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字原创,图片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p> <p>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p><p>亦真亦幻难取舍。</p><p>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p><p>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p><p>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p><p>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p><p>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p><p>问询南来北往的客。</p><p>恩怨忘却, 留下真情重头说,</p><p>相伴人间万家灯火。</p><p>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p><p>过去未来共斟酌!</p><p> (前言)渴望插曲</p> <p><br></p><p><br></p><p><br></p><p> 最后的冲刺①</p><p><br></p><p>1975年后半年,有招工的消息传来了。我当时权衡了一下局势,纵览全公社,真正的单身老三届知青已经所剩无几了,六九.七零.甚至七一届的都走完了,西山再没有新知青。滿箩筐的杏都让人挑完了,连发青的都没剩下,就剩下咱这烂杏了,没得挑的了,再说咱这杏烂,但也是个甜核呀😄!我当时信心滿滿。</p><p><br></p><p>有一天,我带着我们队上一个半大小伙,去火车站看火车,因为他没有出过远门,没见过火车长啥模样,在候车室碰到去咸阳上班的何汾,何汾当时问我今年招工怎样?我回答说,应该是首当其冲。(话说的有点滿😄)</p><p><br></p><p>后来招工的来了,先是黑山煤矿,我心有顾虑,不过听说是露天煤矿,我动心了,哈(下)县去面试。</p><p><br></p><p>招工的人住在县招待所,面试和体检一起过,很简单,问问你的家庭情况和身体状态,拉开衣服看了看,就算通过了。回来后我的顾虑越来越重,就凭我这身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受过吃亏)别说是井下,就是露天也未必吃得消。思前想后,我决定放弃。就再没有联系过,而是静等下一拨。</p><p><br></p><p>第二拨终于来了,是省技校招炊事员,我开始还有点犹豫,觉得炊事员名声不好,将来找对像不好找,后来想想,再不能错失良机了,就咱这家庭背景,还敢红肥绿廋?过个这个村说不定就没有哪个店了。已经错过一次机会了,以后再说不定再没有机会了。</p><p> </p><p>于是我报了名,通过审查,面试,招工的说是回去向领导汇报,等通知。我觉得这回问题不大,咱已经放下身段,委身下嫁了,老“崔”就老“崔”吧!劳动强度总比当矿工轻松一点吧!</p><p><br></p><p>我信心十足的等待着通知,并且乐观的憧憬着未来是什么样子。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嘿嘿!等我去了再你说。</p><p><br></p><p>由于对形势估计的太乐观,忽略了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差点遭遇了滑铁轳,还两次。</p><p><br></p><p>(后来我才知道,哪一年招工主要是矿工,建筑公司普工和炊事员,并且以炊事员居多。前两种劳动强度比较大,我身体瘦弱,适应不了。)</p><p> </p><p> </p><p> </p> <p> 知先生的评论</p><p><br></p><p>myhu《最后的冲刺①》,首先从标题看,说明广大知青对招工的渴望!回顾当年,上山下乡时千军万马一条路,就业返城时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是表现好,就能返城,而是所谓出身好,有关系才能捷足先登。下乡时场景大致相同,返城的路却是因人而异,对多数知青来说返城回家的路充满辛酸和苦难,否则就不会出现云南知青爆发的大规模要求返城的请愿静坐。当年知青们“我要回家”的诉求都难以实现,那有什么公平、公正可言?为myhu的知青生涯继续点赞![强][强][强]</p> <p> 最后的冲刺②</p><p><br></p><p>第一次差点遭遇滑铁卢是招工单位出了点问题。