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p class="ql-block">《红色血脉》党史军史上的今天(1965年2月26日)“加快三线建设”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在美篇、QQ空间的“说说”和“日志”里先后分篇回忆了逝去的军工企业——国营第918厂在峥嵘岁月里走过的路和发生的一些大事件,现整理汇编成《三线厂——原九一八往事随笔》,让读者能从九一八厂浮沉的缩影里,了解远去的三线厂在那个年代的辉煌与败落,记住三线人在那段正是青春璀璨时的岁月里所付出的忠诚与牺牲。由于各篇写作的时间不同,编入事件会出现重复记叙的情况,特此说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 (一)、苍凉的军工记忆——读静《满江红(难忘918)》有感。</p><p class="ql-block"> (二)、洪江行</p><p class="ql-block"> (三)、洪江行——铁溪感怀</p><p class="ql-block"> (四)、难忘918——年轮.轨迹</p><p class="ql-block"> (五)、难忘918——追忆“5.29”大滑坡</p><p class="ql-block"> (六)、难忘918——天兴人的趣与乐</p><p class="ql-block"> (七)、往事钩沉——写在原天兴(918)厂搬离洪江30周年之际</p><p class="ql-block"> (八)、无悔的青春选择</p> <p> (一)、</p> 苍凉的军工记忆 <p> (写于2020年4月10日)</p> <p class="ql-block"> 苍凉的军工记忆——读静《满江红(难忘918)》有感 </p> <p class="ql-block"> 读静的《满江红(难忘918)》,又勾起了我对渐行渐远的三线军工的无尽思绪。</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面对新的战争威胁,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令下,从1964年到1980年,中国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400多万工人、干部、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人次的民工,他们来到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中专院校,称“三线厂”,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全民下海,许多三线军工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以生存,纷纷关停并转迁移,很多职工陷入窘迫。</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三线军工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工业遗存,更宝贵的是精神财富和文化历史遗产,遗留的厂房向世人展示了那段如歌岁月,诉说着一代代建设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能更多了解三线军工的历史,你就会知道,历史没有假如;你就会感知,三线人为了共和国的安宁默默地付出了很多很多,三线军工为和平而辉煌,又因和平而落寞。</p> <p class="ql-block"> 918厂就是那个年代的三线厂,它座落在湘西铁溪沟近20年,后搬迁至株洲,2003年3月宣布破产。当年,年轻的军工战士告别家乡和亲人,投入到火热的军工建设,他们是为了和平,而今又因和平,918厂和很多军工厂一样衰落破产,老军工们及其子女不得不自谋生路,在商海中浮沉。历史和命运又和他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老军工和家人们犹如这栋栋破败的厂房,在落魄中渐渐消亡。昔日的荣耀已不再,残破的厂房便是军工今日的容颜,他们载着往日历史的记忆,在苍凉中继续迎着风雨。</p><p class="ql-block"> 如今铁溪沟里的原918厂的厂房,已经荒芜败落,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连记忆都已变得支离破碎,但每年都会有老军工和他们的子女来这里寻梦,这幽静的山沟深处散落的破败厂房,仿佛就是他们的故乡,让他们魂牵梦萦,他们在异乡的生活时常会被回乡的渴望反复击打、纠结,而时光让故乡面目全非,让人不禁迷失和感伤。</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三线军工的命运是历史的选择,一代军工更是别无选择。而我想说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记住这段红色岁月,共和国那一代建设者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历史,纵然是凄风苦雨,但他们的选择,仍然是义无反顾勇敢前行。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当今的抗疫一线的英雄事迹一样,是祖国的需要,是时代召唤的最美,应该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 对三线厂苍凉的记忆是美丽永远的,我会与它长相厮守在生命的梦里,在千万次的回眸中记住它,怀念它……</p> <p class="ql-block"> 飞逝的流光</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频频回眸</p><p class="ql-block"> 挥别的手帕飘成一朵云</p><p class="ql-block"> 多少相思多少离愁</p><p class="ql-block"> 终成一道水痕送我们远走</p><p class="ql-block"> 今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寻觅多年失落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跋山涉水走进你的眼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岁月的五百次回眸</p><p