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丹,四川文化名人、剧作家。2019年,他以耄耋之年,写作了《阆中往事杂记》,显示了超凡的文字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本篇主要文字来自黄丹的文章。 </p><p class="ql-block"> 乡音无改鬓毛衰。文中,作者饱蘸笔墨,满怀深情,对民国阆中的乡土人情、逸闻趣事娓娓道来,让人手不释卷,心向往之;令人肃然起敬,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阆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无数阆中籍的赤子心驰神往,魂牵梦绕……</p> <p class="ql-block">剧作家黄丹、导演吴琳华夫妇,分别出身于阆中显赫的爱国工商人士家庭,民国时期国立高中同学,1949年双双考入四川大学。作为从阆中走出来的青年才俊、文学艺术家,2018年6月,二老以九十高龄,接受儿女们的祝福。</p> <h3> 黄丹,原阆中缫丝厂创始人黄乔年的长子,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阆中古城居住,阆中国立高中读书,后以阆中县状元考入四川大学。 </h3><h3> 1951年参军,加入胡耀邦领导的18兵团文工团,转业后在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任职,主编《戏剧与电影》,创作了《阳汉笙文集》,《拉郎配》等,退休后连续两届在四川省政协教科文卫组任组长,发现和培育了一大批剧作家。退休时获得了中国戏剧家协会30年成就奖。 </h3><h3> 黄丹70岁后,离开工作岗位,仍然研习书画,笔耕不辍。</h3>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景区总面积达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区域2平方公里,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p> <h3>人文景观独步天下</h3> <p class="ql-block"> 《阆中往事杂记》(节选)</p><p class="ql-block"> 作者 黄丹</p><p class="ql-block"> 阆中的建筑多样,名称繁多,寺庙宫观,亭台楼阁,庵、堂、祠、院,有些是很独特的。</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说的嘉陵三百里,阆苑十二楼,今天已经记忆不全了。比较独特的是观音寺前的有个诸仙楼,民国时期坝里仿《红楼梦》大观园布置,修了一些仿古建筑,而把楼改名为大观楼。</p>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署、贡院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邵家湾墓群、文笔塔、石室观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华光楼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h3> 嘉陵江经阆中县城时,绕了一个大湾。从县城西北沙溪场西行,然后由西向南,经锦屏山至北塔山,向东,过东山。这样,县城就成了半岛地形。这个大湾,古人称为阆水,唐杜甫的诗里曾提到过阆水碧,一湾碧绿的江水。当然,江水并不一直是碧绿的,一年之中也有混黄的时候,三月桃花水,七月洪水,是因为上游发了大水,洪水奔流,泥沙俱下,而成浑河。