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接到卢校长让我上一节研讨课的任务,说实话,心里满是忐忑。学校语文课堂教学高手众多,压力山大啊!但总归不能退却,只能全力以赴。</p><p> 在选择课例上,还是颇费了一些心思的。记起之前看过王崧舟老师在“百家讲坛”里的“爱上语文”节目,第十集是“文字背后见人心”。王老师就曾以王冕的《墨梅》为例,从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角度切入,是对这首诗最好的解读。于是找到这期节目反复细细地看了几遍,深有体会。</p><p> 《墨梅》这首诗大意是说:生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朵朵花儿仿佛浸染了清洗画笔时留下的淡淡墨痕。它不需要别人夸赞色彩的艳丽, 只祈求自己的清气流布在天地之间。</p><p> 诗中写了三种梅花:家中的梅花、画中的梅花、心中的梅花。“家中的梅花”。“我家洗砚池头树”,我家的梅花种在洗砚池头。洗砚池是个典故,出自王羲之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相传,书圣王羲之苦练书法,经常到自家旁边的一口池塘里涮笔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黑。现在的山东临沂、浙江绍兴等地,都留有王羲之洗砚池的遗迹。王冕为何将梅花种在洗砚池头?知人论世,这要从他的经历说起。王冕是浙江诸暨人。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叫他给地主家放牛。但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一边画画,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勤奋不辍,最终成为一名“画梅圣手”。</p><p> 王冕的家里也有一口洗砚池,王羲之是“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冕则是“临池学画,池水尽黑”。这口洗砚池,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水池,更是王冕勤奋刻苦的象征。</p><p> 第二种,“画中的梅花”。“个个花开淡墨痕”,梅花有白色、有红色、有淡紫色,却独独没有淡墨色。其实,这里的花开淡墨痕,绝非实指,而是王冕的画中之梅,他画的梅花,既非白色,也非红色,而是淡墨色。“淡墨痕”不只是一种画梅的技法,技法的背后是一种品格的彰显。</p><p>第三种,“心中的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不要……只要……”的关联句式,“不要”斩钉截铁,“只要”义无反顾,这其实是一种有清洁精神的人生选择。王冕的梅花,不只是用口说出来、用手写出来,更是用心灵品出来的;王冕对“清气”的追求,不是人人得而有之,而是以天下为己任者方能有之。学语文,通过语文学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p><p> 有了这些对王冕的认识和《墨梅》的理解,再加上王老师的理念正好契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的品质”所以我决定学习王崧舟老师的理念,就采用王老师的这个思路,根据“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这个框架来安排教学。接下来的工作是在网上搜索大量的关于王冕的资料、关于梅花的古诗词、以及王冕写梅花的诗句,准备根据课堂需求把它们分布在各个环节。</p> <p>根据我校“两段三环六步”教学法的要求设计两单进行课堂教学。我设计了自学质疑任务单:</p> <p>然后根据课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需求,设计了“课堂互共学提升活动单”:</p> <p> 做了这些准备后,我把教学设计和两单都发送给了卢校长,在她的建议下又做了些许修改。分外感谢勤学、敬业的卢校长!</p><p> 王崧舟老师说:“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与其逐字逐句解释字词,不如唤醒这些字词;与其唤醒这些字词,不如唤醒这些字词背后的人格和心灵。”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解诗意环节。我选择做了一个提问者,一个提供资料者,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理解。通过许多份知识链接,让学生开始慢慢通过王冕了解王冕笔下的梅,开始了解王冕这个人。</p><p> 学习古诗词应该以意思为重还是以意象为重?这是王崧舟老师曾经提过的一个问题。并且他明确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意象为重!因为诗歌使用的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还原。去还原古诗文本身的画面、情节与事件,而不是重新换一种语言符号去费功夫解释它。那结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使得诗意全无。我坚定不移得秉承了王老师的理念,在《墨梅》课堂教学中,为了去构造、还原“清气”,采用与“香气”对比、讲述王冕的生平事例、出示其他王冕写梅的诗句等方法,力求将“清气”这个词的感觉与意思植入进同学们的心中。</p><p> 虽然精心做了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些顾此失彼。比如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课堂语言不够丰富等,这与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关。所以还得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力求让我的语文课堂更加诗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