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成长--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朵朵

序言篇 <p>  汉代著名文学家、学者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弗兰西斯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的三种功用,即:怡情、傅彩和长才。对于一个不算太年轻的我来说,知识的浅薄使我深感自己再也不能“讳疾忌医”。火柴公益读书活动如一束光射向了我,《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p> 内容简介篇 <p>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p> 佳句摘抄篇 <p>  1.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倦怠不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做教师的人要想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是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p><p>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p><p> 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p> 内容精选篇 <p>  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记它,把活泼泼的小孩子当作一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就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家,学校就像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是教学乃是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到身上来了。不像从前一样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是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处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为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p> 学习反思篇 <p>  我反思自己二十余年的教学经历,对待工作不是怕难、怕苦、怕孤,其实就是缺少了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只知道按着教材、教学用书上的东西当个搬运工,而对于教学中面对的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案例,缺少了向问题深处漫溯的精神。自己主持的县、市、省级课题,其初衷也只是晋级的需要。评了高级之后,自己当初对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也降低了不少。</p><p> 于是,我重新出发,从研读课标、教材开始……</p> 荐读谏言篇 <p>  《陶行知教育名篇》让人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无论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之独到见解,或是“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的诚恳批评,还是“学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的大声疾呼,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论,无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关于“生活教育”的学说,今天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就像是一本针对时弊而作的、刚摆上书架的、尚在飘着墨香的新书。常用的字词、常见的语句、常规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朴实无华,却清晰地让人体悟到连缀它们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浓浓的大师之爱。</p><p>&nbsp;</p>

学生

教育

陶行知

先生

字纸篓

书架子

名篇

教学

教师

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