class="ql-block"> 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 我们用一千次回眸</p><p class="ql-block"> 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p><p class="ql-block"> 问大山:</p><p class="ql-block"> 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大山无语</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有频频回眸</p> <p> 像飞蛾扑向火</p><p> 可以不计后果可以不计理由</p><p> 回眸,再回眸</p><p> 千次万次你在我们眼中也在我们心中</p><p> 我们频频回顾着期待你的温柔</p><p> 我们频频回顾着渴望长相厮守</p> <p> 飘零中我们在舟中回眸</p><p> 莲叶一片一片连成我们眼中的哀愁</p><p> 今生大山成全了我们的思念</p><p> 让我们走进你的眼中</p><p> 我们寻觅了很久很累了</p><p> 只想在你怀中停息</p><p> 只想让你的手揩去我们脸上的泪痕</p><p> 只是让你的体温温暖我们冰凉的双手</p> <p> 不要问我们</p><p> 为何今生千里迢迢将你寻觅 </p><p> 我们没有喝孟婆汤</p><p> 心中总是牵挂着你</p><p> 不要问 我们为何日夜思念</p><p> 我们没有喝孟婆汤</p><p> 仍记得离别时心底的苦痛</p> <p> 说我们喜极而泣吧!</p><p> 泪落在你的襟上</p><p> 那种种的思念</p><p> 开成一树的牵牛花</p><p> 我们只想与你携手在山坡上</p><p> 看那一片朵朵红花</p><p> 向我们预言幸福安康</p> <p> 今生</p><p> 我们仍旧频频回望</p><p> 今生</p><p> 我们仍旧不喝孟婆汤</p><p> 来世我们还会</p><p> 千里迢迢将你寻觅</p><p> 来世我们还会和你</p><p> 手牵手寻找故园风雨后的牵牛花</p> <p> 1970年,这批年轻人,被招进918厂。这张照片是他们当年的合影留念。</p> <p> 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这些政治合格、学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经国家分配先后来到918厂参加三线建设,如今厂子破败了,但乡愁仍缠绵心间,他们相约相聚株洲,回忆过往共勉明天。</p> <p> </p> <p> 原918厂军工二代们,他(她)们英姿勃发,相约相聚株洲。</p> <p> (二)、</p> 洪江行 <p> </p><p> (出行日子:2013/9/21/)</p><p> (脱稿时间:2013/10/5/) </p> <p class="ql-block"> 一直想回趟湖南的洪江。说不上很具体的理由。不过,有两条理由已足够促成此行了。一是那里深深地留着我年轻时代最魂牵梦绕的岁月;二是对于这座城市,我有着丝丝浪漫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从部队复员分配到建在洪江铁溪沟的九一八厂,从那时起我就和洪江结下了情缘。那个年代,外地要到达洪江交通极其不便。怀化铁路未通,要到洪江必须在早上从邵阳乘长途客车翻越雪峰山走上一天的逶迤山道,在黄昏时分才能抵达洪江。洪江到铁溪沟还有六公里路程,搭不上厂的便車,就只能徒步,沿着巫水河东岸河边走向铁溪沟。我对洪江的浪漫情怀,正是缘于巫水河。在我二十年的印象里,每当我黄昏赶路到达巫水河旁时,总能欣赏巫水河两岸的漂亮景色。那黄昏中望着夜色的慢慢降临,两岸秀丽的景色在夜幕下慢慢隐退,那河边的竹林,半隐半露于林间的农舍,穿行于农舍和竹林间的黄狗、鸡、鹅、鸭,一切的一切,都如一幅幅画卷,来之人间的充满生气的画卷。夕阳在平静的河面照射出金黄色的涟漪。当夜幕完全降临,当听水流细细的语言或者歌声,很轻的歌声,然后,你就枕着这歌声入睡。于是,洪江、巫水河对于我,就是一只枕着歌声的船。一座城市,化作了一条浪漫的两岸风景不断的航道,慢慢地,洪江、巫水河也在我的印象中隐退,只剩下了风景迷人的航道。</p><p class="ql-block"> 而当我二十多年后再踏入洪江的旅途时,却是行走在高速公路上,从湘西通往大西南的重镇——怀化,去洪江,只一个半小时的车程。</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了高速公路,我们去洪江再也不浪漫,车子一下子驶过巫水大桥,要进铁溪沟,却找不到路的进口,这里全变了样。后来,在老乡的指引下,才到达久别重逢的铁溪沟。</p><p class="ql-block"> 四面高山、树林环抱的铁溪沟,有一条常年不断的小溪流入巫水河。上世纪六十年代,四机部的九一八厂就选建在这里。经过二十年的奋斗,建设者们在这七沟八梁的大山坳里,建成栋栋厂房、办公楼、试验室、职工医院、宿舍、礼堂、食堂、百货店,还有子弟学校、幼儿园。参加三线厂的建设者和家属们为了国防建设曾在这里献出了青春,甚至生命。可是,后来他们选择了搬迁。如今的铁溪沟,成了怀化市洪江区铁溪工业园。虽说是没有了以前的热闹景象,却有着沉静安宁的气息。九一八厂的绝大多数人走向了外界,也有少数人留了下来,守着这熟悉的铁溪和群山,守着岁月的缓缓销蚀。我也远行了。但这里曾是我人生的一次又一次努力、掙扎和奋斗,人生的幢幜和梦想的地方,更是我终生难忘的故乡,但这里毕竟不是我的故里,最终,我也选择了回归。</p><p class="ql-block"> 那天,当我离别铁溪沟,坐在洪江艺香园乡菜馆大口吃着“血巴鸭”时,我深深感受到,眼前这巫水大桥、萝卜湾大桥、古商城大桥这三座立体交叉横跨都市江面的大桥,给现代洪江所增添的美丽风景,将永远成为我对洪江浪漫情怀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读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感慨的是生命往返的孤清凄迷。年近七旬返故乡才惊觉,作为物候的“雪”,不过寒凉罢了,暗喻鬓角已成霜雪,物是景非,故人飘零,那份岁月无情的感受,那种帐惘兼怆然的心境,堪比冰刃锥心。