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热烈祝贺上海知青赴大兴安岭呼中区呼源林场十连五十周年庆!</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1月24日中午11点23分,我们上海南市青年男女131人,在上海老北站,一身军衣,定格了我们“知青”的称谓,集体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高寒禁区。于1970年11月28日下午16点左右,抵达北陲边疆大兴安岭呼中59公里。</p><p class="ql-block"> 当年编制为呼中区呼源公社十连,由当地转业军人担任指导员、连长,下设一、二、三排。人员名单如下:</p><p class="ql-block">指导员徐国发,连长孙运金。</p><p class="ql-block">连部八大员:</p><p class="ql-block">文书:叶永莘</p><p class="ql-block">会计:陈玲娣</p><p class="ql-block">出纳:徐丽珍</p><p class="ql-block">管理员:庞鸿海</p><p class="ql-block">卫生员:顾琴珍</p><p class="ql-block">粮食员:徐慧英</p><p class="ql-block">通讯员:潘明华</p><p class="ql-block">材料员:潘明华(兼)</p><p class="ql-block">一排长:孙雄兵</p><p class="ql-block">副排长:张金生 曹雨英</p><p class="ql-block">男生</p><p class="ql-block">陈万传,高荣根,余桂国,房定波,商绍泉,陆同才,殷二民,胡新源,毛教康,杨国善,吴秋宝,杜建忠,沃嘉峰,汪文良,樊兴乐,张志慧,王锡饶,倪同义,叶企堂。</p><p class="ql-block">女生</p><p class="ql-block">毛佩萍,单 峻,邵一芬,殷佩媛,朱玲玲,朱红娣,陈雅芳,孙树薇,王宝明,赵嘉月,高根英,戴佩芬,吳梅芳,秦春梅,吴联苏,李连芬。</p><p class="ql-block">(计38人)</p><p class="ql-block">二排长:尹相津</p><p class="ql-block">副排长:马泽莹 潘国英</p><p class="ql-block">男生</p><p class="ql-block">张亚南,罗耀基,朱新根,陈长年,陈宝丰,盛友好,王钧明,张龙弟,蔡明才,高允文,张坤荣,王国平,应四华,徐文德,周耀新,王银森,柴明森,洪炽勤,魏德余,柴国卫,赵锡康,徐全福,徐秉豪,贾彭海,严国龙,王海平,周林春。</p><p class="ql-block">女生</p><p class="ql-block">王亚君,徐银芳,傅瑞香,陈凤金,陈梦莉,陈梦依,顾玉妹,黄宝珍,邓正芳,陆澄琼。</p><p class="ql-block">(计40人)</p><p class="ql-block">三排长刘文忠</p><p class="ql-block">副排长徐宏发</p><p class="ql-block">男生</p><p class="ql-block">袁善庆,李纯一,严志根,贾其尧,董锦法,傅立平,朱刚亭,周伟民,郑荣祥,李新华,王国祥,史景坚,黄家明,严兆国,张伟平,李炳根,钮国顺,陈立富,柳建设,马水祥,刘福扬,王文豹,金玉琳,朱珍华,孙关鑫,傅荣泉。</p><p class="ql-block">女生</p><p class="ql-block">王爱玲,肖 山,浦德华,孙贤珍,顾新洁,杨丽萍,陶慧君,孟琍英,熊兰妹,王黎明,朱 慧,龚剑蓉,任宝英,邱晓佩,肖惠珍,费方英,刘崇芳,任爱玉。</p><p class="ql-block">(计46人)</p> <p>登上知青专列,即将离沪北上。</p> <p>下一是严志根和庞鸿海合影,下二是高荣根,下三是黄家明和朱刚亭。</p> <p>下一是潘国英和王亚君。</p> <p>这是我们当年上山下乡时的通知书和曾经用过的乘车证,收藏保存了整整50年,历史的见证,非常珍贵。</p> <p>风华少年,屯垦戍边。</p> <p class="ql-block">下一王黎明、叶永莘。</p><p class="ql-block">下二前排是孙树薇、单峻,后排是陈雅芳、戴佩芬和邵一芬。</p> <p class="ql-block"> 十连大部分人员在大兴安岭工作生活了整整两年,期间主要工作:(1)1970年整个冬天和1971年的春天,十连驻扎在呼源59公里,主要是让大家逐步适应高寒禁区的环境和生活,学习和了解有关林业方面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为今后在林区工作生活打好基础;另外,还参加了在呼玛河上建造桥梁的工程。