<br> 最清澈透绿的是秋末、冬季、春天,特别是春节前后,县里人称为枯水季节,那时坐渡船过江,可以一睹河流之美,而真正能体会阆水之丰采的,却是踩桥的时候。</h3> <h3> 阆水西边离阆中县城较远,从江流到阆中西城门,中间还隔着一片沙坝,沙坝里是农民种的瓜,叫打瓜,虽有点像西瓜,但不吃瓜而吃瓜子,即我们常吃的黑瓜子。<br> 在西门城门外,修建了一道河堤,堤上用青石雕琢出一个躺着的像卧牛一样的神兽,阆中人称它为西牛(或犀牛),是神话中的分水兽,但鼻子上没有犀牛角。要说是水牛,头上也无弯形角。或许是西方神牛的西牛,是镇水的神兽,也许说得通。这个青石神兽放在西门外,不知多少年,因为人经常抚摸,石头光滑如玉,它头稍仰,望着月落的方向,所以有人戏称“西牛望月几时圆”。<br><br></h3> <p class="ql-block"> 西牛侧,在西门壕沟边,修了一座水阁凉亭。题名为阆风亭,所谓阆风,是指民风淳朴之风或为官两袖清风之风,没有人给于准确的解释。我猜想,与西牛相配,应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风,是不惧水灾的安宁之感。四十年代以前,阆中没有关于水灾的传说,这也因为母亲河阆水,即或有些年代发洪水,但奔腾的江水冲击的只是山崖,而不在城区,这里江水绕城而过的地形有关。阆水对阆中人是爱护的,而且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纯净水,养育着世世代代的阆中人。</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阆中寺庙楼阁等建筑:1、寺庙;观音寺,白塔寺,大佛寺,北崖寺,铁塔寺,太平寺(以上佛教管)清真寺,巴巴寺(以上回教管)。2、道观皆名殿:吕祖殿,丘祖殿,南岳殿,东岳殿,三清殿。3、楼:华光楼,四牌楼,过街楼,凤凰楼,藏经楼。4、阁:滕王阁,魁星阁,观音阁(在魁星阁所在山崖)。5、庵:白花庵,净身庵,二仙庵。6、洞:状元洞,八仙洞,四眼洞。7、宫:文昌宫,天上宫,禹王宫。8、祠:桓侯祠,武侯祠(在锦屏山后山)草堂祠(三陈街尾)9、庙:关帝庙,城隍庙,药王庙。</p> <p class="ql-block">贡院</p> <p class="ql-block">为国揽才,明经取士</p> <h3>状元坊</h3> <h3>阆中文庙</h3> <h3>阴阳太极馆</h3> <p class="ql-block"> 公园中保存了一个庙,叫药王庙,是供奉中医之祖孙思邈,这在其他县是没有的。锦屏山的庙宇主殿上供的是吕纯阳,俗称吕祖殿,而配殿供奉的却是写《西游记》纪实之作的邱长春,称丘祖殿。</p> <p class="ql-block">阆中是古代大天文学家落下闳工作的地方。唐朝时,地理大师李淳风、袁天罡也在这里工作,因而在乡下修了天宫院场镇,在城内则有天上宫庙,后成为一条街的名称。天文方面则有观星楼、祈星台等。</p> <p class="ql-block">天宫院场镇的罗盘广场</p> <h3> 观音寺坝在嘉陵江北岸,白塔寺对岸、蟠龙山麓一大片河坝中。民国时,阆中老人们把这里叫做观音寺坝。而庙宇已经毁了。怎么毁的,有各种传说,但可靠的说法是毁于大火。说是观音寺靠山有一座藏经楼,楼内住了几个乞丐,冬天烧火不慎引燃了楼上的东西,大火把藏经楼、大雄殿、回廊都烧光了,只剩下山门和照壁以及山门外江边的一座诸仙楼。<br> 民国时期,阆中许多老人对观音寺劫后留下的遗物都有印象,不过时间久了,记忆也不一致,比如说山门上的匾额都记得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藩写的“佛都”二字,有的说是红底金字,有的则记得比较独特,引人注意的是蓝底银字,而照壁上是县里士人魏煌所写的“观自在菩萨”五个红色楷书,也有人记得是黑字草书。恭写楷书是合理的,字大约四尺见方,书写可谓雄伟。