人的一生,恰如齿轮转动,总是要在磨损后才能放慢速度。青葱岁月,不肯吟咏《丑奴儿》,真的不识愁滋味,一味意气风发,行色匆匆,却不知落脚在何处;衰微时令,才酷爱沉吟《虞美人》,不知不觉柱杖盘桓,回首风凉。高山上,鸟栖南枝,江河畔,大雁在秋风里缓缓南飞。多少世纪,多少代人,这样的图景,重复出现,这样的感慨灭了再生。“人归在雁后,思发在花前”,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慨叹,风景才附丽了人情,人生才成为美学。</p><p class="ql-block"> 生活如同流水不回头。人生就是不断趟过河流,趟过一条,再趟一条。最终都将赤脚上岸。发初愿时,想的是远离故里,到灯火最璀璨处;后来反省,却总想回到出发地,想见到你熟悉的乡村的夜,熟悉的友朋和岁月。在一声声的呼唤里,我疲惫苍凉的身影,已回归故里。今天,无论是喜还是悲,是失还是得,明天必将来临。春风也好,秋月也罢,都会从我们的生命中走过,一直都在,无论我们在不在乎。人生虽然苦短,但有颗豁达的心,就会更加从容地去穿越春秋。</p><p class="ql-block">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漫漫人生,如果含情,如果有心,写在足下的功业,是一种记载,留在心中的,是一种永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三)、</p> 洪江行——铁溪感怀 <p> </p><p> </p><p> (写于2013年11月23日)</p><p><br></p><p> 午后的我</p><p> 向铁溪沟走去</p><p> 看见的是</p><p> 九一八在黄昏的雾色中沉没</p><p> 铁溪沟四周的树木依然葱茏</p><p> 溪流</p><p> 却哀叹着九一八的苍凉</p><p> 回眸鲜衣怒马的青年</p><p> 那是自己的初始人生</p><p> 却在异乡黎明的晨光中通透</p><p> 九一八</p><p> 旧时光总有走远的时刻</p><p> 留下的是什么?</p><p> 再回眸</p><p> 辉煌过后痛楚在睡梦中醒去</p><p> 让一切都在沉浮的岁月中沉静</p><p> 让后人去领略九一八</p><p> 其间痛楚沉静下来的丰富妙韵</p> <p> (四)、</p> 难忘九一八——年轮-轨迹 <p> (写于2013年11月28日)</p> <p> </p> <p class="ql-block"> 国营第九一八厂,在洪江又名国营天兴机械厂,搬迁株洲市后又改名叫国营中南无线电厂。</p><p class="ql-block"> 该厂从1966年兴建成立,到2003年破产消亡,走过了38年的里程。在这38年里,尤其是在洪江铁溪沟的20年里,九一八厂所经历的辉煌和苦难有太多的故事值得九一八厂的后人去怀念。</p><p class="ql-block"> 让我以记事的形式,回忆九一八厂所走过的大概路迹吧。</p><p class="ql-block"> 1966年7月,四机部下达筹建九一八厂任务书,决定选址在湖南省黔阳地区的洪江镇铁溪沟兴建九一八厂。</p><p class="ql-block"> 1966年8月,包建厂天津七一二厂派出第一批15人抵达铁溪沟,随后,赵玉清、耿兴元、张孟其、张质洞等领导到达建厂现场,组织、领导工厂的筹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1966年11月7日,九一八厂破土动工。在文化大革命的战鼓声中,建设者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团结一致,仅用三年的时间,在铁溪沟19万平方米的七沟八梁里,建起了5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宿舍和各项配套设施。</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七一二厂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给九一八厂,他们背井离乡,拖儿带女,告别大城市,来到大三线,他们所承受的艰难困苦不会比知青下放北大荒所承受的艰难困苦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把自己一生的美丽年华都献给了三线厂。</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根据工厂的需求,有关的大专院校,为工厂输送了政审合格、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这些大中专毕业生满怀豪情壮志加入三线建设的队伍中。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融入工人队伍中,虚心好学,勤勉工作,成了工厂工作生产活动中的骨干,有的还担任了车间、厂里的领导。</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工厂逐批在本地招收生产工人,并分批送天津七一二厂进行工种的技术培训,为工厂开工生产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三支两军”的军宣队分批进驻九一八厂。厂里的党政一把手都由军人担任,叫政委、队长,地方干部任副职,连队(车间)的一把手(党支部书记)也是军人,叫指导员,包括厂部的各个职能科室,都是军人管理。军宣队的褚政委、曹队长、耿副政委、宋海忠军代表等军队领导,在他们的任上,都为工厂的安定团结和工作、生产作出了贡献,三线厂的如歌岁月也有他们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1日,九一八厂正式开工生产。“百日大会战”生产出本厂的第一代产品。</p><p class="ql-block"> 1973年7月,军宣队撤出九一八厂。地方干部全面接管工厂。</p><p class="ql-block"> 1973年9月,赵玉清、耿兴元分别被湖南省委任命为九一八厂党委书记、厂长。</p><p class="ql-block"> 随着工厂的发展,放射性会影响部分职工白血球增高和变异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这个问题成了工厂人心不稳思走思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引发事件。