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礼记.学记》心得体会

薇薇一笑

<p>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打破了这学期的平静。疫情期间,我们全体教师引导幼儿合理安排居家学习生活,保持良好心态和学习状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在全园老师和领导的共同陪伴下,我们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学习教育的正确方法,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因材施教。</p><p><br></p><p> </p> <p>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凝聚力有威信,做到言传身教,让成绩好的,品行好的孩子带动班里的风气,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用圣贤的思想教育孩子,关心贫困,学习差的孩子,以此达到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用管,自动学的良好品行。</p> <p>家长和老师要保持统一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并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p> <p>做人是教育的根本,根坏了问题就层次不穷。我们要用圣贤的精神去教化孩子。发现不足,学会反思并进行改过。不能总是拿优点比别人的缺点,要用自己的缺点比别人的优点,找出不足进行改过,方能成功并得到进步。</p> <p>要有一颗“不为自己而为别人”的善良的心。人人为别人就是天堂,人人为自己就是地狱。在幼儿园和小学时,要先教会孩子做人,以温柔敦厚,疏通支援,广博易良为主,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播撒爱的种子感恩的种子,孩子才会明德。</p> <p>教学按时令进行,在学校学习正式课业,而回家或放假时也有家庭作业。课外学习可以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也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巩固和强化。比如,在课外自行练习“操缦”(弹奏杂乐),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弹琴;在课外学习“博依”(比喻修辞),课堂上就能很很顺利地学习《诗经》;在课外学习“杂服”(洒扫应对之事),在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礼仪。总而言之,课外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杂艺,既可发展自己的潜能,又可激发学习正业的兴趣,大大促进了课堂的学习。在学校,在课堂上,就要专心研修主业;在家里,在课堂外,就要按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p><p><br></p> <p>现在的教育误区是父母总是以“我认为”的思想来对待孩子,不断地追求分数,知识,所以80%的孩子是恨家长的。</p><p>0~6岁是家庭教育。6~14岁是小学教育,</p><p>14~18岁是大学教育。我们要把握好每一个阶段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我们要以身作则立好家规家训。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小学教育:要让孩子大量读经,识字,设置劳动课进行洒扫和应对进退的礼仪课。10岁前孩子读经是开发右脑让孩子死记硬背,做到过目不忘,练习孩子的专注力。11岁之后开始让孩子讲经典。到了上大学,孩子通过游学,体验,实践进行活学活用。正所谓经读百遍,其义自见。</p> <p>除了教育孩子,我们还要引导孩子立志,让孩子成圣成贤,有大的格局!报团,报班是为了去帮助他人,解决厌学情况,而不只是个人爱好,兴趣和负担,要让自己的存在产生人生价值,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导正孩子的方向,教会孩子有无私之心,全心全意的为民族服务,为国家,为人类做贡献,让孩子从做事升华到做人。</p><p><br></p> <p>教育者的三个层次:</p><p>1、有仁爱之心。</p><p>2、重圣贤人。</p><p>3、化民成俗。</p><p>教育孩子的七条原则:</p><p>1、产生恭敬心。</p><p>2、产生责任心。</p><p>3、产生神圣感。</p><p>4、产生敬畏心。</p><p>5、找到自己的志向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p><p>6、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p><p>7、学以致用。</p><p>教学的七条法则又分三方面:</p><p>1、端正学习态度。</p><p>2、探索学习方法。</p><p>3、遵守学习秩序。</p><p>经典诵读可以代替课外阅读,教会孩子自己总结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多读,感悟,思(讨论),评(总结)】</p> <p>品德课就是力行,把经典生活化(班规,纪律),德育工作用到实处。</p><p>数学是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p><p>英语就是语感的训练,多读,日积月累。</p><p>目的都是立德树人,明确教育的方向,激发学生兴趣,学以致用,把兴趣和特长相结合,让孩子做到没有老师的检查和督促,照样会义无反顾的学习,只有明确教育方向,才能培养优秀品质人才。</p> <p>现在中小学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喜欢哪个老师,哪个学科的成绩就好,不喜欢哪个老师,哪个学科的成绩就一塌糊涂。所以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很重要,要学会分析孩子的心态。教师要把教育引向圣贤的方法(经典)方向,课本读透,理解内容。会总结,找规律规律,分类。有耐力。只要方向对了,孩子拓展的就会越宽,越好。</p> <p>现今教育的弊端:教学形式单一,死记硬背,满堂灌,使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缺少独立思考,不能融会贯通。</p><p>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研究学生的学情,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p><p>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不能从学习中体验收获和快乐,使学生产生厌学、厌师情绪。种种原因导致孩子基础不扎实。