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的美篇

林国立

<p> 当年的足球小伙伴今安在?</p><p> 热爱长拖、怀念长拖的“老人儿”,特别是老少爷们聚在一起唠嗑,拉不下的话题就是“咱们厂的足球”。是啊,当年的长拖足球,不仅是长拖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全厂职工乃至家属子弟们的一片精神家园。由青年工人组成的“厂队”,威震春城足坛,曾一路过关斩将,晋级全国足球乙级联赛。那个年代,国内足球还没有“职业化”,乙级联赛,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中甲吧。后来长拖出了一个中国足球界的大名人李玮峰,成为长拖足球人的骄傲。 </p><p> 足球队中的“名将”,是长拖职工和子弟特别是男孩子们的“偶像”。足球,也是他们最喜欢的“课外活动”。</p><p> 当年,我就是这些男孩中的一个。放学之后,做完作业,拿起球就上球场。那时候,我住东盛路(现东盛大街)长拖宿舍六栋。我们的“球场”,就是“房后”那片空地。空地南北长50米左右,东西不到30米。南北两边,各摆几块砖头(有时候是书包),分开约 2米,是为球门。每天“参赛”的队员有十几个人,年龄从七、八岁到十三、四岁,大都是长拖子弟学校的学生。比赛开始前,十几个小男孩先“分伙儿”,就是分成两队。“分伙”的办法是“叫头”:两个年龄最大也是踢得好的两个人“石头剪子布”,谁赢谁先挑一个“队员”,然后输者挑一个,依次下来把十几个人分成两个队。有时候由年龄最小的“石头剪子布”,同样是输赢依次各挑一个人,以保证两队“实力”相当。每次比赛还要交换场地(因为地势不平,两边好坏不一样),但不限时间,踢到天黑算完,有时候,不到天黑,家长喊“回家吃饭”,就是“终场哨音”,一个个兴犹未尽,也不得不溜溜回家。我们中踢的最好的是“小元儿”,大名杨俊英。我也算踢得好的,经常是我和小元儿“叫头”。小元儿后来被“省青年二队”选中,是我们这些孩子中踢到专业队唯一的一个。我能记住名字的小伙伴有迟秉武、韩晓明,他们两人中学毕业前后被省军区排球队选中,穿上军装,令人羡慕不已。王春石和他的两个弟弟王三王四(恕我记不住他们的大名了)、王振民王振国王振生三兄弟、于伟光于洋兄弟俩、栗华、张万静、阚大黑(恕我记不得他的大名)、小元儿的弟弟杨俊刚,还有我弟弟林国建,都是两个队的“首发”。</p><p> 除了六栋的孩子,四栋、五栋的孩子也常常“加盟”或“外援”。记得有邵平邵影邵阳三兄弟、宋建冬宋建生兄弟俩、陈明等。当了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的马凌,也是当年六栋房后球场上的常客。还有一位青年工人,大我们几岁,下班早的话,也会加入我们的比赛,后来成为“厂队”主力,成为我们这些孩子的偶像之一,他的名字叫魏锡均,长拖“老人儿”,很多人都认识他。</p><p> 除了每天的比赛,还有一个值得回忆的就是“看球”。那时侯没电视,看不到省市一级的比赛,全国比赛国际比赛就更别提了。因此,拖拉机厂和柴油机厂“厂队”的比赛就是我们能看到的最精彩的比赛了。每逢有比赛,我们早早就到“大操场”去占个好“窝儿”。“大操场”在东盛路长拖宿舍一栋北边,土地,很硬,上边还有薄薄一层细沙,队员摔一下就擦破一层皮,很疼。每次比赛,观众都是里三层外三层。还有一次,为了避免长拖和吉柴双方球迷“起哄”,比赛场地安排在“南岭体育场”,好远啊!当时,我们这些小伙伴,冒着挨爹妈“揍一顿”的风险,踢了秃噜,徒步一个多小时,“远征”南岭,只为看那场“龙虎大战”。现在用百度地图测距,5公里而已。</p><p> 1970年我离开长拖,就没再听到这些小伙伴的消息。五十多年了,我的足球小伙伴,你们还好吗?好想念你们! 附言:很想列出一个长拖足球队“名将”名单,可我知道知道的名字太少了:吕永刚、张义青、刘纪文、宋德福、魏锡均,要是看到此文的朋友们能“接龙”就好了。</p><p> </p><p> (文 林国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