</p><p><br></p><p>在等待通知的过程中,开始我心里还很平靜,时间稍微一长,我心里开始忐忑不安。事实上我的担心是真的出了问题,这是后来我才知道的。</p><p><br></p><p>来招工的这位其实就是我们食堂的领导,他对我的政治背景有所顾虑。我们领导政治觉悟极高,这在我进校的第二年发生了一件让我刻骨铭心的事,(至今让我难以释怀)足以证明我们领导的政治觉悟和敏感性非常非常灵敏。这件事情后面我会交待滴!</p><p> </p><p>但我是最后怎么通过政审的?原来省技校的前身是三原技校(大概就是三原女中原址)和省技校合并后成立的,其中有些老教师是从三原技校过去的,当然啦!不乏三原籍的老人。(在我去了之后,见到有些女教师,一眼看上去就像是三原人。支干棱爭,(方言)落落大方。一聊,果然是老三原本土人,或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这些教师和我父亲相识,我父亲曾在民治小学当过校长。同是教育届的同事,彼此都比较了解。这些老教师为我添了些许佳语,有人就说老楊家是《书香门第》如何如何,别看只有四个字,这四个字份量可不轻,于是我被通过了。这四个字在我的的婚姻大事中曾两次起过重大作用。以后咱们再说。</p> <p> 知先生的评论</p><p> </p><p>myhu《最后的冲刺②》提到“书香门第”,谈点感想:首先使我对作者的前辈非常崇敬!是的,尽管那年代“知识无用论”泛滥,“知识越多越反动”谬论猖獗,但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根深蒂固的仍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主流思想,因为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如习近平向特朗普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他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p><p><br></p><p>向参加政审的技校教师致敬!为myhu的《知青生涯》再次点赞![强][强][强]</p> <p> 最后的冲刺③</p><p> </p><p>第二次差点遭遇滑铁卢是问题出在公社,当时公社县体管亊的姓轴,外地人,带着一付金丝眼镜,看上去文诌诌的,一付学究的样子,跟其他公社干部截然不同。这位姓轴的很爱干净,爱干净是好事,可偏偏被安排到这水资源匮乏的穷乡僻壤来工作,但也挡不住人家爱干净。听说,(只是听说没有亲眼看到哈)此人每天洗脸要洗好几遍,洗一遍,Pia一泼,洗一遍Pia一倒,把公社做饭的老广在一边看的眼窝滴血哩! 可是敢怒不敢言,老广是临时工呀!公社所有人的生活用水,都是老广用架子车上放个汽油桶子,一车一车拉回来的。</p><p><br></p><p>当时西山所有的事企业单位的生活用水,都要靠镇上仅有的一个水池子,水源来自每年田口水库放水和雨水引进来存放的。这个水池子虽然是水泥箍起来的,但是由于大,没法加盖,那水质还不如农民家的土窖。兽医站单位小,没有专用拉水的架子车,有时借也借不到,况且距水池子较远,兽医站在街最西边,水池子在街东头街后边,所以我们经常去给站上做饭的老婆家里担水。老婆就西山大队人,她家距离兽医站比水池子还近一点。说这些只是说明了当时西山街上用水艰难。不说啦!咱说正事。</p><p><br></p><p>招工单位通过以后,问题就卡在这位老轴身上。公社所有大小事情都必须经他手过,他掌管着公章。</p><p><br></p><p>这位老轴虽然官不大,权力可不小。并且左右逢源,把权力运用的炉火纯青,发挥到淋离尽致。</p><p><br></p><p>当时所有手续都压在这位老轴手里,他笑眯眯的态度很好。他没说不办,也没说办。他还挺有理由,还两条! </p> <p> 知先生的评论</p><p><br></p><p>@myhu《最后的冲刺③》提到‘’外地人‘’老轴,正好印证了一句民谚:“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作者所描述的老轴形象已在我脑前浮现!这些人本事不大,但总爱摆个烂怂架子,总想拿绾(wan)拿绾要办事的人,在我看来他就是个小丑!见了当官的奴颜婢膝,见了下苦的傲慢无礼,就是这种人的特征,但他左右不了大趋势!愿myhu同窗少些曲折,快快“冲刺”,并期待冲刺成功,从而改变命运!</p><p><br></p><p>再为myhu的《知青生涯》点赞[强][强][强]</p> <p>谢谢你的光临!</p> <p>(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