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处,线上教研展风采……第三小学线上教研活动

宁静

<p>  莫道春来早,学习正当时。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孩子们“停课不停学”,老师们“停课不停研”。我校线上研修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老师们为成长积蓄能量。</p> <p>  自线上教学以来,在旗教研室牛老师的指导下,我校先后有十二位数学老师通过钉钉直播进行了教材分析,完成了对三年级数学下册和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分析。这十二位教师由老、中、青组成。4月10日晚7点半为最后一场,线上教材分析也完美收官!</p> 为老年教师喝彩 <p>  在这里,要隆重介绍下压轴的主播:我校敬爱的韩玉珍老师(55岁)、崔宏老师(54岁)、杨坤老师(51岁)和郑玉娥老师(50岁)。她们多少年如一日,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心尽责、不甘落后,带领青年教师一路向前,一路向好!是我校的中坚力量,也是宝贵财富,非常好的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让我们向老教师们致敬!</p> <p>  从接受教材分析任务那刻起,几位教师深感压力巨大,但一个都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积极备战。一次次地研读课标和教材,一句句地切磋讲稿,一遍遍地修改课件,一回回地录制完善……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叫人感动,让人敬佩。</p> <p>  韩老师虽然眼睛不好使,依然多遍通读教材、研究教材,不断查阅资料追本溯源。利用图文结合的课件帮助大家厘清了易混淆的概念,修正了老师们的错误认知。</p> <p>  崔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多角度、全方位地整合内容,将统计这一知识做了系统化、结构化梳理,分析得头头是道。</p> <p>  </p> <p>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郑老师批划的密密麻麻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足以看到研读的认真与用心,分析能具体到教材上的旁注、提示、对话等内容,不放过教材的每一个细节,可谓细节决定成败。</p> <p> 杨老师用直观明了的思维导图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这样大大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p> <p>  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三十年的教育时光,老教师们依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岗位上坚守着,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坚信初心不变,脚下就会有力量,明天就会有希望。</p> 为中青年教师点赞 <p>  在老教师模范带领下,我校中青年教师有追求有担当,全身心投入。仔细研究课标,准备把握方向,深入全面地研读教材,并通过多版本对比找寻本质,努力探究知识间关联,让核心素养落地。个个分析得有深度、有宽度、有广度!通过教材分析活动让我们深感内存不足输出困难,认识到自我专业成长是必要的,学习是必须的,同时让我们明白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一定是学生喜欢的。</p> <p> 教材分析不仅让教师们对教材有了系统而结构化的认识,更激励老师们不断去探究知识本质与核心,使老师们认识到要教给学生有用而有营养的数学。</p> <p>  回顾线上教材分析研讨活动,我们共同深究教材,寻找教与学的真谛;我们一起碰撞思维,追求超越自我的生长线。在这里感谢牛老师一路引领,一路悉心指导,感谢十二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所有数学老师的积极参与,感谢教研组长认真负责,让我们记住:所有的磨砺是为了今天精彩的呈现,所有的思考是为了明天继续有力前行!</p><p> </p> <p>  黑格尔曾说过:熟知并非真知。教材研读重在“研”,如果不“研”,我们也许会错误地以为初步的“熟知”就是全面的“真知”。让我们带着真研、细研、深研,重新审视“教材”,让寻常的实践融入真切的思考,从而“研”出真知灼见,“研”出突破超越。</p>

教材

老师

教师

我校

分析

线上

研读

十二位

读懂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