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漫步穿过那个镌刻着“海上旧里”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门楼,便踏上了上海的多伦路文化艺术街。</p> <p class="ql-block">翘首仰望那座厚重、古朴、瓷实、大气门楼,它犹如一尊凛然的天神,把四川路哗然的嘈杂和浓重的商业味拦阻在门外,让多伦路归于安静和氤氲出袅袅的文化味,给所有进入的漫步者萌发思古和怀旧的幽幽氛围。</p> <p class="ql-block">上海"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的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命名。卖报童正在对着来访的游人讲述着这条路名的来历。</p> <p>走进窄窄的多伦路,在春夏之交暖阳的柔柔的怀抱中显得格外地安祥、宁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两排小洋楼窗外,飘着“万国旗”,好像在欢迎游客的到来。</p> <p>疫情时期,行人不多。与繁华的四川路相比,多伦路冷清但不寂寞,幽静但不乏张扬。</p> <p>鳞次栉比的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街头的商铺以古旧书店、古玩收藏居多,走在宁静的街头,有一股浓浓的文化味扑鼻而来。</p> <p>“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曾经有这样一说概括多伦路的内涵。多伦路全长不到600米,呈L型,南傍四川北路繁华商业区,北对鲁迅公园和虹口足球场。</p> <p>就在这条短且窄,弯又曲的小街里,其间曾聚集过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沈尹默、周作人等几十位中国现代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p><p><br></p> <p>如今,这条街已经成为婚纱摄影时尚街。</p> <p>茅盾的第一篇小说《幻灭》;丁玲的《梦珂》;巴金的《灭亡》都是他们在多伦路时创作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上海艺术剧社也是在此创建。</p> <p>丁玲雕塑。</p> <p>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条路上可谓是文人荟萃,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据点。同时,这里也聚居过孔祥熙、白崇禧、汤恩伯如此的国民党军政要人。“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难怪有人会发出如此的感慨。</p> <p>孔祥熙公馆…多伦路250号,是祥熙在上海的四处旧居之一 ,另三处在东平路、虹桥路、永嘉路。该公馆建于1924年。浓厚伊斯兰情调西班牙风格的砖木结构2层楼住宅,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p> <p>白崇禧官邸…多伦路210号 ,白崇禧官邸,又称白公馆。该建筑坐北朝南,立面为明显的横三段纵三段构图,为典型的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典雅、气势恢宏。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南向正中突出部分,为四根二层楼高的巨型白色巨柱,为变形的科林斯式,巨柱雕刻精致。</p> <p>沿着多伦路漫步,不时可以见到路边的花丛中一个个名人的雕像…</p> <p>有鲁迅、茅盾、瞿秋白、冯雪峰、左联五烈士……他们身穿长袍或中山装,有的屏神凝思,有的倾足交谈。这些雕像把历史定格在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多伦路。</p> <p>在这些文人中,我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看到这尊雕像,鲁迅先生正在向年轻作家讲述他创作的杂文,还留着一把座椅,好像特别为我安排的。</p> <p>今天,当海鸥坐在这些雕像前的时候,我能追思到他们当年在这条路上为唤醒民众匆匆或是儒雅的身影,能体会到他们身处风雨如磐的白色恐怖中,但心头却坚定着“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的那种坚毅的信念。</p> <p>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就是在今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了成立大会,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就在一年后,1931年2月7日,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这就是史称的“左联五烈士”。现在多伦路201弄2号已经被改建成了“左联纪念馆”。</p> <p>景云里,一条与多伦路相通的不起眼的小弄堂,弄里有坐北朝南的三排三层的石库门小楼。但就是这条小弄,曾被誉为“上海第一里”。</p> <p>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柔石、周作人等一大批文化人就在这相邻而居,从事创作、编刊等文学活动。</p> <p>就在景云里这个方寸之地,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茅盾写出了一时令洛阳纸贵,满城争读的《蚀》三部曲;叶圣陶创作了他的扛鼎之作《倪焕之》;柔石写成了《二月》……一时间景云里成了进步文学的发祥地,万众瞩目精神家园。</p> <p>老电影咖啡馆…位于多伦路123号, “老电影”咖啡吧,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一家以旧电影为特色的主题咖啡吧。老电影咖啡馆里那特有的西式小洋楼,在虹口并不多见。</p> <p>一路行去,在多伦路的中段有一座钟楼,我看到有人在拍艺术照,抓拍了一张。</p> <p>这座钟楼高18米多,顶端的大钟系青铜铸就,钟楼取名“夕拾钟楼”,显然是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p> <p>离钟楼不远是一个基督教堂,名为“鸿德堂筑”。它的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的哥特式和罗马式,它是典型的中国庙宇式的建筑风格。主楼呈塔形,细部雕梁画栋。如此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教堂的建筑上也是很少见的。</p> <p>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从开埠时的小鱼村到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场,直至形成东方都市的沧桑历程。多伦路及周边地区从一个侧面显现了这个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浓墨重彩的一笔。</p><p><br></p><p><br></p> <p>漫步在多伦路上,得细细地品,悠悠地赏。这样才能感受到“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这句话的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