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多伦路

老虫

<p>沿着上海四川北路熙熙攘攘的大街一路南行,经过一个叉路,穿过大街西侧的牌楼,就是多伦路。</p> <p>多伦路异常寂静,与四川北路的热闹相比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p> <p>午后的阳光铺洒在路上,一边见阳,一边落阴。微风拂着路边的树技,透过阳光印照路面上。地面铺满两寸见方的花岗岩石块,朝上是特意未磨平的棱面,脚踏于此非常舒适。微风,阳光,宁静,给人一种慵懒而又惬意的感觉。</p> <p>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始筑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道路成“L”型,长550米,宽10-13米。</p> <p>清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今多伦路201弄小区以南狭长小路及路西的小浜填浜拓宽,进行越界筑路,同年英国传教士窦乐安看中并以他名字命名此道路。1918年,又与今多伦路201弄以北四川北路相连接,形成现在的路况。</p> <p>多伦路区位图</p> <p>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路面属租界当局管辖,两边属华界当局管理,从建成到抗日战争时期,窦乐安、鲁迅、周恩来、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赵世炎、郭沫若、张之江、史良、丁玲、陈爱莲、张国焘、陈仪、王造时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等中外知名人士曾在这条五百多米的街道上居住。</p><p><br></p><p>1943年8月1日汪伪政权先后收回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同年10月1日以察哈尔省多伦县(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更名为多伦路。抗日战争期间,多伦路上大多为日本侨民或侵华日军官兵居住,成为日本侵华海军保甲制度区。到新中国建立之初,多伦路先后出现太阳社、基督教会、上海艺术剧社、中华艺术大学、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剧社、自由出版社等社会团体与组织。</p><p><br></p><p>1999年初,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开始对多伦路进行修复和改造,先后对多伦路路边菜场进行彻底整治,对沿街的违法建筑予以拆除,对老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1999年10月22日,虹口区政府正式命名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p> <p>多伦路最具特色的是道路两旁的老建筑。西式洋房、日式小屋、伊斯兰顶屋、中式楼宇,甚至还有上海石库门建筑,栉比鳞次,错落排序。或富丽端庄,或小巧玲珑,相得益彰。看得出来,这些百年老建筑的外立面虽然“粘满了岁月的胭脂”,经过了多次的修复和粉饰,却依然保留原建筑的框架和风格,无不散发着建筑艺术的美感。</p> <p>这幢似庙非庙、似堂非堂的建筑就是闻名遐迩的基督教堂—鸿德堂。</p> <p>教堂门口立了两尊狮子,见过吗?</p> <p><br></p><p>鸿德堂采用罕见的中国传统建筑造型作为基督教教堂,于1928年由中国教友捐献12万元建成,距今己有近百年历史。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建筑风格,在中国仅此一处,充分展示了多伦路中西合壁的文化魅力。</p> <p>原英商杜德洋行买办赵植初住宅。建于1920年代,是具有巴洛特风格的建筑。</p> <p>“白公馆”,建于1920年代,具有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白祟禧寓所,他的儿子作家白先勇在此渡过童年时光。</p> <p>著名的“老电影咖啡馆”,门前的卓别林雕塑戴上了口罩,告诉着人们这个春天我们经历了什么。</p> <p>门廓虽小,楹联甚大。充分反映了多伦路在上海发展史上的地位。</p> <p>超现实主义的玻璃小屋,夹建在老建筑之间,并不显得突兀。</p> <p>多伦路L型路径的拐角处,耸立着18米高的“夕拾钟楼”,据说名称取自鲁迅先生的文集《朝花夕拾》。</p> <p>“中华艺术大学”旧址,建于1920年代,房子的外立面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p> <p>“陈仲篪旧居”,建于1920年代,具有欧洲中世纪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p> <p>“孔公馆”,建于1924年,呈现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采。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孔祥熙寓所。</p> <p>上世纪二三年代开始,中国的先贤们在这里聚首、呐喊和战斗。今天为了纪念这些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和先烈们,将他们作成雕塑,并没有弄一个广场搞一个群塑,而是一个个置立在道路的两旁,与建筑、绿化、街景浑然一体。他们或立或坐,或沉思或凝视,毫不夸张。他们鹤骨的身姿,平静的面容,柔和的目光,像普通人一样望着街上来往的路人和流光的岁月。我们着着他们,也象面对长者面对先生,问问他过去的事过去的书,他会回答你的,只要你懂他……</p> <p>鲁迅先生</p> <p>有把空椅,显然是给合影者准备的。</p> <p>茅 盾</p> <p>雕塑的侧面</p> <p>房屋、松柏、花丛、野草、茅盾,仿佛没有刻意的设计,却有“矛盾”而又自然的和谐。</p> <p>瞿秋白</p> <p>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牺牲时年仅36岁。留下《多余的话》如同雕塑脚下的野草生生不息。</p> <p>沈尹默</p> <p>柔石和他“左联”的哥儿们</p> <p>鲁迅先生的挚友日本人內山完造和他的鸿德书屋</p> <p>叶圣陶</p> <p>郭沫若</p> <p>丁 玲</p> <p>丁玲的雕塑令人印象深刻。月牙白的上衣,深篮的裙子,带绊的布鞋,一付民国时期少女的装扮。再看她稍显曲扭的身躯,侧转秀美的脸庞,用她那炯炯的大眼,望着。看着眼前这位美丽的姑娘,你很难想象1928年年仅24岁的她发表《沙菲女士日记》,从此轰动中国文坛;很难想象她在延安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也很难想象那个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书写那么多故事的丁玲,就是眼前这位姑娘。</p> <p><br></p><p>穿过又一个牌楼,就走完了550米的多伦路。</p> <p>短短的一路只是多伦路的“冰山一角”,路的两旁还有不少拐角和弄堂,有着很多好看好玩的地儿,下次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