认现实;无法做决定;失去客观性。</p><p><br></p><p>5.社交方面:自我隔离;责备自己,感觉自己尤其渺小,什么忙也帮不上;难以给予他人或难以接受帮助;无法享受快乐或乐趣,无法忍受任何娱乐性活动。</p><p><br></p><p>如果这些现象中的一项或几项持续存在, 超过1个月,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就应当引起重视。</p> <p>三、自我心理防护的内容</p><p><br></p><p>心理防护的目标不是要求自己没有心理困扰,而是尽量使其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必要时寻找可用的方法来保障情绪的稳定性,恢复自我控制能力;以利于保障工作时注意力能集中在目前的任务上。</p><p><br></p><p>首先要理解这些心理反应的积极意义。它有助于医务人员对自身风险有更好的觉察,更加关注个人防护,这有利于在工作中切实有效地落实防护的每个步骤、减少被感染的概率;对自身健康状态的监测也有利于早期发现被感染的迹象。</p><p><br></p><p>其次允许自己有情绪感受,并告诉自己哪怕是强烈的情绪反应也正常的生理现象,能耐受,等应激反应过去会恢复。不需要自我贬低或者“逞能",觉得自己要阻止或控制它发生的时间和强度,因为这些身心症状人类得以生存繁衍而进化来的本能。</p><p><br></p><p>再次要寻求社会支持。与家人和朋友保持必要联系;与同事搭伴互相提醒和鼓励,互相监测和交流心理防护经验。</p><p><br></p><p>最后要保证基本生理需要,营养、健康、新鲜的食品:找到短暂休息放松的方法,不影响工作情况下保证充足的睡眠;监测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温馨提示:各位医护人员多看多转发“榴花心语”是安心稳神的良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