</p><p>这一段列述教学上的种种失误,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警示。</p><p>培养孩子的五种精神:</p><p>1、食无求饱(不贪吃不挑剔,吃苦耐劳)。</p><p>2、君无求安(不贪玩)。</p><p>3、敏于事(勤奋,爱劳动)。</p><p>4、慎于言(说话谨慎,讲信用)。</p><p>5、有道而正焉(接受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指导,修正自己)。</p><p><br></p><p><br></p> <p>我们要利用各种不同的活动,场所,事件等进行主题教育,抓住一切时机,把德育穿插进去,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会有更好的效果。</p><p>教育是有成长规律分为四个阶段:</p><p>1、三岁之前是养性教育(塑造好的性格:轻,慢,柔)。</p><p>2、3~10岁是童蒙养正教育(为正,为善,《弟子规》)。</p><p>3、超过10~18岁是青春养志教育(精神教育,经过塑造,志向辨别)。</p><p>4、18岁以后是养德教育。</p><p><br></p><p><br></p> <p>此外,《学记》还主张“相观而善之谓摩”,即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和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谋而合。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p> <p>如果我们从小教育孩子怎样做人,他的坏毛病,坏习惯就很容易改掉,改正,否则长大后就很难。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惩戒教育。惩戒教育和体罚教育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惩戒教育:孩子会感恩,感谢老师,体罚孩子:孩子会怨恨老师,骂老师。惩戒有两种情况下是可以打孩子的:</p><p>1、是孩子承认错误,自己做错了,请求你打他,这时候你打他,他不会有怨恨心,反而会感恩你。</p><p>2、不承认错误的时候,小的时候可以打,五岁以前是最好的。如果孩子上小学、上初中就不能再打了,已经错失了良机,孩子小的时候不要舍不得,该收拾就要收拾,该打就要打,及时纠正。</p><p>故意犯错误不能超过三次:第一次警告(这件事情不能做了,会有危险,东西要轻拿轻放)。第二次严重警告。不能超过第三次,超过第三次坏毛病就会养成,要告知、要惩戒孩子(给予皮肉之苦,让他知道痛,以后不犯这种错误,小惩大诫,但要分寸把握得当),不要被孩子的哭声、眼泪而动摇,给他时间适应,不能太任性,太娇惯。有句话说的好“教儿于婴孩,教妇于初来”!人的本性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把习惯改掉,教育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如果养成不好的风气,后面就控制不了局面,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就要立刻掐灭在萌芽中。</p><p>)</p> <p>团队学习很重要,建立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就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传统文化进校园,根在于老师的学习境界,而教师必须有长期的修学机制,越学习越快乐!因为你会用圣贤的智慧解决一切问题!(家庭问题,孩子教育问题,夫妻关系问题。公婆问题,兄弟姐妹等问题。</p> <p>短短几十个字,就把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智能,这一教学中重要的理念阐述得如此清楚,“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们的教师在这方面真的要潜心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策略。真正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形成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渠道。让我们的师生关系“和”,让学生学习“易”,让学生们能“思”。这正是《学记》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p> <p>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p> <p>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透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要一门深入,长期坚持练功。</p> <p>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不要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此刻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逼他考清华北大。</p> <p>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p><p>同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时代赋予我们更重的责任,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同事虚心学习,永不满足,努力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做一名领导认可、同事认可、家长认可、学生认可的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好老师。</p> <p>我们要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职责,促进家庭的和谐温暖。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每个家庭的温暖能促进我们的社会团结,怀着这样的习惯,到了社会上我们自然就会懂得端正姿态,尊重长官,尊重长者。</p> <p>而在生活中,在父母面前更是要养成端庄恭敬的习惯。我们这样年龄的青年已经就应要尽心尽意的去孝敬我们的长辈了。尊老敬贤,顾名思义,我们要尊敬老人,敬重有贤能的人。</p> <p>这本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积,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我必须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这些良好的传统,带入到我的生活之中!</p>

孩子

学习

教育

老师

学生

我们

教学

课堂

养成

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