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阿焦读人物传记之韩愈篇(七)</p><p>阿焦开篇</p><p>一方山水一方情,兴利除弊利民生。</p><p>创办学校重教化,驱除鳄鱼万众称。</p><p>解放奴隶施大爱,建碑立庙后世盛。</p><p>韩山韩江韩桥在,文公帕巾花满城。</p><p>819年,韩愈到达潮州任刺史,第二年正月改任袁州刺史。韩愈在潮州、袁州两地时间不到一年,虽然有被贬之后的忧愁之情,但他十分忠于作为地方官的职守,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p><p>当时的潮州远离长安,按国家规定凡是州县都应该有相应的学校来是施以教化,但因为天高黄帝远,当地的地方官对此并不重视,以至于很多年来没有一位当地的学生考取功名,百姓们也不懂得长幼尊卑,更没有人知道忠孝的道理。韩愈来到此地后,立即创办学校,并聘请当地一位叫赵德的人作为教师。赵德学识渊博,精通儒家经典,崇尚孔孟之学,韩愈和他志同道合。韩愈把自己的想法上报给朝廷,说明兴办学堂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治国为民的人才,同时推荐赵德担任海阳县尉,做衙门里的推官,专门负责教育,请求朝廷批准,同时在没有得到朝廷任命之前,他从自己的官俸里拿出钱来作为办学基金,如果有结余,便发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作为生活补贴。当学校建立起来并运行的时候,当地好多年轻人来到学堂求学,后来潮州由蛮荒之地变为教化之乡,韩愈功不可没。</p><p>当韩愈离开潮州的时候,他的好友兼学生赵德曾经作诗送他,赵德后来潜心研究韩愈的文章,搜集整理了72篇,这应该是韩愈最早的韩文集了。赵德自己也成为著名的学者,人称天水先生。</p><p>韩愈早在去潮州的路上,就听说当地有一大害----鳄鱼。到达潮州后,听当地的老百姓说在潮州郡西潭水中有很多鳄鱼,经常出来祸害百姓的家畜,老百姓深受其害,但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p><p>韩愈决定采用“先礼后兵”的做法。他准备好祭奠之物,并写了一片祭文----《鳄鱼文》。</p><p>大意是:这年,潮州刺史韩愈,让管理军事的衙门推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一只羊和一口猪投入到这被百姓称为“恶溪”的潭水中,使它们被鳄鱼吃掉。(我写作文章)来告诫鳄鱼:以前上天掌管天下的时候,(他)使山川和河流排列,自己提着罔绳和刀刃,来去处危害百姓的虫蛇恶物。这些虫蛇恶物被赶到了四海之外。等到后来的君主的德义渐渐平淡,不能够波及到很远的地方。至于江汉这种闲散的地方,都被中央抛弃了,以至于波及到了蛮九楚越的所在,又何况潮州这种散迤又离京城有万里路程的地方呢?(于是)鳄鱼就在潮州安家筑巢,并且保持这种状态。现今的皇上是大唐天子,神圣慈武。无论四海之外,六合之内都能安抚并且掌握它。况且大禹的遗迹,就在附近的扬州;刺史县令所治理的地方难道要在这种地方用贡赋来供奉天地宗庙百神之祀吗?所以,鳄鱼你不能和刺史一起在这儿居住。</p><p>刺史接受天子的命令,在这里守卫国土,治理百姓。但是鳄鱼你不在潭水中安然生活,占据这里来凶暴地吞食民畜和熊豕鹿獐等来使自己的身体肥大,使自己的子孙繁衍。又经常和刺史我对抗,来比较高下。刺史我虽然为人驽弱,但又怎么肯对鳄鱼低下头呢?我低下头胆小的样子一定被百姓嘲笑,又怎么能在世上苟且活下去呢?而且我是奉天子的命令来上任的,所以看形式不得不与鳄鱼你辩论一下了。</p><p>鳄鱼你如果懂的话,那就听我说。大海在潮州的南面。即使想鲸鹏那么大或者象虾蟹那么细小,没有什么不能归容的,它们凭借大海生活。鳄鱼你们早上出发,晚上就到了。现在我与你们约定:三天之内,你们鳄鱼要全部迁徙到海里去,以回避天子命名的大臣。如果三天不行,那就五天,五天不行,那就七天。如果七天还没有迁徙,那就是你们不想迁徙了,是不懂刺史的话,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是鳄鱼你们冥顽不灵,刺史我虽然有言在先,但不能装作不知道。象你们这些鳄鱼不迁徙来回避,就象毒害百姓的恶物,都得杀。那刺史我就挑选善于射箭的民众,带上毒箭,一定将你们赶尽杀绝。</p><p>也许是自然的巧合,也许是韩愈的文章使得鳄鱼害怕了,在活动结束后的当天晚上,电闪雷鸣,几天之后潭水完全干涸,鳄鱼也迁到潭西60里地的海里去了。