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关注并安抚孩子的情绪</p><p><br></p><p> 大家会发现我们身边总会有些“熊”孩子出现,这些孩子可能不肯写作业,不肯睡觉,一不高兴就发脾气,又是哭又是闹可能还上手打人,每当遇到这类孩子的时候,我们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吼孩子甚至打骂,家里就又是一片不和谐的场景,想想就觉得心累。但我们静下心来想,那些不肯写作业,不肯睡觉,乱发脾气都是些表象的行为,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呢?</p><p> 大家可以先想想现实中的我们,是不是当我们的工作上受批评,不顺心的时候,常常心烦意乱,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瞬间点燃我们,我们就像是爆炸的煤气罐,不管身边是谁都一顿撒气,或者是没有动力,不想做这也不想做那,耷拉着脑袋,没有精气神。我们再回头想想孩子们,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社会,也会在学习上受挫或者在交往上受阻,而他们还小,有了情绪不一定懂得及时正确地处理,那我们家长朋友们就要及时地发现孩子情绪上的不对劲,并且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小情绪。</p> <p> 孩子们出现情绪上的问题的时候,因不能及时排解造成的悲剧比比皆是。我们要先允许孩子有负面的情绪,当他把情绪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去当一个评论者,指指点点全是孩子的错,这个时候他们会更受挫,甚至以后再也不会在我们面前表达他们的情绪,那么我们的沟通渠道就会被关闭,更不用奢望心与心的交流。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可以蹲下来,与他平视角,并告诉他/她“我能感受到你的不开心”,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或者爸爸是能够理解我的,当孩子的情绪被安抚下来之后,就像是大海经历风暴恢复平静,我们再坐下来说说刚才引起不开心的事,孩子的内心也不会抗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地锻炼了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但这需要我们家长朋友的帮助和培养。孩子的情绪有很多种,爱发脾气只是其中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例如:嫉妒、敏感多疑、冷漠、深感孤独等十多种,情绪有好有坏,情绪也来也去,作为孩子们的大朋友,我们更要重视关注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正确处理,让他们成为温和而坚定的“好娃娃”。</p> <p>二、抓住思维最好的发展时机</p><p><br></p><p> 相信很多家长朋友们也有这样的感受,这道题说得挺明白,我们也感觉很好理解,但是孩子就是不“转弯”,不入门,我们就只能干着急。而小学是孩子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这个时期,我们不能只依赖于学校的教育,在家也要给孩子刺激和训练。</p><p> 小学阶段我们主要锻炼孩子们的归纳能力,词语概念能力,推理能力,守恒概念的锻炼,当然我们也要帮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在学生时期,孩子每天都会进行习题练习,孩子们有的不仅做得快,而且正确率还高,而有的孩子磨磨唧唧,还错题连篇,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内心已经抓狂,甚至有的就已经生气到把作业撕掉。</p> <p> 殊不知,可能不是孩子学习态度不好,而是他在理解题目要求方面有困难,或者从已知条件到未知结果的推理能力不够。平时我们可以跟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孩子锻炼思维能力。比如说,一起读书,是否可以每读完一段就由孩子总结一下这段的主旨大意,也可以玩得更有意思一些,我们提前在彩色纸上写下几种答案,让孩子快速选择,答对可以奖励爸爸妈妈香吻一个。相信大家都能想象到那种幸福温馨的场景。希望我们不要一提到学习、提到锻炼,就想到一脸严肃,甚至手拿戒尺,在战战兢兢中挣扎。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锻炼能力也是我们作为父母的一项基本技能。</p> <p>三、可不可以让吵架接近为零</p><p><br></p><p> 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孩子还小,懂什么!其实身躯小小但并不代表什么都不懂,只可能是不会表达或者无可奈何。书中告诉我们小学生最基本的心理危机就是恐惧。我们成人也会有感到恐惧的时候,特别是我们不能化解困境的时候,那种感受不用我细描述大家也都明白,我们的孩子认知水平有限,能做得更少,面对一些场景的时候,比如遭遇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亲人突然离世,甚至被抛弃,妈妈恶劣的情绪等更会不知所措,陷入恐惧。</p> <p> 有一种孩子感觉不到人生的快乐、不爱出门、不愿意见人,因为他觉得所有人都会笑话他,因为他家的生活只分成两种状态,一种是父母吵架,吵到所有邻居都知道,别人都会说“这个孩子很可怜,爸妈天天吵”。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冷战,父母每天阴着一张脸,互不说话,而他更不敢说,怕因一句话再次让他们吵起来。</p><p> </p> <p> 他每天都生活在一种恐惧中,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父母会再次争吵,甚至他觉得他们争吵都是因为自己,他一度想过轻生。生活中,吵架的夫妻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明确表示会避开孩子,不会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但是,各位爸爸妈妈们,我们孩子也是可以从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上感受到那种氛围的,那个时候的他们,会害怕,会战战兢兢,甚至会内疚。吵架也解决不了问题,不如先控制情绪坐下来谈一谈,或者已经吵架了,能不能在吵架之后抱抱孩子,告诉他吵架与他无关,只是父母一时没有控制好情绪。</p> <p> 我们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也不过十几年,希望我们在这个阶段,带给孩子的是真正他们想要的,需要的,适合的,而不是我们猜想的,强加的,负面的。</p><p> 最后还想跟大家说一句话:面对孩子,培养孩子,作为父母我们都该好好学习,在这个道路上,我们“思科”一直与大家同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