</h3> <h3> 正月初二的锦屏山,也是满山游人,人们登山,喜看到穿着新衣焕然一新的别人,也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在风气闭塞,男女有别的环境中,这种游山也隐蔽着一种相亲的心态。<br> 阆中人游锦屏山,夏天最频繁,许多人都以此为避暑圣地。很简单,一家人上山提个菜盒,带点点心干粮即可,因为山上老道们,只卖茶不卖饭,茶的茶叶很普通,但用的是山泉水,泡茶特别清香可口。一般庙宇的建筑都是背靠山石,面向风景。可以买杯茶,找凉快的地方一坐,看嘉陵江中的船舟往来或城市河边黄角树下的人群活动,也是一种清闲的享受。 <br>除了锦屏山,也去东山的大佛寺、状元洞、北岩寺等地,走走山路,活动活动筋力,看看风景,也是一种人生之乐。</h3> <p class="ql-block"> 锦屏山的庙宇主殿上供的是吕纯阳,俗称吕祖殿,而配殿供奉的却是写《西游记》纪实之作的邱长春,称丘祖殿。</p> <h3> 踩桥,就是在搭建的浮桥上走一趟。春节前,为了人们进出城过江方便,在华光楼前的岸边到南津关对岸,用船连接成浮在水面的板桥。试一试牢不牢靠,于是鼓励人们走一趟,俗称踩桥。在浮桥上走,可以远观,可以近视,也可以俯视,对阆水就可以从各种角度感受了。 </h3><h3> 从桥头看对岸,河水都是清亮的,颜色由浅入深,近城这边可以看到水里的鹅卵石,靠山那边则深蓝透明。</h3><h3> 从桥中段看左右,则江水远远而来,远远而去,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极目远视,还可看到落于江中的野鸭群。向下看,则是俯视深潭的感觉,有的人,有兴趣下到船里,拿出带来的缸子,舀一缸江水喝,品尝江水纯净的味道。</h3> <p class="ql-block"> 古街巷陌规模宏大。</p><p class="ql-block"> 尽管历经变迁,现在的阆中古城,仍有古街巷60多条,四合院1000多处。</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的公私合营,作为爱国民营资本家,我的父亲黄乔年将阆中缫丝厂连同老宅院捐献给了人民政府。</p> <h3>安得广厦千万间</h3> <h3>鳞次栉比,屋舍俨然。</h3> <h3>进入到古城的小巷深处,你也会看到这样的墙,历尽沧桑,让人发古之幽情。</h3> <h3>那些残砖断瓦中,或许还藏着什么秘密?</h3> <h3>楼台亭阁巍峨庄严中天楼</h3> <p class="ql-block">阆中状元坊</p> <h3>恒侯祠</h3> <h3>川北道署</h3> <h3>镇江楼</h3> <h3> 三国蜀汉留下的遗迹张飞的桓侯祠,人们亲切的叫张爷庙。关羽在道教的称谓叫帝君,人们称为关帝庙。其他有特点的是回族在城内聚居,有清真寺。城郊蟠龙山麓有巴巴寺,寺外修一亭叫久照亭。</h3> <h3>张飞像</h3> <h3>刘关张,桃园三结义。</h3> <h3>张飞驻守阆中</h3> <h3>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刘禅。</h3> <h3>张飞巡视阆中</h3> <h3>乡风民俗独特</h3> <h3> 阆中南门外河边是水码头,从嘉陵江上游下来的船,运的是木材、干货、也有粮食,是在这里卸货。这里帮会多,不免会出现纠纷,于是就在南门外,一个大茶馆来评理。谁有理,谁亏理,最后由某大爷断理,因而茶馆人头攒动,很热闹。</h3><h3> 四牌楼茶馆更多是解决居民之间的矛盾的,阆中朋友之间有一句套话,就是“劣的”(不是骂人,是一句表示不是外人亲切的称呼)。“二哥,四牌楼吃茶!”,可见这个茶馆是受人好评的。</h3> <h3> 庙会的主要活动是酬神唱戏。在庙前一个敞坝里,有一个戏台,于是,请来川戏班,在台上演几天戏。白天演折子戏,男女老少都可来看戏,晚上则是专门酬神的连台大戏。十几本《目莲传〉,人们称作《翻目莲》,或《目莲救母》,一般妇女和小孩儿都不看了,观众都是男人。剧情是:目莲和尚的母亲有罪,死后下了地狱。