1974年6月2日,厂里有88名职工擅自强行乘2部汽车,去怀化八五五厂纠缠来该厂检查工作的部基建局的邓智同志,这就是九一八“6.2”揪邓智事件。之后,工厂就处于停工停产的状态,为此,部、省、地派出联合调查组进厂,经开展工作,至次年才开工生产。1975年2月,赵玉清书记传达了部对九一八放射性问题的评价精神,张质洞总工程师起草了工厂的调整方案及报告,当时的意见,是想搬迁到怀化的四四零五厂,但这个意见最后被否定了。</p><p class="ql-block"> 工厂的调整问题,厂领导一直在思考 、讨论、研究,从没有停止过,职工们也很理解厂领导。在厂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厂干部职工面对铁溪沟艰苦的生活环境,克服困难,克己奉公,努力工作,工厂各方面都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工厂生产实现了扭亏增盈,为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天兴厂在洪江,甚至在湖南怀化地区都已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1981年6月,赵玉清书记因病调回七一二厂。1981年11月,工厂派员向四机部汇报,设想选扯株洲市玛钢厂为九一八厂新厂址。</p><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四机部任命张孟其为九一八厂厂长,刘永为厂党委书记。耿兴元退了下来。总工程师张质洞因工作需要调四机部,林自雄任厂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1982年5月,张孟其先后到株洲、长沙、北京,找有关部门和领导,汇报工厂的调整搬迁问题。部派调查组到株洲,经实地考察后,1982年12月,电子工业部以1921号文件,同意九一八厂调整搬迁入株洲市。</p><p class="ql-block"> 1983年1月,厂成立株洲新厂址筹建处,副厂长黄志云主管筹建处的工作。对外的厂名也更改为“中南无线电厂”。九一八厂开启了新的纪元。经过3年多的努力,工厂实现了边生产、边基建、盈利、搬迁两不误的目标,迁建工程于1986年11月竣工。</p><p class="ql-block"> 少数职工选择留在了铁溪沟。九一八厂留下750多万元固定资产给洪江,成了如今的怀化市洪江区铁溪工业园。</p><p class="ql-block"> 在株洲的九一八厂,张孟其团队曾创造了辉煌,但往后的几任班子,却抵不住改革潮流的冲击,让刚刚复苏的初见成效的九一八在阳光下来不及喊一声“我要强大了”,一下子就滑入黑暗的深渊,最终被黑浪所呑没。2003年11月,九一八厂被宣布破产。政府妥善安置了全厂干部职工。如今,九一八的多数老人都生活在已叫社区的厂生活区里,原来的厂区现叫中南工业园,设有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厂房有的出租,有的闲置。我曾几次回株洲九一八探访,感受的是叹惜!</p> <p class="ql-block">筹建厂主要领导,第一任厂党委书记赵玉清</p> <p class="ql-block">筹建厂领导人之一、第一任厂长耿兴元</p> <p> (五)、</p> 难忘九一八——追忆5.29大滑坡 <p> (写于2013年12月17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1年5月29日上午10时许,九一八厂位于铁溪沟一冲口山坡上的56号厂房,在连日不断的寒雨中突然滑坡塌方,塌方量约22750立方米,塌滑掌子面积4400多平方米,被塌方的复盖面积为11000平方米,塌方土方冲出最远达100多米,56厂房等五项建筑物连同正在上班的彭补喜、罗辉金、许宗娴、覃香莲、屈国斌五位同志被埋入土石中,厂区交通、电源被切断,全厂生产陷入瘫痪。此次事故,为湖南省史记上的第二大事故。</p><p class="ql-block"> 事故发生后,洪江、黔阳、会同一镇两县的领导十分重视,马上调集1000多民兵支援天兴的抢险救灾,全厂干部职工更是忘我投入抢险救灾中。经过12天的全力奋战,排除了塌滑的土石方,挖出了已遇难的五位同志,工厂才逐步恢复生产。</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的九一八厂,是军宣队管厂,搞部队建制,一个车间就是一个连队,管生产的叫主任,管党建工作的叫指导员。来自天津七一二厂的干部、技术骨干,来自校园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自部队的复退军人 ,和来自地方的青工,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兴,一顆红心向着红太阳,一心一意听党的话,每天,他们如战士,唱着东方红,迎着朝阳去上岗,映着晚霞,“打靶归来”回营地。在那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二话不说,全身心贡献着自己的一切,尤其是七一二厂调派支援三线建设的同志,他们当中多有拖儿带女举家来铁溪的,他们所承受的各方面的困难更大更多,但他们无怨无悔,为天兴的美好未来而艰辛、快乐地工作着。</p><p class="ql-block"> 然而,“5.29”大滑坡的一声巨响,五位同胞的无辜葬身,建好的厂房、设施瞬间成为废墟,无疑给天兴人的心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尽管坚强的党的政治思想工作让职工们仍不懈的为天兴而努力,各项建设仍继续正常进行,但从此,铁溪沟能成为我们永居的美丽家园吗?问号已在天兴人的脑际中盘旋,加上随后而来的放射性物质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问题的提出,更成为困扰天兴人安心铁溪干革命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国人会永远记住唐山、汶川大地震,九一八天兴人也应该永远记住“5.29”大滑坡。因为,尽管大滑坡给当时的天兴带来的是一场灾难,但又给天兴搬出铁溪沟提出了课题。世间的事情总会是那样的巧合,好事与坏事,在瞬间总会相向而行。走出来了的天兴人和他们的后人,在享受今朝快乐与幸福时,千万不要忘记“5.29”那一天曾经的灾难和当年为战胜灾难而献出热血和青春的人们。