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我们已各自就位,在自己的天涯种植幸福;曾经失去的被找回,残破的获得补偿。时间,会一寸寸地把凡人的身躯烘成枯草色,但我们望向远方的眼睛内,那抹因梦想的力量而持续荡漾的烟波蓝将永远存在。<br><br> ———读简媜<br><div><br></div> <div><br></div>读《女儿红》,开篇的《四月裂帛》文字成精,汪洋恣肆,尽情展示着作者内心的波澜,把生命里的悲恸,私语,浪漫,幻化成绮丽的句子,捡拾起来,变为缝缝补补的百纳图。这就是简媜,一个早慧的台湾女子。<br><br>初识简媜,于2014年年底在北京经作家张小娴一次偶然的介绍认识,离开的时候简媜送给我她第一次出版的散文《水问》作为见面礼。<br><br>说实话,因忙于工作的缘故,这本书一直拖到2015年三月份才读。《水问》为简媜第一本书,以清纯的少女心怀叙说大学校园里外的人生幻化,笔触自然且富创造意蕴。《水问》共分六卷,始于《花诰》,终于《化音》。其中每卷以卷首语拈出主调,使整本书卷卷相续而合成总体,每一篇既是它自己的意义,也是全书的谜底。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清晰地记录往日心灵的史迹。《水问》也被作者称为是自己的“断代史”。<br><br>刚一读《水问》就被文章段落吸引住。读到这样的句子:<br><br>“且守护这无源的川流,爱字不易写,但愿你湖心风纹,勾勒一笔一画。且让萍水相逢的,在湖畔栏杆拟下他们的约誓。且让相识相知的,用你的神话湘绣成他们的嫁纱。”<br><br>“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br><br>在追问爱的年华里痴迷这样的句子,就像《水问》的序里最后一句:<div><br>“让《水问》是一滴问号之姿的水,请她随着河床日夜奔赴,奔到天与地泯、悲与喜无的地方,大海自会为她解答。”这是她最有灵气的年纪写出的文字。<br><div><br></div></div> <div><br></div>看完以后,我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博文读后感,但没有给她看过。过了一周,想不到简媜看过我的博文,在台北给我打来电话聊了四十多分钟,很是投缘,关系逐渐很是要好。<br><br>后来再读简媜的《只缘身在此山中》、《天涯海角》、《女儿红》,渐多了女性的视角,有了家庭,婚姻,怀乡,有了对悲伤和过往的释怀。<br><br>人说读简媜的文字逼格要高,节奏不能快,气氛不能坏,要围炉煮茗。而我只静下来读,像看惯了水墨和油画,突然看到一幅精美的苏绣,那些雀翎般的锦线在我雅白的心绸上经纬针刺,在我眼眸里花团锦簇。又像被一针针灸到了穴位,感知麻、痛后的畅通。<br><div><br></div> <div><br></div>被《四月裂帛》惊艳,令人惊叹的金句层出不穷:<br><br>“所有不被珍爱的人生都应该高傲的绝版。”<br><br>“想必你了解,婚姻只是情爱之海的一叶方舟,如果我们愿意乘桴浮于海,何必贪恋短暂的晴朗——要纵浪就纵浪到底吧!我已拍案下注,你敢不敢坐庄?”……<br><br>爱一个人的文字,一定会对作者有一份温柔心。就如爱她的灵性,爱她的才气,爱她华丽而不造作,爱她灵动乖张又多情善感,爱她文字之外是一个普通的女子。<br><br>读她的文也读她的心,知她很喜欢萧红。知她从小与山水为伴,对生活和自然的痴爱让人心惊,因此她描摹大自然时不懂节制才华,只释放她肆意的爱。<br><br>任何有灵性的作家,一生的作品就是他的心路。而读者也会伴随着自身的经历真正懂得某一时段的文字,所以阅读是与作者陪伴的成长。再遇妙而入心的句子只叫绝而不拍案,只会心微笑心里默默说,我懂!<br><div><br></div> <div><br></div>简媜以散文知名,简媜的散文颇具古典文学的素养,传统浪漫的情怀,而又带着现代主义的虚无思想及后现代的解构观念。<br><br>读来一份心境的清明开朗,读来一份与天籁闲闲对答的意趣,读完仿佛口里含着一颗橄榄,回味悠长……<br><br>喜欢简媜的文字风格,她避开说教式的道理,以自己生命的感言,以大自然为同盟,借力发力,不入佛境而出禅意,频出性灵的妙语,用极文艺的手法精妙表达哲理。<br><br>她笔下摇曳恣纵,言人之所不言,但谨守纪律,轻易不逾越文法尺度,收敛之间看得出旺盛过人之血色,却始终维持着一种从容的学院气息。<br><div><br></div> <div><br></div>了解简媜《空灵》是借诗词之旅,写人生意境,希望在她空灵的文笔中品读她参透的心路。<br><br>愿因阅读与她相知,愿她是我人生行路中一处清喜的水泽,走近她空灵如斯,寂寞如斯的文字和内心。