目莲和尚为了救母亲,历经地狱各处残酷惩罚罪犯的地方,刀山血河,凶神恶煞,终于找到母亲,劝她向善,母亲悔悟后,一同离开地狱,走出鬼门关。目莲成了地藏王菩萨,而母亲得到超度。</h3> <h3> <br> 看庙戏,不用买票,不用花钱,所以居民们来庙会看戏的人多。一演出。摩肩擦背,人头济济,有的向附近农家借条板凳,坐起看,有的则找块砖石垫坐,坐在地上看;也有站着看的。大多数人对戏如何不大注意,主要是来凑热闹,看热闹。</h3> <h3>贡院门前,状元起轿</h3> <h3>先师孔子像</h3> <p class="ql-block">阆中贡院,科考取士</p> <h3>龙门大道,学而优则仕</h3> <h3> 赶庙会。所谓酬神,其实是求神:能象目莲一样,慈悲一点,引人向善,少灾少祸。对菩萨也能多些供奉。</h3><h3> 在庙会期,也给小商小贩们提供了做买卖的时机。在敞坝周围,摆满了各种买小吃的挑子担子。看戏的人,白天可以吃到凉粉,蒸馍,汤圆;晚上可以吃到热凉面,油茶,小面等宵夜。有许多人赶庙会,并不是为了敬神,而是找好吃好耍来的。 庙会引起轰动的两件事,是别处没有的。</h3><h3> 一是会期,在庙门前扎起四丈多高的灯山,是一座用木架和松柏枝条,绑扎起的牌坊。在支架相交处放上用面粉蒸成的灯盏窝,加上油安上灯芯,晚上点起所有千百盏灯,那真是璀璨辉煌,光照数里,颇为壮观。<br> 二是烧龙,庙会晚上有舞龙灯的活动,特殊的是龙灯的龙头,每节都点上蜡烛,成为一条火龙。而四周则围着手执烟火的人,向火龙直喷烟花风暴。而舞龙人为了避烟火上身,就以龙身迎之。结果一夜之间,龙灯烧成了光架,而人们皆大欢喜,以为厄运烧绝了,晦气扫荡了。<br> 五月大会,从消极说是阆中人们贪生怕死。从积极方面讲,保宁保宁,未尝不是保一方安宁的美好愿望。</h3> <h3> 除了登山,人们感兴趣的还有游江。特别是明月之夜,租一个渡船,从白溪浩放船,让船缓缓地顺江而下,到白塔寺湾止,大约一两个钟头。</h3><h3> 这其间,游人带点干牛肉和压酒上船,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江上风景。改一下李白的诗句,吟道:“船上一壶酒,四座皆乡亲,举杯邀明月,伴我到天明。”有的青年人还带上笛子、三弦等乐器上船,等东山上明月升起,碧绿的江水波光粼粼,而一边城市已无喧哗,一边的赤壁万籁俱寂。乃取出笛子吹上一曲,或取出三弦弹上一弹,在空旷的嘉陵江河上,笛声婉转升起,不绝如缕。正像李白的诗: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br></h3> <h3> 阆中人之间相处是和谐的,过去家家都很重视礼仪,过年过节、生养死葬都有礼节。讲讲春节的礼仪吧。 大年初一在街上相遇,不管是熟人生人都要点头,拱手,互道“过年好”,“年在府上”的祝福语。</h3> <h3><br> 大年初二,互相拜年。各家的子弟都要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其仪式是到这家的堂屋,向这家的祖宗牌位礼拜,主人在一旁还礼。这种对人家祖宗的参拜,表示对人家一家,甚至祖宗也是尊敬的,两家更感亲切。<br><br></h3> <h3>如今,为了吸引游客,古城经常组织情景表演。</h3> <h3>有时候,迎婚送亲,有真有假</h3> <h3>阆中是文化名城,不要忘记了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是川北学府和贡院的所在地。而使普通老百姓受文化熏陶的却是书店、书摊、文化站、图书馆,被人们忽视了。<br>不应忘记的是内东街的三个书店:复兴书局、肇兴书店和醉兴书店。<br></h3> <h3>复兴经营的是学校规定的课本,有私塾所需的线装书,以及民国的课本。老板叫张本初。肇兴经营的是当代作家的书,如郭沫若等人的小说,诗歌,最有特点的可以买到,如《天下文章》等刊物。老板姓汪,名字记不清楚了。