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静物摄影】习作

快门慢舞

<p>  2020庚子年初始,武汉爆发新冠疫情,举国禁足宅家阻隔病毒。南昌艺术摄影学会利用大家不能外出的时机,于三月中旬在群里举办了【静物摄影】宅居赛,每天上传4-6张,只编号不写作者姓名,由会员自己点评,从中提高认知,为期两个星期。在会长张沅生老师的精心组织和耐心辅导下,参赛作品不仅多,而且质量不错,最后拼出了23幅获奖作品。比赛结束后,群里余兴未尽,又出现了静物摄影热,有继续做作业的,有拍上了瘾的,还有波及到其他群的静物摄影赛。见影友们在群里、朋友圈晒【静物摄影】,我的手也痒痒了,翻看硬盘,找出了一些以前拍的拙作合集成美篇。</p><p> 以下是本人的参赛作品和早期的习作,因为与工作有关,有出口商品、也有旅游纪念品;家里买的花、水果、蔬菜,喜欢东西都会拍,后面几张是自己种的瓜果,手机随拍的也拿出来献丑了。</p> <p>  先生属🐮也喜欢买“牛”,《水牛.牦牛与黄牛》都是农家的宝。</p> <p>  很喜欢的一只《蓝瓶》,插上一束干莲蓬,用一对蓝色的小瓷人在此起个均衡,呼应作用。</p> <p>  《领带广告》借用相机.白酒.钥匙的点缀,意图提升领带身价。</p> <p>  不同色彩的《领带》用不同色彩的背景纸陪衬,让画面更协调。</p> <p>  从西藏买的《转经筒.藏刀》放在橱柜里多年了,这次为静物摄影才有机会拿出来拍照亮个相。</p> <p>  《藏刀》是随南昌艺术摄影学会的自驾车去香格里拉时,喜欢它精湛的工艺,当艺术品买回来的。</p> <p>  很喜欢同事送的这个《非洲铜盘》,用原始、简洁的线条、粗犷又夸张的变形雕刻艺术。</p> <p>  铜盘与木雕群象组合在一起,取名为《走近非洲》。</p> <p>  喜欢《周游世界》的老朋友送给我的地球仪,添加了一些外出常备的行头,试图叙述一段小故事。</p> <p>  从巴黎买的铁塔与澳洲考拉搭配,加上坐马车的圣诞老人和法国香水,表现《旅游愉快》的心情。</p> <p>  由先生的一张《书法练习》萌生的习作,印章是他表哥刻的。</p> <p>  女儿属鸡,她12岁那年,我分到单位宿舍,《癸酉鸡》年的春节前,在客厅门框的玻璃上,用即时贴临摹剪刻了韩美林变形的图案鸡,来增添节日气氛。后来重新装修换成推拉门,也没舍得扔掉这块玻璃,凑了布艺的和瓷器不同质感的鸡一起拍了下来。</p> <p>  为了拍静物,见到喜欢的花瓶、酒杯之类都会买一些。</p> <p>  要来的量杯也会派上用场</p> <p>  从广州买回来的一束《百合花》,放在工作室尝试拍摄的几张图片,又勾起了那段美好的回忆。</p> <p>  退休前单位有摄影室、拍摄台,布朗灯,有《新鲜草莓》等好看好吃的稀罕物也会拿去拍。</p> <p>  买了《脐橙》先放在楼下拍,橙子切片用细线吊在空中不能固定,需要等待最佳时机按下快门。</p> <p>  那时就养成了有稀罕物都先留下图片,就像现在你用手机拍照那么自然,但这些照片从未展示过。</p> <p>  家里的《蔬菜》颜色漂亮,在阳台上摆个台子加块玻璃板拍下。</p> <p>  有时候是喜欢一件东西,比方这个《藤编》,放几个颜色协调鸡蛋,拍下来就留住了记忆,东西却早没了。</p> <p>  帮别人拍广告时布置的场景,换上玻璃杯继续玩,《橙汁》是水粉颜料调出来的。</p> <p>  红酒可是真的!背景纸用的是全开大小的胶片挂历。</p> <p>  冬天喜欢在阳台上水养菜兜,《紫甘蓝》长大了,发现放在水池里拍小植物特别好,不怕水淋淋。</p> <p>  自己种的两颗苦瓜,同时结了五条瓜,扭在一起可以全拍下。</p> <p>  《苦瓜》熟透了,放在地砖上的十字中心,利用晨光拍下。</p> <p>  在女儿家种的《美国小南瓜》,借门外阳光拍的南瓜合影。</p> <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最后借用南昌艺术摄影学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会长张沅生老师的讲话结尾:</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静物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已揭晓,至此,赛事圆满收官。作为会长和评委之一,我想简单说几句,也算是一次点评吧。</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短短半月,条件受限,但在会员们的积极参与下,成果斐然:①、通过创作实践和群里的点评交流,会员们不仅用宅居的实际行动,对“抗疫”作了有力的配合,而且对《静物摄影》这个陌生创作门类的掌控上,都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②参赛作品不仅多,而且质量很不错,23幅获奖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③因为赛事的应点、应时,应景,还第一次上了《江西新闻》,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让我们这群平民摄影家们也风光了一把,既作了贡献,也鼓励了自己。