<br><br>三月份在大理洱海陪妞妞防疫防控隔离期间,在一个雨后清凉的夜里读完《空灵》,超越期待的享受,那清丽有骨,犹如天籁又赋哲思的文字,是上天赋予一个女子玲珑剔透心,让她有洞穿世事的智慧,就像封页上对她的简评:<br><br>总于饭蔬饮水洞见生命底基,于寻常花草窥视天堂之钥。<br><br>《空灵》是简媜又一本散文集,是圆她台大中文系时一个关于诗词的梦。实质上是为古典山水诗写赏析,而她却奇思妙想让自己以“我”的身份灵思飘游,穿越唐宋,置身山水,用别具一格的抒情笔法完成了一趟徜徉于山间水湄的心灵之旅,让我们隔着岁月洪涛,浸入古典诗句中扣问生命。<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雪】柳宗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br></div><br>就是这首我们孰之又熟的《江雪》,她的解读着实惊艳了我。依然是逸行于山水之间的“我”由这首诗而追问山水,鉴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千古箴言。<br><br>她说,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也褓抱任何愿意驻足的弱小生命,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嘶蝉,迷路的啼鸟,沉默如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br><br>水之智,在于从不眷恋过往,迂回于礁石,思索如何绕行,轻轻扬弃河道的顽石,只派一匹青苔教导他们水的含义,它不争不辩,不耽溺,不收藏过多身外之物,愿意承载落花飘絮,却不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br><br>就在明晰了山水的宿命后,“我”又聆听了一场山水的对话,山以洪钟形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而我也窃听了这次对话,却似顿悟。<br><div><br></div> <div><br></div><div>山问水,为何总是赶路,不眷顾万顷田地,一塘肥鱼,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广阔的土地?家园和米粟?<br></div><br>水答:我不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舍鱼粮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我更愿意海洋启示人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而幻灭是唯一能洗尽他们脸上的油脂,教他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br><br>中国人惯于从山水自然中参悟哲理。这场山水的对话,让我想起古琴悠扬中那段经典的《渔樵问答》,也是一场机锋时露的对答,渔樵则是以山水为根,人为本,论证事物相生相克,而后自得其乐。而这山水问答,却站在了大自然的高度俯瞰生命,洞悉生命中一生一灭的智慧。<br><br>“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的海,有多少生的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br><div><br></div> <div><br></div>原来,我们一动一静的生命里,既有山的仁爱,也有水的幻灭,这仁爱使生命绵延,而幻灭让人懂得敬畏。所以当死亡袭击生命时,我们的肉体还给了山,眼泪归属于水。<br><br>夜已阑珊,读罢这篇文字,再看相依相伴多年的《唐诗》《宋词》,觉得惭愧。一直以热爱诗词自居,却何曾从那些清音古律中悟出这样的深意,古典文化的精髓要用智慧来读,更要用敬畏来诠释,才不辜负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而千年流传的意义,才能与不息的生命性灵撞击出绚烂的花火,此时的我,恍若初醒。<br><br>今夜我也跟随作者“我”去逸游一回,独对无声江流水,我亦自在垂钓人,抛出不丝之竿,却再也无需问答,只向山水问安。<br><br>今夜无月,清风温柔,我反复吟诵着《江雪》,轻畅入眠。<br><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