</p> <p> (六)、</p> 难忘九一八——天兴人的趣与乐 <p class="ql-block"> (写于2013年12月27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1年的“5.29”大滑坡过后,天兴人尽管对眼前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了疑虑与不安,但他们还是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把劲使在生产和工作上,每天,《东方红》的乐曲召唤他们快步去上岗,《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又召告他们可以下班休闲。一复一日,他们面对铁溪沟群山,躁动的心慢慢静隐下来,他们更多的是想如何面对现实,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过得实在又浪漫些。热爱生活的天兴人,开始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追求自己的生活乐趣与快乐。</p><p class="ql-block"> 是谁开了天兴菜园第一锄,是谁搭盖起天兴第一个木棚屋,已无从考究,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天兴厂,几乎家家都在宿舍区自己的房前屋后,开荒围栏置菜园,起早贪黑的在自己的菜园里种植不同季节的瓜果蔬菜。同时,他们又就近用竹、木等简易材料,搭盖起木棚屋,木棚屋的搭盖,因各家能耐而异,有大有小,小的仅供自家放点蜂窝煤及杂物,大的牢固如住屋,可以在里面干木工活,品茶休闲。那时的天兴人,在工余时间就会到自己的菜园里辛勤劳作,,精心耕耘,或是到自家木棚屋整理柴物、喂养鸡、鸭。他们以此改善了自己的物质生活,收获了自己的快乐。在这个广大而古老的铁溪野地里,虽然荒凉、芜秽,但有了天兴菜园的生气和天兴棚屋的生辉,使得它在如画的野趣里,显出美妙的风姿。在我的熟悉里,技术科的王希亭师傅算得上是一个能干的“菜农”,在“锅底”宿舍区,我们家与他家是邻居,工闲时间,我常到他的木棚屋闲坐、请教,在他的那个小天地里,由于他精心努力,木棚屋整洁、敞亮,自家收获的果菜存放有序,他养了多只下蛋的鸡,其中那一只大芦花鸡,见到来客,便会“咯、咯”叫着抖着翘膀代表主人欢迎客人的到来。王希亭师傅祥和、勤劳的形象常常会随着我的回忆又呈现在我的眼前,他虽已作古,但作为那个年代身处三线的工程师,他是好样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天兴人,除了把趣和乐洒在菜园子里和喂鸡养鸭等副业上,许多人更是与山作伴,拉木为友。每逢节假日,只要天气好,不少男职工就会背起柴刀,上山砍柴火,甚至有能干的女职工,也会在郁悒、温柔的金秋时节,结伴上山捡柴火。能干的身强力壮的男职工,每次上山,多是大捆重担。上山的人们都会在下山以后,将湿柴砍挆成一段一段梱成一梱一梱,然后堆放在自家的木棚里或棚边,经过数月等其全干了即可烧用。在天兴的家属区,几乎家家都在走廊的自家门口靠旁置有两个炉灶,一个是蜂窝煤炉,一个是供烧柴的灶,甚至在单身宿舍的走廊通道旁也有简易炉灶。他们不管是对是错,已把自己生命里的趣与乐融入春夏秋冬的岁月里。</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天兴人,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为补贴生计而种菜、养家禽、砍柴火,后来,他们更把乐趣用在置办家俱上。</p><p class="ql-block"> 是上天赋于了天兴人这段十多年艰辛而又不平凡的时光,他们的趣与乐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为此,天兴人在节假日的阳天晴日,尤其是夏秋季节,都投入到买木材、砍树伐木、锯木开板、制作家俱的热潮中,用如火如荼来形容当时的热闹情景并不为过,厂级干部、岁数大的、身体弱的不便、不能亲为,便托人帮买、帮运,其他的,只要有一点体力,都会千方百计找门路。一时间,天兴人多成了山里人,纷纷进山通过老乡买木买树、砍树伐木。这样,一栋一栋的杉木,干的、湿的、开成方的、锯成板的木料就进了各家木棚屋,甚至单身宿舍里也能见到堆放的木料。我也曾几次随伴上山买树、杠木。那种忘我的趣与乐,似乎是天兴人那时热爱生活的象征,是他们生活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秋日进山,山林里很静,在大自然中,树木交错的树梢,繁盛地伸展开来的好象颤动的叶子组成的不整齐的穹门和碧绿的云,停在清朗的蔚蓝的天下。山林在大自然的这种美,让你忘记了恐惧,忘记了疲劳。</p><p class="ql-block"> 在这十几年里,天兴厂的各家各户,包括部分单身职工,都置办数量不等、或多或少的各类优质木制家俱,至1985年间开始搬迁株洲,那一家都得满满的一大卡车的家俬、物件。</p><p class="ql-block"> 岁月逝去,难忘的九一八(天兴)厂的那一段时光,使我满含着敬畏与热爱,总是时不时喜欢把心放在铁溪沟这块古老、芜秽,但却能给人有足够的包容、意志、果敢、甜美与欢乐的趣野地,它将永远蕰藏着我们美丽的乡愁记忆。</p> <p> 天兴厂的“锅底”宿舍区一角</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天兴厂“二沟”宿舍区的男女浴室,曾一度见证了天兴人当年为三线建设而努力付出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七)、</p> 往事钩沉 <p class="ql-block"> 往事钩沉——写在原九一八(天兴)厂搬离洪江30周年之际 </p><p class="ql-block"> (2016年7月28日脱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追忆天兴人,难忘九一八</p><p class="ql-block"> 经过四年的难苦奋斗,1970年7月以后,天兴(918)厂建成投产,成为当时电子工业部的专业航空通信设备生产厂。