醉兴书局经营的,则是小学生读物,普及文化的书籍,老板叫王维泉。</h3> <h3> 除了书局而外,大东街一个文具店前的街沿上经常摆一个地摊,卖大达图书馆的简装书,这种书是白报纸书页,牛皮纸封面,卖的价格非常便宜。学生、工友花几个零用钱就可以选购几本书,而内容却是非常广泛、多样。诸子百家,老庄墨韩的专著,野史、笔记、说部以及言情、剑侠小说,现在已不多见的如野叟曝言、文武香球、粉妆楼等等,当时随便可以买到。 </h3><h3> 店铺伙计、学生购买地摊的书是非常方便的。许多店铺晚上关门以后,在一盏油灯下,为青年人展开了另一个精神世界。没有钱上学,买书的穷苦青年也有读书的地方。那就是三陈街商会旁的县图书馆,可以借书,就在阅览室读。馆内用高价购来的《万有文库》若干册,中外书籍都可看到。<br> 阆中应该是一个书香之城。阆中人处于山区,民风淳朴,知书识礼,应该是读书普遍而形成的。</h3> <h3> 阆中人,喜欢花。锦屏山过去叫黄花山,山坡、石崖上,到处长满黄色的岩菊,人们喜欢游山赏花。满身香气,脚在花径走,很悠闲。<br> 城里,家庭种植花树、养盆栽花的也很普遍。最显著的是前清费道台住宅——费家大院后花园中两棵桂花树,树干一人合抱那么粗,两层楼那么高,树叶茂密,亭亭如盖。站在锦屏山,远远都可看到,高出一片灰色瓦房的民居之上,两棵高耸的树影。<br> 种鲜艳的花很少。某家从彭县运回一盆牡丹花,亲戚朋友都以为稀罕之物,要来参观。各家则喜欢种素色的如茉莉、栀子、珠兰、含香梅等花。妇女走亲戚都喜欢在发髻上插一朵栀子花,或在手腕上带上一圈穿起的茉莉花。冬天则在衣服口袋里放着用手巾包起来的含香梅。人们都认为这是讲礼的,表示是尊重别人,不随便。<br></h3> <h3> 居民们好多家庭都有天井,在天井中用砖石切成花台,上面放陶土花盆种花。一进居民家,就闻到花香。种兰花的多,因为主要是敬神的。花开时,用小瓶插几枝兰花,供奉在神龛上,请祖宗享受,这也表示后人对祖先一点孝心。</h3> <h3>自然,一些有钱人家养一些珍贵的花也是有的。<br>还有个别之处,就是一些巷子里住家户都是土墙,一层一层土夯成的,约丈多高,一尺厚。这些墙头,把墙头的草扯掉,种上一路萱竹或鸳尾花,不开花时,墙头上是绿叶分披,开花时墙头上蓝色或紫色的花朵迎风摆动,很有情趣。</h3> <h3>阆中的饮食文化<br> 现在各地电视台都在播《舌尖上的中国》,谈的就是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川菜是一个重要内容。阆中是四川的一个县,自然包括在川菜系列类。我所以想讲一讲的原因。是四川东西南北的饮食爱好是不尽相同的。阆中还有与其他地方饮食文化很不同的独特之处。<br> 我讲的是40年代阆中的饮食口味和习惯,现在好多已经有大的改变了。<br></h3> <h3>各种腌制咸菜</h3> <h3>豆腐干制品</h3> <h3> 阆中产醋,城里人有醋房街,各街都有卖醋的商店,取名醋庄。有人走过郑家醋庄,看到广告牌,说笑话:“到底是阆中生意人,广告也写成诗。”人们问,这个广告牌上写的是郑长盛醋庄,甲等、乙等,等等,哪里有诗呢?<br> 那人笑说,只要横着读,就是一首合辙押韵的五言,不信你念念:曰:郑长盛庄醋,甲乙丙丁戊,等等等等等,醋醋醋醋醋。 </h3> <h3>阆中蒸馍,阆中牛肉,阆中锭子硬面锅盔,回馍,油炸的油香……这都是阆中回民做的食品(牛肉与张飞全无关系)。阆中回民聚居于内城,他们带来甘肃、宁夏传统的饮食,而汉化了,是汉回饮食文化的融合体,这也称阆中一大特色吧!</h3> <h3> 张飞和牛肉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阆中牛肉标明张飞牛肉,借张飞的名气,推销产品,其实两者毫无关系。《三国演义》讲张飞出生是卖肉的,没说是屠户,也没说卖的什么肉,肯定没有卖过卤牛肉。而卤牛肉的制作者,应该归功回族同胞。 </h3><h3> 阆中是回族聚居的县,回民们的祖先是从甘肃宁夏迁来的,他们每家都可制作卤牛肉和干牛肉,到阆中后,把家乡的饮食传统传过来,再采用本地的香料,做出适合汉族口味的食品,成了阆中一种土特产。所以张飞牛肉应该叫回民牛肉,汉族的人做不出来。 </h3><h3> 如果不从制作方面理解而从形象上理解,那就有道理了。阆中干牛肉形象是黑皮红心,它的制作方法是:用生牛肉把盐和香料放进去,一起搓挤,把血水挤干净,腌起来,风干。蒸熟以后肉块外面抹上松烟或锅烟,颜色如墨黑,防腐。然后放进坛子,封口,食用时取出。切成片,肉色如玫瑰。因为血水挤干净了,肉色没有杂质,很透。张飞一个武将,军旅生活,风餐露宿,奔驰沙场,自然是皮肤晒黑,而忠于蜀汉的心却是赤诚的。黑皮红心,正符合张飞这个人的形象,所以从形象联想叫张飞牛肉也是可以的。</h3> <h3><br></h3> <h3> 首先是口味。阆中人,不像重庆人和川南人那样喜欢麻辣,不像川西人偏爱甜食,而是喜欢酸味。首先是醋。阆中的醋叫保宁醋,是用麦麸为原料酿出来的,称为麸醋。吃面条,水饺,抄手等,调料一定要加一勺醋。而炒菜在出锅以前,也要喷少许醋,以提高鲜味,家家如此。<br></h3> <h3>阆中拌面,胡辣汤,压酒</h3> <h3> 阆中人喜欢吃酸菜,农村几乎家家都能做酸菜,其做法是把青菜叶在开水中淖一下,然后放进石缸,压紧,放上一周。菜汁发酵后产生酸液,叶子就成酸菜了。活酸菜可以吃,取出晾干后可以保持一年,味道不变,也可以食用。老百姓天天吃,吃不厌。可以做酸菜汤,可以煮成酸菜稀饭,还可以做酸菜炒饭,也可以泡成茶喝,别的地方是没有的。</h3> <h3>川北凉粉</h3> <h3> 阆中饮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反相成,冷与热,干与稀,荤与素等。有的食物因而有独特的口感。如热凉面,是在各地都爱吃的凉拌面上,加上几勺滚烫的用各种山珍熬出来的肉臊子面糊而成,凉面热吃,只有阆中才有。又如热凉粉,是用瓦盆装上一盆尚未完全凝结成凉粉的块状半糊状食物,下面用碳火烤着,吃时把块状的凉粉切块,加上一勺糊状的稀粉,吃起来别有味道,这也是别地方没有的。</h3> <h3> 阆中的茶馆多,几乎每条街都有。但每个茶馆因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茶客们活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大概的区分是:新市场、东街一带,是生意人谈交易的地方。太平寺、公园路一带更偏重文娱。华光楼、南门一带多茶馆旅社,外地来客住宿会客。而北街和四牌楼一带,接近法院,是居民纠纷找当地帮会头人断理的地方。</h3> <h3> 生意人,往东街茶馆一坐,约好的朋友来了,也有些行户迎上来了(行户就是中间商,调解双方利益的帮办),于是,买卖、借贷、契约等商务活动,就在三方中进行了。那时,他们是用手语(在袖子里比划)或暗语喊价还价(这个暗语如数字1234,就换外行不懂的音,兵文善作等等)。谈妥以后要给行户佣金,一般行户,一月收入至少可以养活一家人。</h3> <p class="ql-block"> 华光楼一带河边搭起一些草棚卖茶。这里面对锦屏山下的嘉陵江,可看来往的船只;还可看从对岸过河进城的乡下人,背篼里是进城卖的柴火和蔬菜,提篮里是要卖的白纪子蒸馍(馒头),用农村柴火灰烤出来的糖饼子和豌豆面烧馍,特别是还可买到城市不生产的红苕糖。一种灰褐的条状糖条。在这里吃茶的人不吃早饭,一碗茶,两个馍馍就饱了,而且还可以看看风景,轻松一下,顺便买几节红苕糖给孩子带回去。午后,乡下人卖完东西,出城时也要在这里茶馆坐一坐,吃完茶,歇口气,然后回家。</p> <h3>古城里,居民几乎都开了民宿</h3> <h3>阆中的老字号</h3> <h3>时光流转,与时俱进,如今的阆中古城,也增添了不少现代元素</h3> <h3>千年古城阆中,正在焕发新的活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