(2)1971年夏天在呼源儲木场修建3.2公里进场线(十连修建其中一段)。(3)1971年下半年搬迁到雄关,直到1972年底连队主体调往大庆油田。完成了采伐、建造连队自住的木壳愣房屋等任务。</p> <p>下一是1971年6月庞鸿海与连长孙运金在59公里呼玛河边留影。下二是庞鸿海与王文豹1971年9月在哈尔滨出差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1年初,在十连战友逐步熟悉了大兴安岭的生活环境后,上级给十连下达了在59公里呼玛河上造桥的工程。这是充分利用林区木材资源优势建造的一座大木桥。桥建成后,主要用于运输木材汽车的通行,所以大桥必须具有相当的承载力,施工难度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 工程开始了,一、二、三排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按施工要求抓进度,并且保证工程质量。在施工桥桩基坑时,克服天寒地冻的困难,开挖冻土层。桥桩基坑要挖3米多深,每个基坑土方量相当大。刚开始,土方是用洋镐刨,铁锹挖,然后靠人力一锹一锹往上扔,既费力又费时。为了减轻大家的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三排同志土法上马,利用最简单的杠杆原理,在基坑旁架起了用树杆做成的三角大吊车。吊车没有金属吊钩,就用帐篷上扣窗帘布的办法,用一根小木棍代替。他们还去铁路边捡来装水果的柳条筐,把土方一筐一筐吊上来,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这个方法立刻在全连得到推广。</p><p class="ql-block"> 根据施工图纸要求,桥桩和桥体的连接固定,需要一批对穿长杆螺丝。呼源公社把任务安排给呼源车队机加车间,由他们负责螺丝加工。连队派出袁善庆、严志根等几名同志去机加车间协调配合,掌握加工进度。在呼源车队的大力支持下,螺丝加工的任务很快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正当施工顺利进行时,由于那年气候原因,呼玛河上游的桃花水提前下来,造桥工程被迫停止。虽然造桥工程没有按计划完成,但是,这对每个刚来大兴安岭的上海知青来说,得到了一次真正的锻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一是袁善庆在呼源车队车床边留影,下二是在呼源火车站留影,背景是森林小火车的车头。</p> <p>下一、二是陈立富(美称:老克勒),下三前排是史景坚,下四前排第二位是郑荣祥,二排第二位是王国祥第三位是史景坚。</p> <p>承建呼源储木场进场专用路基础土方工程:</p><p> 1971年6月,过了大兴安岭的漫长寒冬,呼玛河刚开始解冻,我们十连接到林场场部下达的新任务:和其他兄弟连队一起共同承建位于呼源镇的储木场进场专用路的基础土方工程。</p><p> 当时十连驻地在林海至碧水铁路线59公里处,距离呼源镇有十来公里,首要问题就是迁移驻地。6月中旬的一天,全连人员起早卷起铺盖打好行李,拆除住了一冬的帐篷,林场场部派来几辆解放牌大卡车承担运输,当天就在呼源镇靠近工地几百米的一片空地上重新支起帐篷,因陋就简地算是安排好了生活。当时为了抓紧时间连帐篷三角木架也带上,在物资极端紧缺情况下甚至连原来用于搭建取暖地火龙的红砖也搬了过去再次用于新驻地。</p><p> 稍作修整几天,全连人员即全力投入施工,不分男女用镐子刨地、用铁锹挖土石,一群刚离开城市不久的二十来岁学生青年,在稚嫩肩膀上戴上肩垫,挑起挂着装满了土石的藤筐的扁担,来回运送土方。很快大家手和肩都起泡结茧,但都咬牙坚持。</p><p> 这项工程是要为呼源林场储木场建筑一条连接现有道路的进场专用路,虽说总长只有几百米,但绝大部分是越过一片低洼湿地,土方堆高最多的达约三米,最低也有一米多高度,路面宽五米多,路基底部宽度则达八至九米,取土距离一般都有好几十米,当时没有任何施工机械,全部依靠人力,一铁锹又一铁锹地,一筐土石又一筐土石地,一扁担又一扁担地,一点一点累积,无疑是一项巨量的土方工程。</p><p> 承建这一土方工程的除了我们十连还有其他几个兄弟连队,林场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划分了各连队的任务段。