在洪江铁溪沟的20年里,天兴厂的干部职工,在党的领导下,为部队、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定批量的航空通信设备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品质量逐年提高,整机一次交验合格率从1970年的73%提高到1985年的97%;CT—1电台于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被电子工业部评为“部优”产品,122型文字传真机也于1978年获得湖南省科学大会奖,并于1982年被电子工业部升为一类产品。天兴厂在当时的社会大潮里,一时成为人人向往的“红色根据地”,政届、事业单位的不少人都想通过关系调进这个厂,此时的天兴厂,在洪江,在湘西的三线厂中,已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但在这些成功背后,天兴厂到底经历了哪些坎坷,战胜了多少难难险阻,听党的话,从四面八方会聚铁溪沟的天兴人,他们到底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只有经历过的天兴人自己才知道。他们默默地努力工作,从这条“沟”到那条“冲”,无怨无悔的顺应时代对自己的安排,即使有想法,也从不会有过激的行为。2013年9月,我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我的故乡洪江,回到了我曾经生活工作过的铁溪沟。大山深处的我的故乡,多处厂房和宿舍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我仍然清晰的看到了它当年的辉煌,看到了天兴人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留下的串串足迹。</p><p class="ql-block"> 那一趟回洪江回铁溪沟,我写了《洪江行》,留下了“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感慨。我写了《难忘九一八——记事.轨迹》,实录了九一八厂从建厂问世、兴旺发达、顺潮搬迁到破产衰亡的过程,让社会让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叹惜。我写了《难忘九一八……追记“5.29”大滑坡》,意在告诫天兴人和他们的后人,在国人追念唐山、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也要记住缅怀在“5.29”大滑坡中为九一八厂遇难献身的同胞。我还写了《难忘九一八——天兴人的趣与乐》,期盼每一个曾在那里生活工作过的天兴人,永远记住那一段艰辛而又美好的时光。在那一段岁月里,洪江铁溪沟,它给了天兴人足够的包容、意志、果敢、甜美与欢乐,它将永远蕰藏着天兴人美丽的乡愁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天兴人与“r”射线</p><p class="ql-block"> 天兴(918)厂,在自己的岁月里所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工厂投入产品生产以后,经过批量生产的考验,陸续暴露出生产上的许多问题。原工厂的工艺是按“306甲”生产设计的。1970年5月四机部将天兴厂移交给三机部管理,这样才转产为配套飞机制造所需要的CT—1电台。生产产品改型后,生产设备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生产环境由旱地带转到多雨潮湿地带,防霉防潮问题十分严重,原有的电镀工艺已不适应现厂的气候环境。另外,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原材料和电台的外购件的运输成本增高,使生产经常出现供应脱节、窝工闲工的现象。这时,工厂连续两年出现经济亏损。1973年1月,三机部又将天兴厂归还四机部。但这样的管理归属的改变,并未能改变当时企业的现状。可偏偏在这个时期,有一部分职工在体检中出现血小板降低和白血球增高的现象,“r”放射性元素问题开始引起厂干部职工的注意。</p><p class="ql-block"> 一时间,放射性元素能影响、破坏职工健康的话题传遍天兴园,部分职工开始不安心在三线工作,尤其是从712厂来的职工,担心更大,他们有的开始要求调走,甚至有个别人因此而请长病假。这一时期,厂的主要领导是广空军宣队。厂领导十分重视放射性问题,1972年5月26日广后字(7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查明九一八厂部分职工白血球增高和变异原因的请示报告》得以批准,由洪江镇卫生局组成了联合调查组,会同0一三系统的卫生人员,并邀请了曾在天兴厂区勘探过放射性矿物质的中南309地质队的有关同志参加,共同调查监测厂区的“r”射线的强度,并对部分职工的身体进行了普查。调查组调查监测的结果认为,部分厂区虽然处于铀矿断裂带,但其放射性物质“r”射线强度仍在天然本底以内,不至于影响人体健康。但职工心中的疑虑仍然存在。为了解除职工的疑虑,1973年6月,四机部派基建局邓智处长带领调查组来天兴厂,对“r” 放射性问题和职工健康状况再次开展了调查。对此,大部分干部职工对上级的重视与关怀,都表示了极大的感激,疑虑的心态逐渐平息。1973年7月,广空军宣队撤离九一八。厂的党委书记和厂长都由地方同志担任。工厂的各项工作尽管困难重重,但全厂干部职工在厂党委的领导下,同心协力建设三线,工厂在稳定平静中发展生产,“r”射线的话题也趋于绝耳。</p><p class="ql-block"> 然而,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厂里有少数同志违背中央指示,成立了“天兴机械厂大联合批判组”,在他们的鼓动下,“r”射线问题又成了运动的主题。一时风浪四起,“29.3万封不住t”的标语贴满厂区各处。他们鼓动职工,不同意拨款29.3万元用于复盖放射性较高地域的决定。同时,他们威逼厂领导,要求同意派人去怀化855厂请四机部在该厂搞验收的邓智处长来天兴厂解决放射性问题,在遭到厂领导的拒绝以后,于6月2日强行调了两辆厂卡车,组织了88人到怀化855厂揪邓智,最终遭拒才未得逞。“6.2”事件后,全厂动乱起来,一时处于停工停产状态。部分职工对于解决放射性问题的要求又重新强烈起来,有的写信到国务院。1974年8月,李先念、余秋里、谷牧副总理分别批转了职工的来信,余秋里指示:“请派人调查(九一八的问题),如属事实,应尽快处理。”