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崔莉,45岁,中共党员,现任实验小学四年二班班主任兼语文主任。从事教育工作25年,曾获得哈尔滨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哈尔滨市优秀教师、连续两年获得哈尔滨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哈尔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市骨干教师等荣誉。</p> <p> 在教育改革百花齐放、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课改无疑是我们一线教师要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自己每天都在努力、认真备课、上课,可仍然看到课堂上有陪坐者、呆坐者时,我迷茫了,这不是我的教学初衷,为此我很困惑。我觉得在这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活动中,应是充满人情味的心灵的艺术,是信息的多向传递与情感的多元共振。课堂中的生机与精彩,应该是学生心灵之花的绽放和丰富人格的激扬文字。所以我必须改变,不能从“教”出发,而应指向“学”,尤其是不能忽略了唤醒学生生命中的潜能,控制学生对充满感性的文字触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p> <p> 怎样既能兼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地学,又体现语文课的特点呢?</p> <p> 我在跌跌撞撞的实践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逐渐找到方法,例如学习《月光曲》时,我将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纳出两个主要问题:1.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贝多芬当时的心情如何?2.一曲弹完已经圆了盲姑娘的梦,为什么要再弹一曲?然后我就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组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内容。解决问题时,我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以自学为主,通过读、圈、画、批、注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然后以学路带领教路再扣住重点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细度研究,这不仅为学生参与发现提供了机会,而且伴随发现带给学生的愉悦、成功,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p> <p> 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地高了,他们喜欢这种上课方式。于是,我边反思,边调整,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更加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并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我变教材关注为课程关注,变“教案剧”为“规划书”,变教师讲为主体学……学生们越来越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变化,一种 “独立先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教师导学”的基本教学方式,成为我的课堂教学“新常态”。 当一篇课文学完后,书本上便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附注和标记,这种记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不仅不影响当时课堂的听讲,而且也便于以后复习。一些略读课文,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平时积累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海量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p> <p>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走在语文教学探索的路上,求变,让我听到了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触碰到了学生个体生命的律动。当然,语文的魅力还在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