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走向知命之年(听读有感)</p><p> 一 倾听乡愁</p><p> 乡愁是一汪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抹云,乡愁是一生情。游子啊!你可知道这故土的芬芳!每次听到《乡愁》这首歌都会引发我如丝如缕般的家土情怀,情不能已。</p> <p> 不知从哪年起,每年的正月初一清晨,我都会前往半小时步行路程外的本村水库。在那里,我会凝视那一汪清水,仰望那半环群山,欣赏那半掩众山的袅袅水烟。渐渐地,这成为我一个人的一种仪式,它包含一种祝愿,一种信仰,滋长着孕育于我心中的一份家土深情。</p> <p> 虽然早有属于自己的小家,但我知道植根于我心中的真正的家总是在那距我三十公里外的迷人村庄,它的美丝亳不亚于画中的北欧风光。是的,父母在的地方便是家。然而望着他们日渐老去的背影,心中总不免生出如游丝般淡淡的愁思与忧伤。还有前山拔春笋的足迹,后山觅粽叶的身影,那漫山遍野放牛砍柴留下的欢声笑语,都永远只是记忆中的画面,这种种回不去的惆怅,应该是生于六七十年代,如今已是知命之人大都都具有的情怀吧。</p> <p> 二 感受目送</p><p> 龙应台语: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p><p> 龙应台的目送之所以打动万千读者,乃是因为她的文字直指人的内心深处,说出了人人想说而道不出的内心柔软和惆怅。面向知命之年,我们目送的不仅仅是子女行将远方的背影,还有父母亲人渐行渐远羽化而去的天外来音。之所以目送,是因为我们无法将这一切的一切抓住留在眼前。我们伸出去的手只能抓出那游丝般地抽离,直至将我们的内心抽剩为空虚。所以,珍惜我们眼前的每一个当下,将属于我们的生活过得温馨而柔软。</p><p><br></p><p> </p> <p> 三 直面灾难</p><p> 是的,再漫长的冬天也会过去。然而那仅是对人之社会而言,而对于有些生命,那怕再年轻,却只能止步于某个冬天。生命的不能承受之痛时常不经意间会从不知哪个方向向我们袭来。走向知命之年的我们,已经历文革四人帮之乱,唐山大地震,八九动乱,零三非典,零捌汶川大地震,还有二零现在正在进行的新冠肺炎以及各种阴谋论。这还不包括发生于国外的大灾小难及国内的无数小灾小难。然而再小的灾难对于个体生命及单个的家庭而言,都是致命的乃至具有颠覆性的。</p> <p> 做为个体的我们,应当深知人类的渺小。个体再大的贪念与欲望,只不过是自然与时空当中的一粒微尘,一声叹息。踏踏实实地生活,停下不必要的欲望,与自然和谐地共存是我们幸福的基石。</p><p> 圣雄甘地在一百年前就曾说过: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时寒冰语:人类通过无节制地对自然的攫取来填补欲望的过程,就如同一曲走向自我毁灭的悲歌。人类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已经得到的和能够得到的,与欲望的距离相差太远。当欲望停下,幸福便泉水般涌出。</p> <p> 四 品味简静</p><p> 疫情之下,人们回归家庭,尽可能缩小生活的活动空间。然而我们却惊奇地发现,这丝毫没有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原来许多的热闹与风光都是不具有根本的吸引力。与家人一起精心准备一日三餐,温馨而和谐地围坐一起;捧起一本书,品味文字的魅力,碰撞书中的心灵;到户外欣赏春日风景,抚柳枝轻漾,湖水暖绿;看江水浩荡,鱼戏浅滩;听蛙鸣湿地,鸟歌枝头;呼万花芬芳,丝缕柔风。</p> <p> 于丹在她的心得文集里有这样一段话深得我心: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光。在这样一个时代,拥有一份宁静是个人生命最大的财富。</p> <p> 最后,我还想借用时寒冰在一本经济书里所说的饱含博大、包容、悲悯、淡泊情怀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文章:简单的生活才蕴含着最朴素的哲理、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真实的幸福。让简单的生活和简单的快乐取代无限膨胀的欲望,乃是人类找回自己迷失多年的精神家园,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道路。</p> <p>看江水浩荡,鱼戏浅滩。</p> <p>正宗的湿地野鸭,看它们悠闲地散步。当然,它们不喜欢人流涌动,只包容你悄然地远望。</p> <p>自然的音乐,天成的野趣。</p><p>默然人缀之,当成其自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