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盛世肇祥瑞,和诣沐春风。那侎村三槐堂宗祠重建经过族人共同努力,今天终于落成了。从筹建到今天,凝聚了很多族人的心血和力量,祖祠的重建落成值得我们族人骄傲和自豪。仰仗圣地之潜光,发扬光大,源远流长,福泽绵廷,世代隆昌,奕代流芳,日月同辉!</p> <p> 甯氏春秋公众号发表的一编祭奠祖祠文章中湖南甯湘宗亲对于祖祠的描写彻底打动了我。以下是摘录内容:“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 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在甯氏宗祠,甯氏后人能寻找到自己的根,看到自己的胎记,这里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甯氏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甯氏儿女向往的地方。在这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这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间,总缠绕着一种远古的謦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清香,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深沉,仿佛与生俱来,如母亲的棉布,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我喜欢这种朴实的描述,波澜不惊,却能激起心中连绵的共鸣。</p> <p> 走进祠堂,那种大气和恢宏,让人觉得祖祠神圣不可冒犯,似庙宇神殿的威严,让人不敢有任何亵渎的念想。伏地叩首谨拜,仰望祖训历历在目。祖训是一个家族的处世原则,也是历代祖先对子孙的教诲,祖训闪耀着我族先祖的文化光辉!</p> <p> 小时候对于死人来说,那是一种莫名的惊悸,看到灵车或棺材,都认为是一种极大的秽气,非远离不可,而且要学大人说一通解除晦气的话来,频频怀惴心念,并因此整天闷闷不乐。然而如今走进祖祠二厅,这里是停放即将或刚逝世者和棺木之处,以前的惊悚如今终于释然。终于明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在爱逝者的人心中,逝者已经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社会标识,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始终都在,从未远离。 小时候,对爷爷祭祀时的庄重气氛始终怀有一种敬意,也许老人不懂细腻的表达和说教,只能用这种更直接的方式表达和传承给下一代,他们也是从年轻到长老,代代如此,世代传承。想起这些,眼框不禁湿润了,爷爷在世前祭祀时虔诚表情,踉跄着去插香倒茶酒的情景又历历在目,泪水不禁夺目而出。祭拜过后然后是折各种纸钱,做成金条,元宝状,然后焚烧给祖先,把最美好的祝愿一起升华,祈祷祖先在天之灵的庇佑!</p> <p> 小时候的祭拜仪式,感觉非常震撼,偌大的祖宗牌位前,几十号人尊者及青年、小孩排成几列,气氛庄严而凝重,按照祭祀仪式一项项进行,我的心灵得到了一遍遍的洗涤。祖宗面前我们应该知道感恩和思报,更应懂得尊敬和敬畏祖宗。现代的年轻人往往不太注意尊敬祖宗,祭拜时随意说笑,大声喧哗,这就是我们平时缺少教育、不知敬重敬畏祖宗的表现了。</p> <p> 素有“国家有史方知朝代演变之盛衰,家族有谱才能传承先祖圣德之遗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诗句流传。当前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业俱兴。祖国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先人开基创业之功,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也,继承正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啊。</p><p> 知识和生命的传承何等相似,都是在不断重复着传承的简单过程。走在络绎不绝的祭祖屋巷小路上,听到一声声的”添丁发财,兄弟你好“,感觉一阵阵的心暖,也在经常参与宗族宗亲爱心帮扶之中,渐渐又悟明了血浓于水的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