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梨花正芳菲

苦乐年华

<p> 文/田珺</p> <p>清明时节,应热情好客的一方乡贤薛清亮大哥的盛情相邀,奔着踏青、赏花的好兴致,几个朋友一路驱车,直抵夏门镇瓦窑占村,清亮林果合作社所在的生态园区。</p><p> 经园区工作人员的热情指引,汽车顺着尚未铺设柏油的宽畅土路盘旋而上,四轮卷起的滚滚黄尘仿佛厚重的大山伸出温柔的双臂,将我们轻轻拥入怀中。久居城镇,穿梭于钢筋混凝土的漠然之中,猛然嗅到泥土的味道,一时竟感受到久违了的温暖。</p><p> 瓦窑占村自古就以人杰地灵闻名,不过二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曾经出了不少才子贤士、政界要人。有的旅居海外,领衔业界;有的异地为官,造福他乡。&nbsp;</p><p> 车子到达瓦窑占村顶,东道主清亮大哥已经和几位客人等着我们。宾主言欢,自不待言。</p><p><br></p> <p>  主人自任导游,就脚下自吕梁山脉延伸出来的绵延无绝的山脉和村子的风水趣事侃侃而谈,眉飞色舞间毫不掩饰发自内心的自豪,看得出这位大山的儿子对这方热土的深爱。正当我们饶有兴致地沉浸在他的人文故事里,他话锋一转说,村里的旧事以后再叙,带领我们看看眼下方兴未艾的林果基地才是正题。</p><p> 顺着就山势而筑的一段青砖屏风蜿蜒而上,墙体上“昨天不毛之地,荒草丛生;今天层层梯田,聚水聚土;明天鲜花浪漫,硕果累累。”一行红色大字赫然在目,道出了一个农村汉子对这方热土昨日的遗憾,今天的执念和明天的愿景。居高临下,一沓沓线条分明的梯田和“白锦无纹香烂漫”的万株梨树尽收眼底。缓步穿行蜂缠蝶绕的香蕊丛中,听着主人娓娓道来历时三年,大刀阔斧将家乡重整再造的艰苦历程,不禁对身边这位致富不忘乡梓的千万富翁肃然起敬。</p><p> 夏门镇瓦窑占自然村,是黄土高原典型的丘陵地区,境内300余亩耕地以山地、坡地为主,面积不足一亩的“指肚地”、“巴掌地”、“簸箕地”如一件褴褛的百衲衣,了无生气地搭在沟壑纵横的山头。不仅地小坡陡,而且缺水少路,村民只能以原始的耕种方式,荷锄挑担靠天吃饭。近年来,村里的青壮劳力都不愿效仿祖祖辈辈汗珠子摔八瓣地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土里刨食,纷纷外出谋生,村里的土地无人耕种“秋蔬尽芜没,好树亦凋残”,几近撂荒。</p><p>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山水田园,阡陌乡村浸染在传统文化之中,承载着中国人千回百转的乡愁。</p><p> 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p><p> 一系列关于农村问题的新提法无异于一缕和煦的春风,拂遍大江南北,也打动了有胆识、脑子活,已经在早年创业成功、拥有多个实体的本土能人薛清亮的赤子情怀。他是土生土长的瓦窑占人,他要借政策的东风,让“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做一件报效乡梓的大实事。</p><p> 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他惊奇地发现瓦窑占村的地理位置与地处吕梁山南麓的隰县在同一纬度带,且层层递增的海拔差异与隰县 的气候特征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声名远扬的隰县 “玉露香”梨同样适合在本土种植。这个发现正好与他搞经济林种植的打算不谋而合。2016年5月,他自掏腰包,斥资1000万元创立了清亮农果合作社,旨在发展特色生态水果经济林种植,他要带领村民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让村里人人有事干,户户有钱花。</p><p> 经过对本村土地进行全面统计、摸底、测绘、梳理,决定与邻近自然村进行“土地互换”,集中进行平整改造,建设连片农田;对6°至25°的坡耕地,实施降坡平地,以减少水土流失,实现增地保土蓄水;再次,利用降坡土方,实施填沟造地,扩大沟坝地、河滩地面积。愚公移山式的土地再造之后,鸡零狗碎的山地不仅变成可以蓄水保墒、机械化作业的层层梯田,而且原来380余亩的薄瘦的耕地华丽转身,变成可供他大展宏图的900余亩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上好良田。同时,还修建了高位蓄水池,铺设田间管道,使每块田地都能得到灌溉;拓宽田间公路,方便果农和游客通行;增修机耕生产路,便于机械田间作业。</p> <p>  历时三年的运筹帷幄,他用飞针走线描龙绣凤的细腻心思,在焕然一新的土地上大作文章。沿着荒山变绿洲,遍地瓜果香、酸甜各不同、月月有鲜果的总体思路,围绕“你无我有,你有我奇,你奇我特”的林果特色。按照“一户一沓、一村一品”的种植格局,先将村里的200亩普通核桃进行改良,5000余株清香型核桃全部成活并实现部分挂果,种植以玉露香梨树为主的梨树400余亩,21种15000余株、樱桃1000株、滩枣11种近千株,以及山楂树、柿子树等等。并根据土质特点,因地制宜地在果树地间隙种植有机黑花生、优质南瓜,保障农户的短期收入,种植葡萄、菊花、玫瑰等矮化植物,匠心独运地营造生态景观,发展创意农业,打造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完美结合的采摘园80亩。</p><p> 此外,还发展养殖业,鼓励村民放养蜜蜂、散养鸡、鹅、香猪,松土,除草,除虫,蓄粪多能并举,同时建设多个可容纳26立方米的沼液供应池,将动物粪便发酵为具有酒糟香味的有机肥,一改传统农家的肥臭气熏天,努力将昔日的荒山野岭变为集采摘、观赏于一体,鸟语花香、游人络绎,乐而忘返的田园胜境。</p> <p>  在被誉为梨王的梨树地,他让我们辨识哪一株梨花是螺旋花,望着花团锦簇的枝头,他抑制不住发自内心的兴奋,给大伙科普怎么取舍梨花才能高产保收。托着一颗尚未完全脱出花蕊的胎果,眼神里蓄满慈祥的笑意和百般怜爱,仿佛向大家展示的不是草木之物,而是自己心爱的孩子。</p> <p>  问及将来林木的归属,他说,六年之后等果树都有了收益,他的任务就完成了,到时各家地里的果树归各家,他分文不收。“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乡亲们得了实惠、兴了利,我把这件事做成了。”薛大哥如是说。</p><p> 在村顶新建的蓄水池旁边,他曾指着不足一米宽的土地间隙,尺许高,枝瘦嶙峋却珠蕾点点的灌木丛给大家介绍说,那个不惹人注意的植物叫钙果,营养价值极高。闻听他如此专门利人的胸襟,突然觉得,他,又何尝不是这一方山水孕育的一颗饱含仁心的钙果呢?</p> <p>  中国扶贫办官员刘晓山说过,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能科学选择产业,能坚持生态发展理念,能带动群众脱贫,能以群众满意为检验标准的基层干部。而作为一村之长,薛大哥和他的团队所做的,不正是顺应国家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路逐梦,一路高歌?</p><p> 当我们意犹未尽,一步三回头地结束本次踏春之行时,海棠开,春已半,桃李残红未尽,漫山梨花正芳菲。相信,不远处,百果集结,正在赶赴一场秋日盛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