看着旁边连队那段的土方逐渐长高,我们全连人员也都不甘落后,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我们十连也相应划分了各排任务路段,相互竞赛,为了加快进度有人甚至加倍一扁担挑起四只土篮,来回一路小跑。路基土方堆每天都在一点一点地长大升高。</p><p> 说起大兴安岭,大家一定会想到天寒地冻,但实际上夏季白天在烈日下也是酷热难忍的。进入7月中旬,天天烈日当头,工地上又无任何树荫遮挡,好在大兴安岭夏天的白天特别长,为避开暑热并确保工程任务完成,连队决定调整作息时间,每天清晨四点钟天一亮大家早饭都不吃就出工,一直施工到上午九点钟,早餐就在工地上几个玉米窝窝头就着咸菜疙瘩解决,难得能吃上白面馒头(当时粮食定量每人每月有40多市斤,但绝大部分是粗粮,每月每人只有8斤面粉、1斤大米)。下午再从三点多干到六点多。全连上下团结拼搏,连队指导员、连长也在工地和员工一起劳动,鼓舞大家。不少人主动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修理土篮、制作扁担等。管理员和食堂人员送早餐和饮水到工地,卫生员到现场服务,支持和保障施工。就连通讯员也到工地分发信件并投身工程劳动。连队还编写油印简报,报道相关进展和动态。</p><p> 经过本连队和兄弟连队的三个多月的共同努力,储木场进场专用路土方基础工程终于得以基本完成,待以后土方自然沉降后再修建路面。</p><p> 当年10月我们十连又一次接到林场场部通知下达的新任务:转战搬迁到近二十公里外的雄关,提前为冬季伐木作准备。</p><p><br></p><p>下一第一排 左起周伟民、指导员洪喜俊、刘文忠,第二排左起费方英、浦德华、杨丽萍、孙贤珍。 </p> <p class="ql-block"> 71年的冬天,我们连队驻扎在雄关,上级下达了采伐任务。当时,在老工人的指导下,大家从学习使用弯把锯开始,又学习了采伐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还学习了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关采伐的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在老工人的带领下,冒着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恶劣气候条件,男同志上山采伐,女同志上山检测和清理伐倒树木的枝丫。一声声雄壮嘹亮的“顺山倒了”的喊声,在古老原始的山林中久久回荡…体现了上海知青对林业战线作出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下一摄于呼源公社的商店,左起是严志根、严兆国、陈立富、周伟民、庞鸿海。</p><p class="ql-block">下二袁善庆和徐宏发。</p> <p>下一是三排几位女生在雄关车站的留影。前排左起孙贤珍、熊兰妹、费方英,后排左起浦德华、刘崇芳、杨丽萍。</p> <p> 72年夏天,上级要求十连改善居住条件,在雄关建造5栋职工自己居住的木壳愣房屋。当时我们住的是条件简陋的棉帐篷,在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之下,帐篷既不保暖也不安全。可是,建造房屋对一群刚从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桩天大的难事。</p><p> 在连部的安排下,组成了一个由各排排长、材料员等人员参加的临时基建班子,还吸收了一部分懂点木工活的“能工巧匠”作为基建骨干。</p><p> 他们先到呼源公社参观学习,了解当地人盖的木壳愣房子的外观和尺寸,房屋的内部结构,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等情况…各种数据收集回来后,用原来在学校里学习掌握的最简单的计算公式,根据一个连队建制的要求,画出了四栋木壳愣宿舍和一栋食堂的平面图和结构施工图。然后,根据图纸计算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向公社进行报批。</p><p> 基建选址确定后,大家一边放炮清除老树根,平整场地;一边上山采伐,落叶松做墙体,樟子松做门窗。盖房顶和做天蓬,需要大量的板材,十连当时没有电锯,无法自己锯板,材料员向公社报告,申请调拨。经过全体人员几个月的努力,5栋木壳愣房屋建成了。在入冬之前,100多名员工高高兴兴的搬进了自己亲手建造的新居。</p> <p class="ql-block"> 在大兴安岭工作一年后,根据国家规定大家可以享受一年一度的探亲假。我们满怀喜悦心情,急于走出深山老林,回沪探望自己年迈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从1971年下半年开始,大家三三两两相约,陆续回沪探亲。