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少林派传统武术理论方面,有一个很直白的诠释了“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拳语: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接下来涛哥逐一的聊起来。</p><p> 所谓“内三合”,单独的来看,就是高度概括阐述了怎样把力量由内而外”使”出来!这里涛哥用了个最土最本真“使”字,这个动词针对于独立的内三合来讲,未必是和武术功夫有啥子必然的联系,也可能是为了拉车搬砖等工作而在”使”力。但却说明了由心而动念,由念而导气,由气而摧力,从而完成了了“使”劲的目的(这里的“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脑袋瓜子)。</p><p> 再直白的说:就是我想做什么事了,憋了一口气,再通过肢体动作,搞定了!就是这么牛🐮</p><p> 再说说外三合。还是先抛开功夫武术单独来说它,所谓手足合、肘膝合以及肩胯合,从外观俯视看就是这些肢体部位上下一线且垂直于地面(或接近垂直一线),在操作动作时如果能做到这三点,那么对于静态的姿势动作而言重心会非常稳固,对于动态的幅度动作也会稳中求变————你如果不信就试试!</p><p> 但是内外三合确实是由传统的武术功夫而提出的,</p><p> 那么对于内三合,</p><p> 1是脑袋决定一切(当然,古人说心就是脑袋)</p><p> 2是心理活动良好的技击状态足以使个体主动调节气息节奏,做到气息不乱,节奏从容,从而更好的节省体力</p><p> 3是有了好的气息节奏的调整,就能控制好攻守进退,并能做到以气崔力,实施有效击打和防守,</p><p> 对于外三合,更多的是把保持身体重心的相对稳定“数字化、量化、标准化”了,特别是肩与胯合,更是从肢体的外在状态强调了重心稳固对于技击对抗的重要性!这和保持身体重心的现代技击理念不谋而合—————当然,过度的只求对于身体重心把控,并以外三合来把人固话也是非常保守的表现,也绝不能做到击打长远,这就和现代技击训练“放长击远”的理念有所冲突!这也许和我们华夏民族相对保守的民族性格有关吧(传统武术的几乎每一个动作都是先或护肩或防抓防守再进攻,和西方技击术上来就打的技击风格相比足以说明我们的保守,这一点前几期涛哥也讲到过的)。</p><p> 不管怎么说,内外三合是我们传统武术文化以理论的形式来指导技击对抗的一个亮点!尽管说民族性格决定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冷兵器时代这就是最先进的武术专业理论,也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去实践,并加以甄别,进而创新,这也是习主席所讲的文化自信吧</p><p>——————没收住聊多了,关注涛哥聊拳的专业,感谢给我留言</p><p> </p> <p>对照检查,有点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样子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