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鹤

孝梁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梁学院</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灰鹤(学名:Grus grus)是大型涉禽,体长100-120厘米。颈、脚均甚长,全身羽毛大都灰色,头顶裸出皮肤鲜红色,眼后至颈侧有一灰白色纵带,脚黑色。</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河滩、旷野、湖泊以及农田地带;其中尤为喜欢以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植物叶、茎、嫩芽、块茎、草子、玉米、谷粒、马铃薯、白菜、软体动物、昆虫、蛙、蜥蜴、鱼类等食物为食。</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春季于3月中下旬开始往繁殖地迁徙,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往越冬地。迁徙时常为数个家族群组成的小群迁飞,有时也成40-50只的大群,繁殖期4-7月。每窝通常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在世界范围内,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其越冬地在法国,阿拉伯半岛,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中东,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偶见于朝鲜半岛,日本和北美西部。越冬在非洲北部、伊朗、印度、缅甸和中南半岛北部。</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常栖息于沼泽草甸,沼泽中多草丘和水洼地,水生植物有水麦冬、水毛茛和薹草等20多种;在中国黑龙江省林甸县灰鹤栖息在芦苇沼泽,有芦苇、狭叶甜茅、菰、小猩藻等植物;在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栖息在河流、湖泊、水库或海岸附近,常到农田中觅食,回到河漫滩、沼泽地或海滩夜宿,例如,在山西省河津县黄河滩越冬的灰鹤,白天主要在作物地中觅食休息,以花生地中最多,夜间在距河岸1-2千米处四面环水的沙滩或荒草丛生的小岛上过夜,但从未见到灰鹤在耕地内集群过夜。</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灰鹤成5-10余只的小群活动,迁徒期间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在冬天越冬地集群个体多达数百只。性机警,胆小怕人。活动和觅食时常有一只鹤担任警戒任务,不时的伸颈注视四周动静,发现有危险,立刻长鸣一声,并振翅飞翔,其他鹤亦立刻齐声长鸣,振翅而飞。飞行时排列成‘V’字或‘人’字形,头、颈向前伸直,脚向后直伸。栖息时常一只脚站立,另只脚收于腹部。</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包括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喜食芦苇的根和叶,夏季也吃昆虫、蚯蚓、蛙、蛇、鼠等,它能利用新的生境并适应不同生境中的不同食物,从水生植物、谷粒和种子到小型无脊椎动物。在草海越冬的灰鹤,吃豆类、玉米、马铃薯、胡萝卜、萝卜、白菜、菠菜、冬小麦、水葱及荆三棱的根茎,也兼吃一些动物性食物,常见的有中华田螺、铜锈环棱螺、胀肚环棱螺和犁型环棱螺;在中国云南省个旧市,据1971-1978年对20只灰鹤胃的食物剖验,发现主要以甘薯及花生为食,其中5个胃内有少量的白色草根;在海南省临高间剖验3个胃,内有谷粒及其碎屑占81%,也有小螺及其他动物残体占18.4%,在1个胃内有稻谷885粒,该鸟还可将整穗吞下,有见其到晒谷场盗食;在黄河三角洲,野外观察灰鹤主要食物有玉米、花生、豆类、麦苗、水草等,也吃部分螺和鱼、虾,其觅食场所主要集中在有残留的农作物地带、草场内和沼泽地带。</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中国其繁殖地主要在北方,见于新疆(巴音布鲁克、乌鲁木齐河沼泽地、阿尔泰山青河、阿尔金山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林甸、泰来)、青海(大苏干湖、小苏干湖、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中的达布逊湖)、甘肃(尕海)、宁夏(银川平吉堡)和四川(若尔盖);迁徙时经过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区;越冬地十分广阔,大致从辽东半岛向西南经北京、山西、四川到云南一线以南,见于北京(密云水库)、山西(河津、万荣、临猗、运城、永济以及应县、朔县)、辽宁(瓦房店)、江苏 (灌河口、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盐城、东台)、浙江(平阳、象山)、安徽(女山湖、升金湖、石臼湖)、江西(鄱阳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无棣、荣城、大沽河口、胶州湾、青岛、日照)、河南(黄河故道,卫辉庞寨)、湖北(沉湖)、湖南(洞庭湖、万子湖)、海南(临高)、四川(雅江、理塘)、贵州(草海、清镇、平坝)、云南(昆明、巧家、嵩明、寻甸、会泽、中旬、丽江、蒙自、个旧、勐海)及宁夏(青铜峡水库)。</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灰鹤是鹤类中数量较多,较为常见的一种,全世界约有10000只以上。在中国也尚有一定数量,在山西南部和贵州草海等较为集中的越冬地,每年越冬的种群数量都在2000只以上,其他如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和云南个旧等地,越冬种群数量也都在数百只,估计在中国越冬的种群总数为6000只左右。</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应当比这个数字多的多――笔者注)</b></p><p><br></p> <p>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灰鹤是人们认识较早的一种鹤。古籍《古今注》载:“鹤千岁则变苍,子二千岁则变黑,所谓元鹤也”。《三才图会》载:“雷山有元鹤者,粹黑如漆,共寿满三百六十岁,则纯黑。五者,有音乐之节则至,昔黄帝习乐于昆化山,有元鹤飞翔。”这些记载把这种鸟神化了。在欧洲,《圣经》中就已提到灰鹤;在埃及的庙堂和史前洞穴壁画上,也有这种鹤的形象。生活在公元前384~322年的亚里士多德曾对灰鹤的迁徙、休息、交尾、孵化等都进行了精确的记载。 </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中国古代对灰鹤的认识也很早,汉朝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曾在《史记·乐书》中记载:师旷援琴时,“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不过,古人又对灰鹤有误解。晋朝崔豹《古今注》中说,鹤千岁变苍,又千岁变黑,称为玄鹤。古代玄通元。《尔雅翼》将元鹤释为“鹤之老者”,故长寿鹤又称元鹤。这种说法一直到到明朝才由李时珍予以纠正,指出鹤“亦有灰色者”。</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梁学院,网名孝梁,陕西省富平县流曲镇昌宁村人。退役军人,热爱山水。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青海省摄影家协会、PSA(中国)摄影协会、风马旗摄影沙龙会员,昆仑拍客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副主席,多幅作品曾见报刊和杂志、获奖。现供职于青海省阜阳商会。</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0.04.04拍摄于都兰县巴隆乡湿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