在回沪的路上,途经哈尔滨、沈阳、大连、北京、天津等地…利用转车的机会,在各个名胜古迹和风景圣地摄影留念,留下了满满的回忆。</p> <p>下二前排左起董锦法、李纯一,后排左起浦德华、杨丽萍。</p> <p>下一是陈立富,下二是高荣根,下三是单峻,下四是王钧明、王银森。</p> <p> 我们上海南市区100多名知青,小小年纪走出学校大门,离开大上海,离开父母,在大兴安岭高寒禁区工作生活,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许多战友成为了光荣的共青团员;食堂管理员庞鸿海,在1972年6月,被呼源公社党委光荣的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也是我们十连战友中第一个加入党组织的党员。</p><p><br></p><p>下图是庞鸿海一直珍藏保存到现在的,当时中共呼源公社委员会颁发的“纳新党员批示”。</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冬天,呼源十连主体调往大庆油田。他们乘坐火车,1972.11.26-20:05从雄关出发,1972.11.28-2:00(凌晨)到达大庆萨尔图。</p><p class="ql-block">十连赴大庆人员名单:(计90人)</p><p class="ql-block">采油二厂一矿</p><p class="ql-block">采油42队:(16)</p><p class="ql-block">王钧明,蔡明才,王海平,黄家明,史景坚,叶企堂,徐全福,高允文,杨丽萍,肖惠珍,孙贤珍,陈梦莉,陈梦依,傅瑞香 ,吴梅芳、孙关鑫。</p><p class="ql-block">采油43队:(13)</p><p class="ql-block">王宝明,毛佩萍,浦德华,严国龙 ,柴国卫 ,王文豹,董锦法 ,殷二民 ,殷佩媛 ,贾彭海,金玉琳,王银森,徐银芳。</p><p class="ql-block">采油44队:(10)</p><p class="ql-block">朱刚亭,刘文忠,张坤荣,应四华 ,黄宝珍 ,王亚君,徐文德,傅荣泉,邓正芳,高根英。</p><p class="ql-block">采油45队:(10)</p><p class="ql-block">尹相津,顾玉妹,费方英,沃嘉峰,张志慧,徐秉豪,盛友好,马水祥、陸同才,陈雅芳。</p><p class="ql-block">采油46队:(6)</p><p class="ql-block">王国祥,孙树薇 ,潘明华,柳建设,陈凤金 ,龚剑蓉。</p><p class="ql-block">采油47队:(5)</p><p class="ql-block">单 峻,顾新洁,孟琍英,张金生,洪炽勤。</p><p class="ql-block">采油二区七队:(5)</p><p class="ql-block">李纯一,房定波,余桂国,邱晓佩,赵嘉月。</p><p class="ql-block">采油二区八队:(8)</p><p class="ql-block">高荣根 ,张伟平,吴秋宝,严志根,严兆国 ,毛教康,周林春 ,钮国顺。</p><p class="ql-block">采油二区九队:(9)</p><p class="ql-block">杨国善,戴佩芬,刘崇芳 ,李连芬,汪文良,熊兰妹 ,贾其尧 ,陶慧君,胡新源。</p><p class="ql-block">维修队:(3)</p><p class="ql-block">孙雄兵 ,袁善庆,陈宝丰。</p><p class="ql-block">输油泵站:(1)</p><p class="ql-block">李新华。</p><p class="ql-block">试井队:(2) </p><p class="ql-block">郑荣祥 ,傅立平。</p><p class="ql-block">采油二厂维修大队(2) </p><p class="ql-block">朱珍华,朱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一是毛佩萍在大庆火车站留影。下二1973年孟琍英摄于采油47队南二6丙39油井房,孟琍英所在的井组是大庆油田的标杆井组。下三是费方英工作照。下四是毛佩萍和周丽华(柴国卫的爱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成为光荣的石油工人以后,在铁人精神的鼓舞下,大家努力工作,同时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提高,原十连的战友们又在石油战线上大显身手,成绩优秀,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下一第二排左起第二位是毛佩萍,第三排左起第五、第六位是余桂国和王钧明。