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 | 记忆中的过年

美友67626169

<p>  现在临近春节,提前一个月,城市里街道两边就布置起霓虹彩灯,现代感十足,但我们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可能每个我们这个年龄过来的人觉得现在过年没以前有意思了,可能是我们现在年龄长了,现在我们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愁吃穿,日子天天像过年一样的缘故吧,但我们儿时过年的场景,每到腊月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久久无法褪去,总想让时光倒流,但那是无法实现的,也只能是给我们的孩子讲一讲啦!</p><p> 记得那时候,过了阳历年就盼望过大年了,整个一个多月,心里都有一个很大的期望,期望过年那一天,吃一桌丰盛的团圆饭,拿到压岁钱,穿上新衣服,去走亲戚。过年其实最忙碌的是爸妈,爸爸任务就是打听那家杀猪卖肉和那家做豆腐割豆腐,妈妈主要是做油炸的疙瘩麻糖和油炸豆腐、粉疙瘩、油糕。我呢,就跑到门口旭城叔家,让他帮忙用黄广告书写对联。说起我的爸爸,他可是个能人,做人不仅面面俱到,而且厨艺还很高,村里人或本家办事,都是他掌厨。记得,爸爸割肉回来,就开始剁猪肉大葱扁食馅和炸肉丸,我就在边上等,他们总会第一个给我吃, 说是让我尝尝,他会做小酥肉,过油肉等,妈妈做的红薯油糕真是又软又甜,不放糖都是那么好吃,妈妈走了后,再也没吃过那样好吃的红薯油糕了。</p><p> 临近年跟蒸馒头也是一件大事,准备工作就是在院里先挖个土坑 ,用砖叠起来,扣上农村用粮食换来的大蒸锅,加上水就好了。我和哥哥会提前一天去大河滩拾柴火 ,主要是一些夏天被洪水冲刷的枯树枝,回来点着火,架上蒸锅,开始蒸馍馍,妈妈总是会给我蒸个小馒头,一是试碱面大小 ,另外是为了哄我,因为我一直在旁边捣乱。馒头主要以圆馒头为主,过年走亲戚要大量使用,也有糖三角、豆包之类等,最主要还做一些面塑的动物形象,有羊、猪、鸡等,还有个面塑叫“蛇盘兔”,里面放上五分和贰分的硬币,所有的蒸好后,就会放在楼上的大缸里储存。蒸完馍后,就要扫家了,我们可喜欢帮大人搬东西,因为可以找到许多平时不知道放哪儿的东西,还可以在院里躺在床铺上,屋子扫玩后,我帮哥哥一起用棉纸糊窗户,贴年画,挂中堂,其实年画都是上一年旧挂历撕开,一张一张粘;中堂就是中间一首诗歌,边上一副对联;晚上家里焕然一新,还有好多地方光秃秃的,等妈妈第二天粘围墙纸,围墙纸的花纹是蓝色像砖块一样的格子。</p><p> 扫了家,妈妈他们就坐上姑父家的四轮拖拉机到城里(晋城),给我们买新衣服,记得有年,我在门口河边和我叔叔、姑姑家孩子等了一下午,终于看到远处东街山头上姑父的“潍坊”牌四轮车的影子,我们欢呼跳跃。回到家,看到自己的新皮鞋和皮衣,一夜也兴奋的没法入睡。</p><p> 盼望着,盼望着,除夕来了,下午上坟祭完祖回来,开始贴对联,是用面做成的糊糊粘,依稀记得横批“春回大地”格外的醒目,贴完后就准备吃晚饭了,我们老家晚饭吃拉面,吃前先给长辈送一碗,我会送好久,一是有长辈住的远,二是我家长辈多,等我吃完灌着蒜苗的,放着粉条、油炸豆腐、廋肉等材料香喷喷的拉面后,伙伴们早早来到我家,坐在炕头上,等的看春晚,14英尺的“凯歌”牌黑白电视机前,坐满了我的小伙伴,屋子里热闹极了,一直到晚会结束还不愿意回家,直到我妈说放关门炮了,他们都才回家。