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一讲(元亮):</p><p>学习要点摘记:</p><p><br></p><p>1.朗诵层次的变化途径</p><p><br></p><p>把握作品的层次,包括作品的内容、情感,进而融入朗读技巧,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p><p><br></p><p>2.朗读节奏</p><p><br></p><p>与诗歌节奏有关,同时还要把握好朗读时的心理节奏,从而找到朗读的最佳感觉,使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说一致。</p><p><br></p><p>3.声音单薄缘于气息单薄</p><p><br></p><p>共鸣腔(鼻腔共鸣——更清亮;口腔共鸣——圆润、饱满、宏亮;胸腔共鸣——更低沉,三者综合运用)</p><p><br></p><p>4.因声求气</p><p><br></p><p>情气声的结合——情感是基础,情感决定气息,气息带动声音。</p><p><br></p><p>5.发音:可借鉴音乐,发音原理相同</p><p><br></p><p>6.情感的把握</p><p><br></p><p>首先要建立自信,然后正确理解作品的情感,可以适当的“移情”,把已有经验迁移到未知体验上。</p><p><br></p><p>7.声音的界定</p><p><br></p><p>关注朗读的场合,教学需严谨,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来读即可。文化气息比较浓重的场合可选择古音来读。</p><p><br></p><p>8.吟唱时声音的长短——没有定律可循。</p><p><br></p><p>推荐视频(腾讯视频):一等奖作品《出师表》,感受学生与焦晃作品的差异。</p><p><br></p><p>9.科学发声</p><p><br></p><p>声门系统:声门上系统,声门下系统。</p><p>建议:找到嗓子放松的感觉,如叹气、瘫在床上的感觉,再想办法调动其他器官,发声自然,感觉舒服,技巧待下回分解。</p><p>元亮建议:</p><p>1.实践重于理论</p><p>2.问题可以再细致、精确些!</p><p><br></p> <p>第四讲(元亮)</p><p>表达的技巧</p><p><br></p><p>朗读的内部技巧:</p><p><br></p><p>1.内在语</p><p><br></p><p>是通过分析把稿件中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表现出来。</p><p><br></p><p>2.对象感</p><p><br></p><p>说话的时候心中得有一个表达的对象。</p><p><br></p><p>3.情景再现</p><p><br></p><p>在表达时可以先在头脑中描述一个画面,然后再把画面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p><p>内在技巧主要借助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然后意识流地表达出来。</p><p><br></p><p>朗读的外部技巧:</p><p><br></p><p>一、语气</p><p><br></p><p>语气是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关注“思想感情”和“声音形式”两个要素</p><p>【思想感情】</p><p>气徐声柔,爱的感情;气促声硬,憎的感情;</p><p>气沉声缓,悲的感情;气满声高,喜的感情;</p><p>气提声凝,惧的感情;气多声放,欲的感情;</p><p>气短声促,急的感情;气少声平,冷的感情;</p><p>气粗声重,怒的感情;气细声黏,疑的感情;</p><p>【声音形式】</p><p>不同的情感色彩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种情感的不同分量,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p><p>根据稿件的特点、交际的场合,选择口语或书面语的不同的声音形式</p><p><br></p><p>二、重音</p><p><br></p><p>重音是为了内容表达而突出的词或词组。</p><p>1.并列性重音</p><p>2.对比性重音</p><p>例:“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新”与“旧”、“人”与“鬼”的对比,有利于突出句子意思。</p><p>例:春节快到了,每年这个时候办喜事的比较多。“春节”与“平时”、“多”与“少”的对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确定重音</p><p>3.呼应性重音</p><p>与前文形成呼应的词或词组</p><p>4.递进、转折性重音</p><p>例:“要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首先得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培养习惯最好要有人监督,但任何朋友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的监督你,所以你需要花钱报个培训班。”强调转折点、递进点</p><p>5.强调性重音</p><p>6.比喻性重音:强调喻体</p><p>7.拟声性重音:强调拟声词</p><p>8.反义性重音:关注“反语”</p><p>例:有些同学表现就很不好,明明是因为自己赖床导致上课迟到,还非说自己是迫不得已。强调“迫不得已”</p><p>突出重音的技巧:</p><p>语气的轻重、快慢、缓急等,体现出声音的对比度,都有利于重音的凸显。</p><p><br></p><p>三、停连</p><p><br></p><p>停顿和连接,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在朗读的时候呢,往往会受这些标点符号的影响,但文字上的标点符号在创造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朗读。所以我们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一定不要局限于标点符号,要根据朗读者的生理和心理的节奏来确定停顿。</p><p>1.区分性停连</p><p>例:“哥白尼认为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这种学说是不对的。”</p><p>2.呼应性停连</p><p>3.并列性停连</p><p>例:“1964年开始生产的尼龙和棉花混纺织物,也开始在市场供应。”“尼龙和棉花”连读</p><p>4.强调性停连</p><p>5.判断性停连</p><p>例:“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p><p>6.转换性停连</p><p>场景转换的动态过程可以通过停顿呈现出来。</p><p>7.生理性停连</p><p>如:病人因身体原因可以适当停顿</p><p>8.回味性停连</p><p>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p><p>8.灵活性停连</p><p><br></p><p>四、节奏</p><p><br></p><p>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p><p>节奏需要设计,基本方法是:</p><p>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轻先重、欲重先轻;加强对比、纵控有节。精髓就两个字——对比</p> <p>第四讲(云霞老师)讲座小结:</p><p>一、备稿</p><p>精心备稿巧准备</p><p>三读循迹定声线</p><p>把握篇章析结构</p><p>品味基调定节奏</p><p>二、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结合使用</p><p>内外兼修巧结合</p><p>轻重缓急善变化</p><p>打造画面建桥梁</p><p>热情满怀声动人</p><p>年龄情境多借鉴</p><p>厚重淳朴显韵味</p><p>词性色彩义分明</p><p>疏密有间对比现</p><p>主观设计记心畔</p><p>刚柔相济虚实兼</p><p>气息沉稳慢入境</p><p>收放自如增强度</p><p>扬长避短技巧添</p><p>月来收获硕果丰</p><p>感念老师授业情</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