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四机部和湖南省成立联合复查组,从23个单位中抽调36人,于1974年10月4日至12月5日,对天兴厂区“r”射线的天然辐射水平和职工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更全面的复查。这次复查结果表明,“r”射线仍属于天然本底范围,未发现有放射性物质污染问题,对人体健康也不会产生不利影响。1975年1月27日,在四机部刘寅副部长的主持下,在北京饭店召开了有天兴厂代表参加的“九一八厂放射性问题专家评价会”,评价会同意部省联合复查组的复查结论。1975年3月8日,四机部召开部长办公会,决定同意部省联合复查组的复查结论,于1975年4月7日以{75}四办字308号文件《同意联合复查组对九一八厂天然辐射水平和职工健康状况复查报告》通知天兴厂。厂党委及时向全体干部职工传达了四机部的文件,从而统一了认识,工厂的生产和各项工作才开始恢复正常。</p><p class="ql-block"> 此后,天兴人正确认识“r”射线与三线建设的关系,他们用自己勤劳朴实无华的行动,实践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他们把自己宽厚的情怀真正融入铁溪沟的怀抱,开创了一个属于三线建设者光荣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30年前,天兴厂伴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大潮,从洪江的铁溪沟搬迁出来,后来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破败没落了。如今的天兴人及他(她)们的后人已散居在祖国各地。说起洪江,说起铁溪沟,说起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的三线厂,我相信,每一个天兴人都会十分珍惜那一段流光溢彩的年华,因为,在那里,我们曾经一切都是那样的豪情,那样的虔诚,那样的革命。</p> <p> (八)、</p> 无悔的青春选择 <p> (写于2014年7月12日)</p> <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12日,我和石家庄的老戴、南京的张金山两位战友,来到位于湖南省株洲市东区的袁家湾社区,探望住在这里的老战友范增才。</p><p class="ql-block"> 这天,天正下着细雨。那种细雨,同时沾湿人的精神与衣服。它并不是倾盆的好雨,并不像瀑布似地倒下来教呼吸迫促的行人跑到大房子的门底下躲藏,而是一种使人无从辨别点滴的极细的雨,一种不断地把那种无从目睹的纤小点滴对人飘过来,不久就在衣服上盖着一层冰凉而有渗透力的苔藓样的水分的雨。凉意掠过,似初秋的雨。我们随着范增才来到他的家,老范一家的居室,是位于社区12栋四楼的一套建筑面积51.5平方米的小套房,主人一家已在这里住过了近30个秋冬。</p><p class="ql-block"> 范增才,上海人,1965年3月入伍,和我、老戴、金山都是原广州空军通信团导航二营导航四连的战友,1971年2月,广空通信团有22名复员军人被安排到原918厂,我和老范也在此列,只不过我于1988年10月调走了。老范见到了几十年未见面的老戴、金山,万分激动,他向老战友追述着他和厂的同事们是如何伴随着918的浮沉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918厂,是建在湘西洪江铁溪沟的群山中,上世纪60年代的中期,天津712厂包建了这个厂。厂级、中层及技术骨干大都来之712厂,生产工人大都在本地招工,还有各年度分配进厂的大中专毕业生,至上世纪70年代,这个厂已形成了生产军用航空电台的军工企业规模,为国家的国防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起进厂的战友,也很快融入了三线建设的热潮中,他们在各之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在这里先后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子女,担当起了做父亲的重责,战友们不忘军人本色,虽然没有大贡献,但个个都是厂里的生产、工作骨干。随着岁月的流逝,918厂选择了搬迁。经四机部批准,918厂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搬迁到湖南省株洲市,就是今天叫袁家湾社区这块地方。那时的袁家湾,是918厂的生活区,对面,就是厂的生产装配大楼、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厂房及办公大楼。三线军工企业能从山沟里搬迁到城市,918厂原本是幸运的。可是,918厂在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了的大好形势下,并没有掌握好自己的命运,由于管理不善,工厂在搬迁后的十几年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却是沿着衰落、破败、绵延的下坡路走问灭亡。2003年年底,918厂被宣告破产,原生活区改为社区,厂区里的一切统归株洲市国资委管理。像老范年纪上下的的厂的一代员工,或办理退休,或提前退休,二代的员工,便被分流下岗,买断工龄,四出自谋生路,员工们就这样随着工厂的败落、破产而落入风雨飘零的结局中。</p><p class="ql-block"> 近午,雨停了,我们离开老范家,随老范游览社区。雨后的社区,空际明朗,阳光熹和。微薄的烟般的浮云静静地掠过湛凈的天空,只是淋湿了的树木在无力地摇动它的叶子,似乎知道远方客人的到来。社区整洁宽敞的马路两边,一排排整齐的社区(职工)宿舍,被新流的雨水洗刷后,在阳光下显得更清新、更透亮。老范介绍说,社区这几年搞了建设,改善了职工的居住环境,原918厂的大多数一代、二代的员工和他们的家属将在这里度过他们的晚年。当年一起进厂的22名战友,几十年过去,有的调走了,有的回了天国,如今只剩下4位了,我们会好好的在这里守住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p><p class="ql-block"> 午饭的时候,老范又把话题拉回到建设三线厂那艰苦难忘的岁月。他说,对于那一段时光,许多经历过的职工,时不时会在交谈中回忆起918厂在铁溪沟20年里的崢嵘岁月里所发生的故事。