这是他们参加采油二厂教导大队第三期学员结业典礼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下二前排右起第五位是杨丽萍,第二排右起第三位是张金生,这是他们参加采油二厂基层工人理论骨干学习班全体学员合影留念的照片。</p> <p>这张照片是1975年采油一矿43队部分职工拍的集体照。采油43队是大庆油田的标杆采油队,照片中右起第一排的二、四、六三位分别是陈雅芳、徐银芳和周丽华;第三排右起三、四位是浦德华和毛佩萍。</p> <p class="ql-block">下一前排左一孟琍英、左二董锦法、左六是尹湘津,后排左一甘前(浦德华的爱人)、左二李纯一、左三潘明华,这是他们在采油二厂“七二一”工人大学时的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更值得我们大家骄傲和自豪的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经过认真复习和刻苦努力 ,严志根和柳建设分别被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民建专业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日语系录取。毕业后,严志根被上海建设银行录用,柳建设被上海华生电扇厂录用。他们日后都成为单位技术部门的主要负责人。</p><p class="ql-block">孟琍英在不离开生产岗位的情况下,考入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继续为油田服务,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下二是柴国卫和采油44队的老师傅贾世良在哈尔滨合影留念。</p> <p>下一是王国祥和柳建设在采油46队时的合影。下二是高荣根和钮国顺在采油2区8队时的合影。下三是高荣根的工作照。下四是单峻在油井房旁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采油二厂一矿财务右起叶永莘、石淑艳、李凤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下一是潘明华,他在大庆油田时,曾经在采油46队当队长,后调到大庆驻上海办事处工作。下二是单峻在采油队时的工作照。下三是孙树薇在采油46队和同事合影留念,右边第一位是她。</p> <p class="ql-block">下一王钧明於1976年秋天和采油42队三井组全体人员,在采油队职工住宿四合院合影留念,王钧明是井长。</p><p class="ql-block">下二王钧明调到采油二厂四矿党办工作时的照片。</p> <p>杨丽萍1978年从采油42队调到采油一矿小学当老师。下一是她和学生一起的留影,后排右起第二位是杨丽萍。下二是她和老师们合影留念,前排右一是殷佩媛、右二是杨丽萍。</p> <p class="ql-block">蔡明才刚到大庆时分配在采油42队成为一名光荣的采油工,后调到采油二厂工程技术大队从事技术工作。他和同事一起研制了PIDS抽油机井智能测试诊断系统,1991年5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抽油井诊断技术评优交流会上评为银奖,为采油二厂争光添彩。</p> <p>袁善庆在大庆油田期间,主要是在采油二厂一矿党委办公室工作。</p><p>下一照片是1983年,采油一矿党委班子开会时留影。左起矿长安永年,袁善庆,党委书记王国恩,付矿长徐义兴,工会主席关淑兰。</p><p>下二照片是1984年,在大庆市委党校脱产学习两年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叶企堂刚到大庆油田时,分配在采油42队工作,后又调到采油二厂作业大队,工作吃苦耐劳。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谈婚论嫁时候,经人介绍,与采油一矿调度室张云梯的侄女结为伉俪。下面照片是他们结婚时的热闹场景。</p> <p>下一、三是郑荣祥,1978年3月从大庆油田调往河南石油勘探局采油一厂工作,后任厂办综合档案室主任。2012年退休回上海生活。</p><p>下二、四是杨国善,他一直在大庆油田工作,直到退休。</p> <p> 十连主体调往大庆后,1973年又有部分战友调往黑龙江省鸡西发电厂。