</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二、说说参赛作品的“切题”问题。按我的理解,《静物摄影》的拍摄,就是怎样把你选定的“静物”拍美——拍出它的形态美(请注意,是形态美,不是动态美),拍出它的质地美、拍出它的肌理美等等。因为不少会员在创作中对此点的把握有些偏离,所以参赛作品中出现了下面两种情况:一是把“静物片”当成“艺术片”来拍。这类作品无论从创意构图,还是用光色彩方面来考量,无疑均属上乘之作。但由于作者拍摄时,一味追求画面艺术效果的营造,而忽略了对静物本体的表现,虽然百般辛苦,却“事倍功半”。那些片子再好看,再养眼,也难以算作一幅好的静物作品。第二是把“静物片”当成“创意片”来拍。从承载主题这个层面来说,《静物摄影》只能算作一个“小家闺秀”,而《创意摄影》却是一位可以“天马行空”的大汉呀!在一幅静物作品中,用几件静态的小物件去表达一个主题(创意),有时这个主题还特别“高大上”,这就好比要一位小姑娘去肩挑几百斤的重物那样,实在有点力不从心。仅管如此,我们不少会员仍然迎难而上,通过物件(静物)的精准选择,合理的画面组合,再调动诸多技术手段,拍出了许多既保持了《静物摄影》的艺术特征,又自然而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创意”的好作品,成就了此次赛事的一大亮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有些作品本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但因为受到物件选择上的限制和宅居拍摄的制约,再加上对“静物”和“创意”两种摄影门类认识上的模糊,作者往往为了“营造”出他(她)们心中的“创意”,无一例外地在“场景”的设置上费了许多功夫,但又因为物件难与主题相匹配,“摆”出来的画面势必会给人一种牵强、拼凑之感,而更致命的是影响到了主题的深刻表达。即使那些在表达“创意”上比较成功的佳作,现在看过去,也或多或少都存有《创意摄影》的影子。</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说起“切题”,对于参赛作品来说,它是作者在创作和投稿前必须把准的第一个“关口”,准确与否,直接决定“成败”。一般来说,“切题”包含“赛事主题”和“摄影门类”两大类。我们上面谈到的落选作品,不是因为照片拍得不好,恰是因为它们在《静物摄影》比赛的“切题”上不够准确所致。这也应该是我们通过这次赛事所应取得的重要教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最后谈谈获奖。获奖作品的出炉,对于结果,大家必定会存在不同的接受度,这很正常。获了奖当然高兴,未能获奖,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差距,也是一次提高的过程。何况,与参加此次赛事所取得的满满收获相比,未获奖应该是小事一桩。宅家半月,我们经历了一次摄影创作的实践,观赏到了一批美图佳作,参与了一次倾心交流,度过了一段“郁闷又快乐着”的难忘时光。应该说,这种经历,这种感受,是任何奖项都替代不了的。我想,当疫情过去,我们又投入正常生活的一年以后、十年以后,只要想起那段宅居的日子和那个“别开生面”的比赛,想起它们曾经带给我们的友情和欢乐,我似乎觉得,那就是我们生命长河中激起的一束小小浪花,会被我们这群摄影人,永远留存在记忆里。</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评选是由我和两位学会艺术顾问(敖霖生、章焕荣)一起评的。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一是好片子很多,为了照顾面,获奖作者以一幅为限,所以有些大家看好的作品未能获奖。二是参赛作品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比如《静物摄影》和《创意摄影》艺术特征的精准把握、《静物摄影》要不要取题目、怎样取个好题目等等问题,仍需我们今后继续学习和探讨。对此,我充满期待,因为这一直是我们这群摄影人的必选动作,也是我们学会这簇“艺术之花”常开常新的原因所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起步虽算精彩,往后仍需努力”。我们一起加油! </span></p><p><br></p><h5><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南昌艺术摄影学会会长张沅生</span></h5><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2020.3.25</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