</p><p> 伙伴们走后,我和妈妈要出我的新衣服放到炕头,才脱衣睡觉,大年初一早上不到五点就起来,将哥哥和我上山砍回的柏枝架的“明火”点着,围着火堆欢呼,早上起来爸爸让我用一枝竹竿挑起1000响的“浏阳鞭炮”,站在平顶屋上放,噼噼啪啪,响个不停,为了抢起的早,我记得有的家,3点就起来了,早上我们开始一堆一堆翻炮屑,找还能用的继续玩,有时候年前还买一挂100响的小鞭自己玩。在我们那块,上午吃翻身油馍,初一不能打扫卫生,好像影响一年年运,爸妈起来给我压岁钱记得好像是10元,其他亲戚有的是红一元,有的是绿两元,还有紫五角和绿贰角。中午可是那个年代的一顿大餐,大米炒菜上桌,一年就一次,记得最深就是瘦肉炒蒜苔,和吃一只清炖鸡。有时爸爸和我哥喝一杯酒,其他人喝梨、枣和冰糖混合的水,吃完后爸爸去喝酒,妈妈去串门,哥哥和我去找我们的小伙伴。晚上偶尔能看看齐火(烟花),我最喜欢“转地鼠”,那时候的梦想就是长大过年放好多,好多………</p><p> 初二开始走亲戚,拿着是塑料皮编成的花篮,里面放着的是馒头加“羊”(前面提到的面塑),记忆最深就是去耿山老舅家,他家门前有棵迎客松,每次步行到能看到这棵树就知道到了,老舅家人特别多,他外甥可多呢,足足来的有十几口人,那时候就是坐在火边聊天拉家常,中午吃拉面或饺子,下午吃二顿,现在想起来,都那么美味,下午吃饱喝足,拿上压岁钱,走路或坐顺路车回家,回家后先把压岁钱放好,每天拿出来数数,那时也就不到20元,但特别开心,走亲戚需要走到初十,走完就盼望着闹红火,过十五了……[微笑]</p> <p>  每年过了初七、初八走完亲戚后,村里干部就开始组织人员练习舞蹈,参加乡里面要求的庆元宵活动了。村干部会到合适的年轻人家里告诉一声大人说,你家孩子被选中 ,参加村里舞蹈编排。于是这些年轻人每天被叫到我们村的旧学校 ,村里人叫它“庙院”,关起门来开始练习,就是不让我们小孩子进去看,我们只能在门口转悠,等机会溜进去。只有快到正月十三,舞蹈成型了,才让大家一睹风采,只是没有换服装和化妆。</p><p> 记得我们乡过十五主要集中在十三到十五的三天,快到十三就看到乡里的红灯笼亮了,好羡慕人家住在乡里的,可以天天看,不用走路去。到十五那天,早早吃完晚饭,天还不黑,就和村里其他小伙伴步行到乡里,挤呀挤,挤到圆圈型人群的最前面,派出所负责管场地的,一直让我们靠后站,乡里有好几个场地,各村节目一个接一个上场演出,有举灯的,有打家伙的(乐队),演员再后面入场,各式各样的节目,给我童年记忆留下了深深印象,节目让我们流连忘返,我最喜欢的是跑驴、耍龙、跑船、担花篮等节目。乡里还堆起各式各样造型的火堆 ,一般是狮子造型的多,供看节目的乡亲取暖,大家冷了可以烤烤手,也有好多卖小吃的,卖麻糖和油糕的最多,也有藕粉,我最爱喝肉丸汤,有时候也买个红果窜吃。</p><p> 村里参加完乡里活动后,十六和十七就会在村里耍节目,孩子们一场跟着一场跑,永远都看不腻,只有过完十七,新年才真正过完了,我们又背起书包走进学堂,开始一年的忙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