</p><p>1973.11.17—15:35乘火车离开呼源(雄关),1973.11.19—6:38到达鸡西。</p><p>十连赴鸡西人员名单(计11人)</p><p>朱新根,徐丽珍,赵锡康,朱玲玲,周耀新,朱红娣,潘国英,曹雨英,庞鸿海,邵一芬,任宝英。</p> <p>下一照片是庞鸿海和同事在鸡西发电厂门口留影。</p><p>下二照片是鸡西发电厂召开第十次团代会,庞鸿海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合影留念,二排右六是庞鸿海。</p> <p>下面照片是曹雨英在鸡西发电厂工作生活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十连依留小部分人员在大兴安岭呼中区各部门与林场,他(她)们都已成为呼中区和各林场两级机关以及重要单位部门的骨干。(计12人)</p><p class="ql-block">呼中区劳资科: 叶永莘</p><p class="ql-block">呼源学校财务 :陈玲娣</p><p class="ql-block">呼源学校教师: 陈万传 </p><p class="ql-block">呼源林场财务组:罗耀基,王爱玲。</p><p class="ql-block">呼源雄关林场财务:张亚南</p><p class="ql-block">苍山林场财务: 陈长年,张龙弟,肖 山。</p><p class="ql-block">呼中文艺宣传队:马泽莹</p><p class="ql-block">呼源森调队:徐宏发</p><p class="ql-block">呼源营林队:顾琴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一呼中区劳资科上海知青在呼中火车站,左起叶永莘、范思群、周静华。</p> <p>下一1976年度呼中区老模会红峰林场老模代表合影留念,一排左一是王爱玲。</p><p>下二呼中区劳资科在呼中卡玛兰大桥旁合影留念,一排左三是叶永莘。</p> <p>下一十连的“四朵金花”前排左起肖山、陈玲娣,后排左起徐丽珍、王爱玲,一起坐在集材车头上合影留念。</p> <p>下左王黎明在呼中火车站与颜世平、周静华合影。下右在呼中招待所与叶永莘、任宝英合影。</p> <p> 1970年十连人员刚到大兴安岭不久,个别战友因身体不适应高寒气候,病退回沪外,1978年—1979年十连在大兴安岭的人员,落实中央政策,返城,顶替,病退,商调等,相继回到上海,也有个别人员自寻门路到江、浙两省落户工作。(计30人)</p><p>张龙弟,王爱玲,商绍泉,杜建忠,倪同义,吴联苏,秦春梅,徐惠英,陈玲娣,王锡饶,陈万传,顾琴珍,肖 山,叶永莘,王黎明,马泽瑩,刘福扬,李炳根,徐宏发,周伟民,陈立富,任爱玉,樊兴乐,魏德余,王国平,张亚南,罗耀基,陈长年,</p><p>陆澄琼,柴明森。</p> <p>王黎明从大兴安岭调到哈尔滨电力局工作后不久,又商调回无锡工作。</p><p>下面是她的工作照:下一无锡无线电厂,下二上海公司,下三无锡棉麻公司,下四无锡广发银行。</p> <p> 2009年和2019年,是上海知青到大兴安岭上山下乡40周年和50周年,由大兴安岭上海知青联谊会牵头组织,大兴安岭地区和呼中区两级政府热情接待,十连部分战友曾两次参加回访活动。与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一起,欢聚在素有“金鸡之冠”、“神州北极”之称的大兴安岭,隆重举行上海知青上山下乡纪念活动,重温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倾叙甘苦与共的深厚友谊。</p><p><br></p><p>王爱玲、张亚南、顾琴珍、叶永莘、高允文等人2009年上山下乡40周年回访活动时的留影。</p><p>下一在加格达奇火车站合影。下二在加格达奇知青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下一加格达奇 招待酒会。下二回访雄关时合影。</p> <p>在漠河。</p> <p>大兴安岭上海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上海知青联谊会在上海徐汇区老马饭店聚会,十连部分战友留影。</p> <p>王钧明、袁善庆2019年50周年回访活动时的留影。</p> <p>在回访活动时,王钧明和袁善庆两人特意抽出半天时间,打车赶到呼源十连原来的驻地去看看。</p><p>下一呼源59公里旧址。</p><p>下二在雄关原来十连驻地五栋帐篷位置留影。</p><p>下三在原来四栋木壳愣宿舍和一栋食堂位置留影。</p> <p>在原来雄关火车站留影。