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逢清明节就倍加思念父亲,父亲去世十年了,“父亲“这个敏感的词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及自己柔软的心灵。这十年里变化很大,我先是考上了高中,后来又考上了大学,如今也毕业了,就是遗憾没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家里的光景也在政府的关心和脱贫攻坚的帮扶下,比以前修缮漂亮了。这十年里,在生活间隙里,特别是在困难无助的时候,思念变得无限绵长。如果您还在,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属羊,生于上世纪文革初期,是一个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有五个兄弟,父亲排行老四。我是家里的大儿子,大家都说,我长得很像父亲,性格也像,但我和父亲相处却是很平淡,沟通也不多。弟弟生下来就带有残疾,一家四口的重担落在了父亲身上。父亲一生耕耘劳作,勤俭持家,为人忠厚,老实本分,正直善良。父亲和大多数农村人一样,因为贫苦,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在农田农地里为生活而忙碌了,饱受过缺吃少穿的日子,吃过玉米饭,穿过补丁衣裤,后来随党和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扶持,父亲和母亲在艰难困苦的光景中,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慢慢扶掖过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从老家分居,住在现在的这个位置。那时,生活清贫,还是篱笆房,土坯地板,进入雨季常常漏雨,风大时捎雨就打进家里,特别是晚上很难入睡。这些记忆很模糊,也未能真正体会过,依稀记得,堂屋灶房是土坯地板,时间一久就会变成一坑一凹的,一两个月就需要到窑洞里挖白胶土来重新抹平地板。父亲决心要改变这破烂的家境,让我们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石匠,一年四季,总有几个月是在打石头,既帮自家打,也帮别家打。柱脚石、石脚、挡墙、猪槽、堆窝、磨、石缸等样样都会。好像事事都难不倒他。厨房里现在还用的大石缸,是父亲一锤一锤凿出来的,他硬是找人从河边爬坡上坎的抬了回来。记得盖砖墙的时候,他为了省几块砖钱,宁肯多打几个石头。一次,由于第二天砌墙急着用石头,父亲就叫上几个人在吃过晚饭后点着火把用火架盘拖拉机拉了回来,特别是新建厨房那垛挡墙,由于地基偏坡,他还是砌得和正房一样平齐。砌起了高墙,但是泥土又不够,父亲又买了一个杠轮,自己斗了一架木制手推车,硬是挖阳沟背后的泥土来填平。邻里们都夸他厉害,很佩服他肯下这么大的功夫。父亲有精神,有毅力,有劲头,肯吃苦,把家从破烂一点点的修筑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喜欢寻蜂。父亲在世时,家里的楼头上,总能养上几窝蜜蜂,那时虽然穷苦,但时常能吃到甜蜜是一件幸福的事。捞到的蜂蜜蜂蛹还能分给大爹家。过年舂粑粑,粑粑蘸的蜂蜜就是父亲养蜂所能收获的甜蜜味道,如今这种味道也只能在记忆里回味。每年夏季,白脚蜂、夜时蜂、阑土甲等野蜂开始作窝生长,不管多忙,父亲总会抽出那么几天,耽搁着农活到松山密林间寻野蜂。寻野蜂,父亲很有兴趣,可谓是废寝忘食,常常到了饭点还未归家,母亲对此十分怄气,他回到家时总要唠叨上几句。确实,父亲喜欢寻蜂,也总能找到蜂子,有卖出去的,也有与亲戚在饭桌上共享美味的时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热心村寨公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的无私。他曾经用火炭在墙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告诫自己和我们要做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谁家灯泡不亮,谁家线路老化,大伙都会想到他,而每次无论耽误几个农活,他都不收取人家任何费用,尽管吃亏,那也心甘情愿。一次,村民因结婚急需维修住宅,一同起房盖屋的他得知情况后,立马便丢下自家的活去帮忙。有一年春节,寨子里打篮球赛取得胜利后,父亲主动给球队员买了一箱啤酒表达祝贺与鼓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水手,也是个摆渡人。从我记事起,父亲和大爹就在小摆河口的龙川江上摆渡打鱼。那时候的江水流湍急,有激浪,有沙滩,有石头,还有很多种类的江鱼和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小时候常与父亲一起打鱼,划着竹筏撒粘网捕鱼,傍晚放下网,清晨起网拿鱼,白天晒网。