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开始读《红楼梦》的年纪也不小了,大约十五六岁吧,正是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宝黛的爱情悲剧无疑被情窦初开的少年放大为全书的主旨,他们闹别扭后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引得我又悲又急,恨不得穿越到书中。看到曹公的红楼未完,深以为憾,有几回做梦都梦到考古学家从地下挖出了曹公的红楼全本,在梦中高兴得疯疯癫癫。几年后,读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她说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原来为红楼未完而遗憾的人这样多,人家还写出了煌煌大作,我却只能在梦里追忆,我真为自己的见识浅薄而羞愧。</p><p> 因为红楼的高深难测,我从图书馆借来了红学家王昆仑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论》,竖排版繁体字,我生生读完了全书,认下了书中全部繁体字,而且抄下了一大本读书笔记。因为我的推崇,这本在图书馆备受冷落的文学评论竟被同学们争相借阅,直到最后被一位好事者假言丢失,以十倍定价赔偿后据为己有。</p> <p> 读了《红楼梦人物论》后再读红楼,许多人物的另一张面孔渐渐浮出水面,宝钗的工于心计,袭人的伪善,薛姨妈的老奸巨猾,李纨的自私冷漠,尤二姐的软弱虚荣见识浅,还有那些已化作死鱼眼珠子的王夫人、邢夫人、婆子妈子之流,简直不屑一论。可是,王夫人实在是杀死晴雯的第一凶手,从第一次看就恨之入骨,那样美丽灵动、心灵手巧、能言善辩的一个女孩子就萎谢在封建势力凌厉的风刀霜剑中了,让人怎能不恨!不过我还是不讨厌阿凤,尽管她那样阴险毒辣,什么毒设相思局、赚尤二入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但阿凤是多么有趣、活色生香的女人。她喜欢跟黛玉玩笑,都是高情商的女人,大约阿凤更觉与黛玉斗嘴有棋逢对手的感觉,她是万万不屑与迎春斗上几句的,与二木头玩笑无异于对牛弹琴。读尽金陵十二钗,还是最爱黛玉,惜遍红楼群芳,还是最伤晴雯。少年的偏激,加上读过几本《红楼梦》评论,便让我给红楼人物贴上了标签,分出了好恶。</p> <p>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少年时代读红楼,不过玩味故事情节,品评人物优劣高下,喜欢谁讨厌谁都挂在嘴边。及至成年,《红楼梦》成了我枕边之书,随便翻开一页都能读下去。再读红楼,才品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意味,曹公实实是用红楼群芳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也是用自己的泪水祭奠了他过往的丰盛岁月。《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亦是女性的悲歌。芒种祭饯花神、秋爽斋结海棠诗社、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红楼群芳开夜宴,每一场戏都是由这些或美丽聪明、或才华横溢、或情韵雅洁、或志行高卓的女孩子主演的,然而,她们最终都香消玉殒、风流云散了。鲁迅先生有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知多少回,我读红楼读到流泪,尤其是黛玉之死,更是悲中之悲,即使是续作者的狗尾续貂,但黛玉的命运终究难逃此劫,我每读一次都不由地为其流泪叹息。</p> <p> 《红楼梦》断断续续读了二十几年,每一次重读,都有不同的感慨和收获。精读周汝昌先生的评论也浏览其它零散的评论,《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之处在于让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同时也让一千个读者建构一千个不同的世界。红楼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有时候简单到只是活下去。于是,不再厌恶宝钗,不再见不得她圆融世故,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不露圭角、谨言慎行的生存智慧多么难得;不再取笑贫婆子刘姥姥,于人之屋檐下看到一颗为打秋风而委曲求全、曲意逢迎的悲苦的心;叹惋晴雯,伶牙俐齿、张扬个性的她是不是也缺少一份宽容和避让,不放过别人,也把自己生生逼到了死亡的墙角?一部红楼,不仅让我们读出世情,读出人心,更让我们读出人性。东野圭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能直视,一种是太阳,一种是人性。红楼世界里的人,也不过是普通人,她们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自然有着人之为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像王夫人,像袭人,像李纨,像尤氏……经历过世事,对人对事也多了一份宽容与悲悯,我在将近中年之际读出了她们的人生况味,看透人性的凉薄,也就走上了通往与世界和解的路。</p> <p> 因为钟情红楼,也收藏了几本关于《红楼梦》的书,极爱87版电视剧和陈晓旭,偶尔遇见红楼文创产品也买,今年元月去北京,正好赶上国家博物馆有《红楼梦》文化展,主题叫《只立千古》。展览中呈现了《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刻本、手抄本和各种评论,《红楼梦》连环画、邮票、主题生活用品、绘画、书法、雕塑,《红楼梦》涉及朝代的服饰、文化,曹雪芹的生平、家世、物证,一九八五年苏联列藏本《石头记》回归的书信、文件,八七版《红楼梦》的剧组旗帜和纪念光碟……说是红楼文化的饕餮盛宴一点都不为过,作为红迷的我,整整在这个展馆流连了四个多小时,直到火车快开了……</p> <p> 有人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仅此一点,曹公永垂不朽。</p><p> 有一次坐船(准确说应该叫画舫)游在秦淮河上,两岸灯光旖旎静好,水面上更是光影交错,婉若惊鸿,翩若游龙,正觉目不暇接之时,忽然飘来一阵婉转清越的歌声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我听到自己的心动了动,眼里竟然蒙了一层泪水。循声望去,在秦淮河中央的舞台上,宝玉和黛玉正随着歌声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人生不过一场大梦,醒来之后,所有的富贵、荣耀、声色犬马、爱恨情仇不过是秦淮河上的浮光掠影。悲吗?喜吗? 悲喜的瞬间,人生已过往。努力地活着,勇敢地爱着,追寻现世的幸福与快乐亦反刍逝去的得失与悲欢,人生苦短,回头看时,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p><p> </p> <p>注:此文为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通知本人,并标注作者出处,否则视为侵权,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