</p> <p>大兴安岭上海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庆,上海知青联谊会在普陀区绍兴饭店聚会,十连部分战友留影。</p> <p>2014年夏天,王钧明与爱人李蓉娟重返大庆油田,去探望原来所在单位的老领导、老朋友,并且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下三第二排左一是我们十连的老战友徐全福,他现在还一直生活在大庆油田。</p> <p class="ql-block">袁善庆也曾出差回到大庆一次,下一是大庆火车站,下二是采油二厂。</p> <p class="ql-block"> 大庆油田原来单位的老领导、老朋友情深意切,来上海出差,总要和大家一起聚聚,叙叙旧情。采油二厂工会主席梁福林和采油一矿姜森到上海出差,一定要和原来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十连部分战友在石油大厦见面聚餐。</p><p class="ql-block">下一左起梁主席、姜森、袁善庆,第五位是高允文。下二左起高允文、第四梁主席、第五姜森、第六尹相津、第七袁善庆、第八潘明华、第九王钧明。下三前排左起杨丽萍、陈梦莉、孙贤珍。</p> <p>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十连战友转战南北,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先后都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而且大多数都叶落归根回到故乡上海,颐养天年。</p><p>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人道夕阳无限好,天边晚霞最美丽。十连战友退休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唱歌、跳舞、朗诵、运动、旅行、摄影、书法……真可谓是活出了最美夕阳红!</p><p><br></p><p> 潘国英中学时代就喜欢排球运动,曾经是学校的一名排球运动员。退休后继续坚持锻炼,参加了上海老年气排球运动队进行各种比赛。</p><p>下一潘国英与湖南省农科院排球比赛时和袁隆平院士合影留念。下二2009年在上海体育馆,参加第一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气排球项目交流活动得奖留念。下三1999年元旦,参加上海东方明珠新年登高腰鼓表演留念。</p> <p> 张金生自2009年退休后,相继加入上海市老年合唱艺术团、上海市老科协艺术团朗诵队及浦东新区钦洋、浦兴之声等团队,参加公益演唱与比赛近百场;2015年7月随市老年合唱团赴俄罗斯索契参加国际合唱比赛,荣获银奖。</p><p>下四张金生在新冠肺炎的疫情期间,主动参加社区的志愿者为大家服务。</p> <p> 王钧明退休后,师从画家肖家声学中国画山水画,作品多次参展。2017年,《中国第八届书画大赛》荣获优秀奖。现任顾村正乐书画社秘书长,申江画院会员。他退休生活丰富,热爱锻炼身体和自行车骑行,参加了虹口区老年自行车骑游队,经常到外地骑游。</p> <p>王钧明2013年春天参加虹口区老年自行车骑游队,海南环游14天时和队友一起合影留念。</p> <p>下一是李纯一和张龙弟合影:南码头街道组织工作人员和基层居委会书记,参覌当年即将落成还未运行的浦东国际机场。下二是孙贤珍、费方英、毛佩萍到浦德华家里做客时留影。下三是浦德华退休后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跳集体舞时留影,前排右二是浦德华。</p> <p> 叶永莘退休后一直积极参加单位退管会组织的舞蹈、歌咏、太极拳等演出比赛活动,还代表单位参加上海市卫生系统每年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空闲时间还喜欢弹弹钢琴,丰富退休生活。</p><p>下一2007年参加上海市卫生系统第九届运动会太极拳比赛,第一排右三是叶永莘;下二参加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退休职工第二届“达人秀”排舞比赛,第一排右二是叶永莘。</p> <p class="ql-block">高荣根在大庆油田时,曾经在采油2区8队和采油一矿工程技术室工作,1985年商调回自己老家,浙江省温州市一家企业工作,直到退休。退休后还继续为企业发挥余热。</p><p class="ql-block">下一是他1987年4月出差时,在新疆乌鲁木齐机场留影。