也到水流湍急的险水浪边上设坝捕鱼,还会炸鱼、电鱼、钓鱼,也会到回浪湾的沙滩上找死鱼,焖干脆,香臭味道,很下饭。那时,几乎是天天都有鱼吃,江鱼味道也十分正宗。父亲摆渡的渡口也是几次变动,几年后,父亲与寨子人在龙川江白点心石处搭建竹桥,方便两岸百姓往来出行。但雨季的连天暴雨就会无情的将竹桥冲去,只有过了雨季又再次率领寨里群众坎竹搭,每年反复如此。搭桥后,我每逢假期就让我到江边守桥,一人收两元钱,一张摩托收5元钱,自己在江边做饭吃,有结婚嫁娶的迎亲队伍经过时,都会留下一只鸡,祈求保佑新人清吉平安。我一边做作业一边“上班”,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快乐而又难忘的童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17日,父亲同寨子人在江上捕鱼。夏季,连续的暴雨,让江水暴涨,水流比平常湍急,在上游摆渡的传家撑竹筏渡水过江时,被卷入激浪中。父亲看到悲剧发生的那一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跳入江中,拼命挣扎,英勇救起4人,他的事迹一下子在村寨中传开。那时,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放学回来这件事已经很热议了。后来他见义勇为、英勇无畏的行为得到了省里的表彰,同年,他被评为云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他的事迹还在云南电视台、保山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过。父亲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各级政府格外关注父亲和我们的家庭,每年中秋节送来月饼问候,每年春节也到家里来慰问,帮助我们解决家庭困难,家里的光景逐渐有所好转。但父亲对此并没有骄傲和自满的表现出与往日的不同,他还是和原来一样,操心操劳着庄稼人的那些事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川江开设电站水位上升后,江面平缓,竹桥被淹没,父亲用竹筏摆渡,这时候可渡人,也可渡摩托。再后来,县里要求设立正规的渡口,引进了一大张船,父亲与本寨人做开上了大船,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就是靠打石头、打鱼、摆渡,种植粮食,躬耕农业,一步一步改变家庭状况的。修建了围墙,盖起了砖瓦房,盖起了厢房、猪圈和牛圈,购买了电视机、摩托车、猪草机、打米机,还用上了移动电话。父亲一辈子都与贫苦斗争,他明白庄家人要致富就是要勤劳苦干,明白做人要正直善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当家里光景逐渐向好时,父亲却生病了,一病不起。先是头痛,父亲几包头疼粉就应付了,后来逐渐疼得厉害。一天,母亲以为是父亲去田里了,下午回到家才知道父亲在房里睡觉,那时就感觉不对劲,随即就去医院看病。那时,我正是我中学二年级下学期,学校与家有40多公里的山路。父亲去医院看病时,都是由母亲去陪着看,周末时我留在家里喂猪喂鸭,打理家里的事物。而医院里所发生的事,只能从母亲口中得知。母亲陪着父亲到县城看病,治疗几天后,病情稳定,就回家治疗。那段时间,父亲意识还很清醒,偶尔还能到外面走动,有一次还走到江边查看渡口情况,在寨子公路上闲逛,家里人很担心他不好好养病。后来病情恶化,又再次到县城看病。母亲回忆,医生告诉单独叫母亲谈话时,已确诊是肺癌,能够治好的希望不大。父亲在医院时,头疼的厉害,还用头去撞墙。那时,父亲也知道自己的病情。他对母亲说:“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你们母子三口要好好过日子”。很多难过的事,很多揪心的话。多少次,母亲悲痛万分,泪流满面。面对这样的结果,家里人不愿相信,又转到德宏芒市医院。确诊是癌症,已经治不好,绝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回家疗养,等待命运给他的一个判决。好好的一个人,突然间宣告了他即将死亡的消息,是多么令人难以接受,多么令人悲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那天是星期六,家里还栽种着烟草,我从中学回到家,就去田里批烟叶。那时天还下着小雨,我背着沉沉的一篮烟叶,走在田埂上,感觉责任更加的重大了。干了一天的活,累得筋疲力尽,背着大一蓝烟叶,走过田埂,走过泥泞的小路,走过河流,爬坡上坎,很沉重,很累,雨水和汗水浸湿了我的衣服,心里还责怪母亲说今天就能回家,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到家,让我干得这么累。