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题记:</i></b></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春天是个色香味俱全的季节,不仅姹紫嫣红,而且香气四溢。一直都想好好记录一下春风十里中那些美妙的滋味。毕竟,视觉过于肤浅,味蕾触及灵魂。</i></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今天,我们品茶。</i></p> <p>茶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奇妙的东西,既是精神元素之一,也是生活元素之一,“乃人生必需品,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而中国人对茶的嗜好是不分贫富贵贱的,无论是价值万金的单芽,还是几十块钱一大包的碎末,都能各得其所。只需一句“咭茶去”,无论是青花盖碗,还是搪瓷大缸,亦能相得益彰。古人讲茶有“中和之美”,除了茶叶本身融合了天地日月山川精华,估计还有这种众生平等的包容在内。</p><p>不过,茶还是分优劣的。</p><p>从季节来看,茶分春茶、夏茶和秋茶。对于爱茶的人来说,春茶是最不可错过的。蓄积了整整一个冬天,生机一旦萌发,其间所蕴含的生命活力是无与伦比的。单是从生长周期来看,夏秋两季的茶,就明显是少了时间的积淀。</p><p>春茶当中最具知名度的,当属“明前茶”和“雨前茶”。明前茶几乎就是昂贵的代名词,“明前茶,贵如金”,产量不大,所以物以稀为贵;加上是头一波上市的新茶,想解馋总是要多付出些代价的。雨前茶显然更加亲民,估计是因为多数品种的茶树都是在清明节后萌芽的缘故,产量高了,价格自然也就实惠了。关于明前雨前,我不太主张过于去区分两者的优劣。剔除人为的因素,茶与茶之间最大的差别在品种,品种决定风格,这是天性使然,无法更改。不能单单因为萌芽的早晚就去分出了三六九等。</p> <p>假如撇除先天因素,真正决定品质的,无非就是干预程度、采摘标准和制作水平。</p><p>茶树讲究本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假如没有人为的干预,茶树自己会选择好地方——西湖、黄山、武夷山区、普洱,哪个不是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只是但凡好东西成了商品,过度的人为干预就接踵而至。以追求产量为目的,无性繁殖、过度采摘、过度施肥成了多数茶园的通病。这就是为什么茶园茶普遍不耐泡、茶气弱的根源所在。真正喝茶的人,茶园茶基本上已经不是选项。</p><p>有条件的,当然是选择野生茶。野生茶属于是群体种,也就是有性繁殖的品种,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娘生父母养的。</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小知识:有性繁殖的种生苗有一条由种子的胚芽发育成的中轴根,有强烈的向地性,幼苗的中轴根可以深入土层2至3米。其余各级侧根、细根、根毛都是由这条中轴状的主根生长而来的。</i></p><p>除了根系发达,野生茶的生长环境是和自然环境高度契合的——茶树种子在鸟类和水流的搬运下遇见适合的阳光雨露土壤,进而生根发芽不断成长,没有利益的驱动,一切都是刚刚好。这样在自然环境里成长的茶树,叶片肥厚,手感油腻,虽然长短不齐、形体差异很大,但是炒制出来的茶叶却香味浓郁持久,色香味浑然一体,远非茶园茶的徒有其表。</p> <p><i>刚下山的鲜叶透着一股纯正的兰花香</i></p> <p>茶园茶大多是无性繁殖的品种,优点是品系纯正,不易发生变异,毕竟是克隆品种嘛!加上管理到位,生长周期大体一致,所以品相一流。同时因为栽种有序,采摘起来也十分方便高效。但是因为缺少胚胎发育的主根,其根系也就局限于地表一米左右的浅层,再加上密集种植,大家都在有限空间里争夺营养,所获取的有机成分就十分有限。这是茶园茶先天不足的缺陷,再加上化肥农药的滥施,品质怎么能好?</p> <p>虽说野茶有种种的好处,但是好茶如同佳人,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全靠缘分和福分。我曾在山区乡镇呆了不少年岁,跟山民们颇有些交情,没曾想竟然在离开多年以后竟然因此跟山里的野茶有了美丽的邂逅。(之前有过一篇《寻茶记》,不再赘述)</p><p>去年的春天跟几个爱茶的朋友牛刀小试,采了几斤鲜叶纯手工自制了一锅茶叶,喝得齿颊生香,大呼过瘾。所以今年的春茶是断不肯错过的,必须要大搞一波!可惜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做一批野茶真的是不容易!</p><p>首先是采摘。野茶的生长比较随机,漫山遍野,星星点点。山民们翻山越岭一天下来,一个人也就是两斤左右的鲜叶,这还得手脚麻利。广寒寨因为不是茶叶的传统产区,山民们懂得采摘技巧的极少,加上平日里都是采些自家吃的土茶,所以一开始采摘的普遍十分粗糙,几乎只要是新叶就一把抓,根本没什么“一旗一枪”的概念。</p><p>手法生疏的人往往会把叶柄摘得很长,这对茶叶质量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叶柄含水量足,在杀青过程中会出现叶片已经干燥而叶柄依然湿润的情况,如果继续杀青,叶片难免会烧焦;反之,则会因为水分过大而使茶叶出现水气。无论怎样选择,茶叶的质量都会大打折扣。</p> <p><i>这茶采老了</i></p> <p><i>经典的“一旗一枪”</i></p> <p>再就是制作。因为萍乡本地的制茶师傅大多集中在万龙山,所以采下来的鲜叶必须长途跋涉第一时间运到山里的茶厂制作,那叫一个辛苦!可也没得选择,想喝好茶,必须付出。</p><p><br></p><p><br></p><p><br></p> <p><i>从清明开始也不知道来来回回经过了多少趟这个著名的网红桥</i></p> <p>制茶的过程,摊晾、杀青、揉捻、干燥,每个环节都是关键。</p> <p><i>摊晾,讲究及时,否则沤久了就有水气。</i></p> <p><i>杀青,讲究火候,老叶嫩杀,嫩叶老杀,要熟要透要均匀。欠了就有生叶的水气,过了就会伤了颜色和香气。</i></p> <p><i>机械杀青</i></p> <p><i>手工杀青</i></p> <p><i>杀青后的茶叶还需摊凉方可揉捻</i></p> <p><i>揉捻,讲究力道,老叶热揉重揉,嫩叶冷揉轻揉,这样才能达到破壁塑形的目的。</i></p> <p><i>机械揉捻</i></p> <p>手工揉捻</p> <p><i>条索就是这样搓出来的</i></p> <p><i>干燥,是最后一道工序,同样是要讲究火候,过了就有焦糊味。</i></p> <p>大费周章,终于成茶。</p><p>其实品新茶也是个苦差事,刚刚炒制出来的新茶火气比较大,常常是喝得满嘴火泡,这感觉跟预期的齿颊生香差距甚远。真正味道好的时候,需得要放置一个月之后,等新茶火气褪尽,那时约三五好友,泥炉煮水,直喝得“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不亦快哉!</p> <p><i>茶有真滋味。一片绿叶,历经水火而不失颜色,几经揉捻而不失劲挺;一杯茶里,不仅仅浸润着整个春天,更饱含着爱茶人的风雨兼程和苦苦寻觅。所以,它才有苦有涩,但却又苦尽甘来,于苦涩中散发着灵魂的香味。也许,这才是生活本来的味道。</i></p><p><br></p><p><i>爱茶,爱自然,爱生活。</i></p> <p><i>广寒幽兰:出自广寒寨深山幽谷,散发着淡淡的兰香。</i></p><p><br></p><p><i>约茶否?</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