后来有传说说鳄鱼用嘴叼着韩愈的文章走的。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也说明了当地人民对韩愈的敬仰之情。</p><p>当韩愈在袁州任职的时候,发现这一带有一项恶俗陋规,就是穷苦人家的人,如果向富裕人家借了钱还不上,就去人家当奴隶,终生为富人劳作,直到老死。韩愈认为不能使这一陋习继续下去,于是他采取了“计佣折直”的办法:就是把穷人在富人家的劳作算作工资,来偿还他所欠下的债务。当债务还清之后,就可以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这项措施的实行,使很多奴隶得到解放,回到亲人身边,人们感念韩愈的恩情。</p><p>后来韩愈回到朝廷时,曾向穆宗建议:在穆宗皇帝登基的那一天,颁布诏书,禁止各地再实行这种奴隶制度。要把所有的奴隶放回,如有违反,按法律制裁。韩愈的这份奏章使得全国很多被迫成为奴隶的人民得以自由,因此人们非常感激韩愈。为人民做好事的,人民会永远记得他。潮州的百姓们自发为韩愈建庙立祠。到了北宋元祐年间,在此地为官的王涤接受当地百姓的建议,在潮州南修建了新的韩文公庙,并请当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为韩愈写了《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亲自撰写了碑样,树立在韩公庙内。到了宋朝淳熙年间,地方官丁允元把韩文公庙迁至城西,称为忠祐庙;把原本城南的庙改为城南书院。明清时期,春秋祭祀的事情就在城西进行。韩公祠里有一副对联:天意启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从对联中可以看出当地人民对韩愈的爱戴之情是多么浓烈。</p><p>潮州人民为了纪念韩愈,把此地的山命名为韩山,把此地的江河命名为韩江,把韩公庙立在韩江之东,韩山之上。当地有一名胜是广济桥,又叫湘子桥,这也与韩愈有关联,因为韩湘子传说就是韩愈的侄孙。就连当地妇女的服饰与韩愈也有关,据说过去潮州妇女出门,用一丈多长的黑布蒙在身上,从头上披下来,两端垂到膝盖以下,她们边走边撩起来看路上的行人,人们称这种装饰为“文公帕”,相传这种装饰是从韩愈来到此地开始兴起的,足见韩愈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多么崇高。</p><p>阿焦微感:读完此段内容,忽然想起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p><p>有的人</p><p>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p><p>有的人</p><p>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p><p>骑在人民头上的</p><p>人民把他摔垮;</p><p>给人民作牛马的</p><p>人民永远记住他!</p><p>韩愈虽然被贬来到此地,在路途中自己的女儿还丢了性命,在当时,潮州之地还是野蛮之地,但我们的韩愈没有整天借酒消愁,抱怨朝廷,而是既来之则安之。实事求是,调查民情,体恤民意,兴建学校,重视教化,这就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兴修水利,除去鳄鱼,解放当地奴隶,使很多人家从此过上自己幸福的生活。韩愈的格局很大,回归朝廷后,他想到奴隶不只是潮州、袁州两地有,全国各地都会有,他上奏当时的穆宗,希望皇帝解放全国的奴隶,这种博爱情怀足以让人肃然起敬。</p><p>韩愈虽然在此地待了还没有一年时间,但是我们看到他的光辉形象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理政,不在于多长时间,关键看他在此地时心中想的是什么:心中装着老百姓的,人们心中自然会感激;心中只想着自己如何发财致富的,人民心里自然会诅咒。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百姓的口碑是杆上最大的定量值。做官为人民,做师为学生,在低位时,为民分忧;在高位时,为国分忧;这才是人民所向,国家所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