近几年来,有老职工专程回铁溪沟怀旧的,更有二代职工,他(她)们结伴同行,回到旧日青春飘落的趣野地,想寻回丢失了的梦,然而,这里已是物是景非,故人飘零。但大家都明白,人们的故地重游,是怀旧,更是记得,他们不会忘记那即将消逝的三线厂。因为“你消失的一面,足以让我自豪一生。”</p><p class="ql-block"> 听着老战友深情的话语,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线建设”曾经是个神秘的字眼,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见报端,如今也鲜为人知,三线工厂的员工表面上或许与本地居民没有太大区别,可唯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内心深处藏着许许多多值得回味一生的珍贵记忆。</p><p class="ql-block"> 从1964年到1980年,三个五年计划的15年中,我国中西部三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军工企业建设,总投资几乎占了国家投资的三分之一。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千千万万民工,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它们共同构建了“三线厂”。但随着80年代改革的大潮,这些三线企业的产品销路陡降,在市场化的趋势下,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交通不便而纷纷面临破产改造。</p><p class="ql-block"> 惨遭不幸的是三线厂的员工,一代人就在企业的破败中被放弃。</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30多年,在这个变革的年代使工人阶级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却承担了完全不应该承担的改革代价。曾经的优越感早已荡然无存,带给他们的却是分流下岗。一个个国有企业从繁华到败落,似乎可以折射出一个快被遗忘的群体——工人阶级。这个群体是一个逐渐消失的群体,是正在被知识分子招安,被商业者勾引和被农民稀释的阶层。一直号称自己是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如今在这个社会里却没有人为他们代言,没有人为他们爭取权利。在这个特色的年代,工人阶级的个性被磨灭了。</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曾经的假想敌不再存在了,三线建设的使命看上去已经越发接近终点。和来时的姿态相比,几十年光阴过后,已经有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改变。关于三线建设的功与过,专家学者们一直有很大的爭议,是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错误估计酿下的错,还是调整我国工业布局的必经之路?不管怎么样,它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影响还远不到消退的时候,还远不到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忘记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贾樟柯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越老的工人越在维护这个体制,绝不是他对这个体制没有反省,没有批判,而是他很难背叛他过去青春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范增才和千千万万三线人一样,他们决不会背叛自己过去青春的选择,他们的心在岁月中蹉跎,在岁月中憧憬,在风寒雨重之后,他们对这个社会会有一份深深的感恩。</p> <p class="ql-block"> 结缘三线 情系故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工厂虽然搬出大山几十年,但三线人总忘不掉那里的山山水水,忘不了那里曾经工作、生活过的青春岁月,一代三线人生命的时光在那里逝去,唯生命美丽的余晖仍在那里闪烁,令三线人和他们的后人每年都有回去,或一家三代,或自行组团,那里留下来的工厂的遗址,总会喊起他(她)们对自己生命过往的回忆,他(她)们在回眸中,都能感受三线建设在那个时代的伟大贡献,渐行渐远的三线岁月不会无书,祖国记住他们,三线人的后人会永远记住他们,他们勇于献身不怕艰难的时代精神将会得到传承、发扬。</p> <p class="ql-block">原厂话务员王英回铁溪沟留影</p> <p class="ql-block">三线老人生活在株洲社区园区里,美满幸福镜头写照</p> <p class="ql-block">社区园区里的K拉房娱乐室歌声悠扬</p> <p class="ql-block">张跃侯,原918厂离休干部、老党员,1929年出生,住株洲,至今健在,这是他与女儿的近照。</p> <p class="ql-block"> 钱桂玉的孙女、刘志宇的女儿刘穗盈近日拍摄并制作的《当我们年轻时》的视频,以原918厂7车间职工钱桂玉女士到株洲访问老同事为红线,生动真实展现了三线人当年在洪江铁溪沟峥嵘岁月的往事,深深地勾起了他(她)对逝去青春的珍惜与向往,他(她)有太多的梦想遗留撒落在那再也回不去的山沟里。</p><p class="ql-block"> 感谢刘穗盈。</p><p class="ql-block"> 2024.7.8.</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暑假间,原九一八厂职工、年届八十的邱春生,在女儿及孙女的陪同下,回到湖南洪江铁溪沟,回到自己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镜头留下了她们难忘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邱春生一家回洪江经长沙的游览小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