我天黑回到家时,心里想的是,父亲病情好转,家里气氛喜悦的样子。到家时,让我一惊的是,父亲却躺在铺有床褥的堂屋里,气氛没有一点生气,很沉闷。一般来说,只要躺在堂屋里的病人,都算是大病,难以治愈。父亲已经治不好了?我们难以接受,真心会有奇迹发生。父亲在家养病的日子很长,大概有五六个月。父亲治病用了大笔钱,也不能治好父亲的病。有一次,寨子里杀猪,本来商量好只买一两斤鲜肉,母亲却买了五六斤,我还责怪她,怎么买了这么多?母亲一边切着肉,一边怄气又痛哭地说:“你爸爸快要死了,再不多买吃好些,以后就吃不到了。”好几次哽咽,掩面痛哭。父亲生病,向学校请了好几次假,在家里照顾父亲,但又不能耽误学业,只能是病危时又回家照顾。母亲告诉我,我去读书的日子,父亲说我要把书好好读下去,弟弟能读到哪里就算哪里。面对这样的无可奈何的情况,我也无数次湿润了眼眶。面对父亲一天不如一日身体,母亲一把年纪憔悴的脸庞,弟弟情况特殊,我感到的是恐惧,我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升入初三,那时我17岁,终究是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厄运降临。记得那天是星期五,班主任找到我说:“你父亲情况不太好,家里打电话叫我赶快回去,开摩托慢些。”班主任没有直接告诉我,预料到父亲已经去世了,但内心只是希望还能见到他一眼。开着摩托回家,一路忐忑而又茫然的朝着家的方向驶去。我也不着急,车正常的速度。回到家,很沉闷,从大门口就闻到办丧事的气息。走进家门,父亲已被白布盖上,安静的躺在堂屋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有句老话,说人间最痛苦,最无助的分离,就是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幼年丧父,给家庭并不富裕的我们是多么沉痛的打击。多少伤心难过,多少揪心悲痛,多少艰难岁月,多少孤独行走的钟里,我们默默忍受着父亲去世带来家人的一切痛楚。最难过的时候,不是失去的瞬间,而是在日后的生活中,想起关于他的一切不复存在的时候,而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无助无法向他人诉说的时候,而是当回到家恍然间发现少了一人的空荡荡的家的时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生活。父亲去世后,生活的重担压在了母亲身上,家里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也就成了母亲的精神支柱,家人和亲戚们给我很多的关心鼓励,让我坚持的面对生活。多少无人问候的深夜里,一想起那父亲,内心依旧隐隐作痛,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往,那些难以忘怀的经历,如今一直勉励着我努力向前,感恩思进,化悲痛为力量,不辜负逝去的父亲和给我关心成长的亲人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啊!我长大了,您却走了,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给我们建设了舒适的家园,却没能和我们一起走向新的生活。您短暂的一生,创造了无尽的生命价值,您的精神品格将永远被世人传颂铭记,我也始终以您为榜样,踏实做事,传承精神,铭记您无言的教诲,铭记您的恩情,去开拓人生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4月4日清明 昆明</p> <p class="ql-block">父亲2006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评为云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span></p> <p>这是父亲参加表彰大会回来在龙陵县政府门口与一同去的表彰人员合影。右一是父亲,左一是龙陵县龙山派出所民警杨德忠。</p> <p>父亲、我、弟弟,父子三人在家门前合影</p> <p>父亲与搭建竹桥的寨子人合影。</p> <p>父亲在桥墩上</p> <p>父亲搭建的竹桥,截图于云南卫视《欢乐民族 阿昌族婚俗》</p> <p>县里领导在父亲龙川江施救后到家里走访,吃饭时他们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是我们一家四口唯一的一张合影。</p> <p>父亲在江上游泳。这是媒体再次还原父亲当时救人的情景。</p> <p>父亲站在竹筏头摆渡。</p> <p>父亲搭建的竹桥,方便百姓往来。</p> <p>父亲搭建的竹桥。这张照片很全面的记录了当时龙川江的旧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