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说的姥姥,不是我的姥姥,而是倪萍的姥姥刘鸿卿。</p><p> 为什么说姥姥该是个教育工作者呢,她对孩子的教育可比我们智慧且独特多了,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学习。</p><p> 给工作队剥花生时,别人家用自己家的瘪花生偷偷换了公家的好花生种子,但姥姥从来不干这样的事儿。言传不如身教,姥姥的诚信正直,定是播下了一粒好种子。</p><p> 当小倪萍拿了一篓子生产队的麦穗,期待蒸上好几个大馒头,可姥姥放进碗柜里的一团生面怎么也发不起来怎么也蒸不熟,过了几天甚至发黑了,蒙上了白绒线。在那少粮寡实的年代里,姥姥愿意浪费那么大一团面,用那么多天的等待来教育一个五岁的孩子公家的东西不能拿,偷的东西蒸不熟。</p><p> 当哥哥吃包子只吃馅儿,把皮都塞到石头缝,姥姥第二天做了包子时,就只给哥哥馅儿,没有皮,还说蚂蚁说小外甥只爱吃馅儿不爱皮,姥姥原先不知道,现在知道了,才今天起再吃包子,小外甥单吃馅儿。但包子就是有那个魅力,不连皮吃就不是包子味儿了。哥哥老实承认了把包子皮塞进了石头缝,从此再也不浪费粮食了。</p><p> 可现在我们的教育,太多的说教,缺少智慧,又太过于急功近利,恨不得说教一通后孩子立马就把缺点错误给改了。姥姥虽大字不识,却不得不佩服姥姥教育方式的独特智慧和愿意在教育上花费的时间成本啊。</p><p> 姥姥教育出的学生,该是从容自信的吧!</p><p> 孩提时代的倪萍整天拿着树枝地上画,把姥姥的辫子画得长的像条河,从门口到院子。姥姥每回都绕着“河”走,“可别湿了俺的鞋”,鸡鸭从中走过,都将它们轰走,“别踩了我的辫子,生疼的”,还有那句“给我再画条裙子吧,上次那条穿旧了”。倪萍说:姥姥的‘假戏真做’总叫我欢喜。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富有童趣的姥姥啊,她多么愿意尊重小孩子,做孩子的朋友,能不让人欢喜吗?假使我们在教学中在生活中也能不那么“老师”,不那么“大人”,孩子们也会多一分欢喜吧!</p><p> 小倪萍每每画画,姥姥总是给予点评,每天都有赞美,每天都有夸奖,这样的孩子能不自信?这让我想到《窗边的小豆豆》,彼时的小豆豆还是那个上课把桌子抽屉不停开开关关,站在窗边等着宣传艺人,和宣传艺人打招呼,和燕子说话,影响课堂,在老师眼里有各种问题,在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而在第一次见到小豆豆时,校长小林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专注而耐心的听小豆豆讲了4个小时,并在后来的日子里不停地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作者黑柳彻子(也就是文中的小豆豆),它的鼓舞无法估量。“如果没有进入巴学园,没有遇见小林先生,没有“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话,恐怕我无论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心理包围,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可能就会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吧”,作者在后记中如是写到。而正是小林先生的夸赞和鼓励,作者心里有了“我是个好孩子”的自信,成长的很好。</p><p> 在夸赞和鼓励中浸养长大的孩子,定是比别的孩子多了份从容自信吧,那些话语势必如同早晨的阳光,每日透过透明的玻璃照进房间,再照进人的心里,格外温暖。那光,又让一粒自信的种子,早早的在你心里发了芽,长成了一棵春华秋实的树,让你在遇见苦难的时候增了份从容,添了份力量。</p><p> 所以啊,别不舍得夸孩子,芝麻夸着夸着就成西瓜了。</p><p> 你说,姥姥是不是比咱们,都适合当个教育工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