下二是他游览上海洋山深水港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柴国卫在大庆油田工作时与杭州籍女同事周丽华结为伉俪,退休后落户杭州。下面是他旅游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高允文是个旅游迷,退休后喜欢和家人一起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他2021年去广东旅游的照片。</p> <p> 袁善庆长期以来爱好摄影,2009年退休后生活更加充实,喜欢带上相机,走出国门看看世界,先后到古巴、牙买加、马耳他、冰岛等60来个国家和地区旅行游玩。</p><p>袁善庆在上海拍摄的风景照。</p> <p> 时光流逝,割不断当年的知青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大家心头的记忆。十连战友间那份知青情谊,是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知青岁月,烙在你我心中的深深的印迹,她在召唤着我们相聚!</p><p><br></p><p>1998年3月十连在石油大厦北大荒不了情大厅聚会。</p> <p>1999年3月在石油大厦北大荒不了情大厅聚会。</p> <p>2000年3月在石油大厦聚会。</p> <p>2009年4月十连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石油大厦聚会。</p> <p>2015年十连知青上山下乡45周年在悦来大酒店聚会。</p> <p>三排女生聚会时合影。</p> <p>移民美国的陈宝丰有幸参加聚会留影。</p> <p>老战友平时在石油大厦碰头,也不忘摄影留念,留下美好的回忆。</p> <p>2017年11月17—18日在浦东临锦大酒店47周年聚会。</p> <p>2018年11月28日宝山雅典宾馆十连48周年聚会。</p><p>在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拍摄的集体照。</p> <p>2019年10月14—15日,浦东维也纳大酒店49周年聚会。</p> <p> 此次聚会正逢我们祖国成立70周年,所以安排比较隆重,王钧明、张亚南、王爱玲、叶永莘、杨丽萍、张金生、庞鸿海等许多同志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和组织工作,使得聚会如期圆满成功的完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后王爱玲还制作了精美的视频供大家分享。</p> <p>王钧明、张金生、庞鸿海、杨丽萍、叶永莘在聚会时演出了独唱、诗歌朗诵等深受大家欢迎的精彩节目。</p> <p>十连画家王钧明,专门为聚会画了4幅国画山水,通过抽奖的形式送给大家。看看!得奖的战友笑逐颜开!幸福美满!</p> <p>难得一见,自由组合,摄影留念。</p> <p>高兴了就多吃点多喝点…</p> <p> 聚会到了高潮,老战友们手持国旗,一起同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24日十连战友上山下乡51周年联谊会在宋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闸北公园合影留念。</p> <p> 在“情忆兴安连接浦江”美篇就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十连已经仙逝的战友:商绍泉、陆同才、叶企堂、吴秋宝、盛友好、王银森、黄宝珍、应四华、周林春、王文豹、史景坚、任宝英、戴佩芬、樊兴乐、马水祥。为他(她)们默哀!为他(她)们祈祷!愿他(她)们在天堂宁静安好!</p> <p class="ql-block"> 美篇“情忆兴安连接浦江”由上海知青赴大兴安岭呼中区呼源十连,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庆编辑小组集体策划,袁善庆制作。在此,对制作美篇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撰稿和提供各种珍贵资料的老战友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 编辑小组成员:王钧明,孙雄兵,王爱玲,高荣根,张亚南,叶永莘,杨丽萍,张金生,庞鸿海,朱新根,袁善庆。</p><p class="ql-block"> 初稿于二零二零年四月,定稿于二零二一年十一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