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之行——亚兹德

幸福monkey

<h1><b>亚兹德(Yazd)位于伊朗东部鲁特沙漠与卡维尔大盐漠之间的盆地。已有7000年历史,是伊朗旅游不可或缺的一站。自从2003年巴姆古城毁于地震之后,这里就成了地球上“最后的”古城。艰苦的地理环境使得亚兹德远离大城市,也远离了战乱,因而保留了相对完整的传统样貌。2017年其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h1> <h1><b>作为与设拉子和伊斯法罕并列的伊朗三大旅游城市,亚兹德不像其余二者名声在外,但她朴素、安静,甚至满满的泥土味儿,但这里浓厚的生活气息中,保留了最多的伊朗传统元素,是最能体验伊朗传统风情的地方。</b></h1> <h1><b>我们在亚兹德停留了一天多,入住Safaiyeh酒店,一间庭院式酒店。</b></h1> <h1><b>这里的一切,从宾馆LOGO,到随处可见的风塔和冰库,以及半地下式席“毯”而坐的餐厅,就连新潮的儿童乐园都执着地体现着波斯元素。</b></h1> <h1><b>亚兹德之游第一站是祅教寺庙——火神庙(Zoroastrian Fire Temple)</b><b style="color: inherit;">。在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占领之前,琐罗亚斯德教一直是伊朗高原的主要宗教。</b></h1> <h1><b>公元前8世纪前,祅教起源于古代伊朗部落原始宗教的祭祀,因其主神为阿胡拉.马兹达,又称马兹达教。公元前7世纪后期,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对该教进行革新,创立了以其名命名的琐罗亚斯德教。至阿契美尼德王朝,官方宗教为祅教;安息和萨珊王朝也以祅教为国教。祅教教义是善恶二元论,最高善神为阿胡拉.马兹达;最高恶神为安格拉.曼纽。祅教认为,人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生前可自选善恶;死后,灵魂将根据生前功过是非接受审判,或前往天堂,或坠入地狱。学术界认为,祅教的末世说、死者复活、救世主来临和末日审判等观念,对于其后的犹太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均产生影响。祅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因此对火的崇拜在其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至西方将祅教称为拜火教。我国古代也将火神作为祅教的主要特征。</b></h1> <h1><b>火神庙建于1934年,内部装饰很简单,除了阿胡拉•马兹达标志和琐罗亚斯德头像外,就只有代表光明的圣火。</b><b style="color: inherit;">庙内用厚玻璃和栏杆严密隔开的房间里有一个大鼎,圣火熊熊燃烧。公元7世纪,阿拉伯铁骑征服波斯并实行伊斯兰化政策,大部分火庙被毁掉或改建成清真寺。伊朗人被强迫改信伊斯兰教,拜火教在伊朗走向灭亡。少数坚定的拜火教徒从大城市躲避到亚兹德附近的沙漠里,继续恪守祖先的宗教,苦苦维系着古老的波斯文明,所以亚兹德成为伊朗信奉拜火教的中心。圣火自公元470年燃烧至今,已有1500多年了,堪称奇迹,被视为波斯文明之光。</b></h1> <h1><b>伊朗美女很友好。</b></h1> <h1><b>波斯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供包括9座来自伊朗不同省份的花园,我们此行分别游览了亚兹德多莱特阿巴德花园、伊斯法罕的四十柱宫和卡尚的费恩花园。</b></h1><h1><b>多莱特阿巴德花园(Bagh-e-Dolat Abad Garden)原是亚兹德省长官邸,18世纪中期亚兹德的前行政长官主持修建,是分布在伊朗的9座园林组成整体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园林一方面体现了居鲁士大帝时期以来形成的波斯园林设计原则,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为适应各种气候条件而发展的多样风格,如风塔和坎儿井。</b></h1> <h1><b>多莱特花园是一座真正意义上传统的波斯风格花园,主要设计理念突出了伊甸园及琐罗亚斯德教四大元素——天空、水、大地和植物,园林分为楼台、亭榭、墙垣以及水流灌溉系统四个部分。</b></h1> <h1><b>花园有两道门,进入外门后,正对着小喷水池的是第二道门。</b></h1> <h1><b>围墙的风格好像是从设拉子卡里姆汗城堡复制粘贴来的。</b></h1> <h1><b>花园里的绿树丛是第一道降温带。</b></h1> <h1><b>住宅的迴廊是第二道降温带。</b></h1> <h1><b>而最重要的降温系统,是高高的风塔。风塔,波斯语称作“宝基尔”,即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设备。</b></h1> <h1><b>花园中央是典型波斯风格的水池,水池两端分别是八角楼和冬宫。</b></h1> <h1><b>冬宫,未开放。</b></h1> <h1><b>两层高的八角楼镶嵌着彩色玻璃花窗,内有水池、喷泉等,通过地下暗渠与外面的水渠相连。</b></h1> <h1><b>如果水池里有水,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进来,会呈现出玻璃花窗美丽的倒影。</b></h1> <h1><b>砖砌的穹顶,工艺精湛。</b></h1> <h1><b>八角楼拥有伊朗最高的风塔,高达33m,已倒塌,我们见到的是20世纪重建的。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具有一定高度的风塔,会对底部产生吸力,风塔越高,吸力越大;八角形风塔内分隔出八条狭窄的、直通塔顶的风路和各个方向的通风口,室外不同方向的新鲜空气沿狭窄的风路“之”字形下行,室内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则向其相反方向排出,从而达到“制冷”效果。聪明的波斯人,几百年前就已深谙流体力学的奥妙,在炎热的荒漠地区制造出了如此节能、环保、简单实用的空调设施。风塔上为什么插着那么多木棍棍呢?当地人告诉我们,是为了防止动物或鸟类闯入。</b></h1> <h1><b>冬宫一侧有Ghanat,类似新疆的“坎儿井”。沿地形自然坡度在地下10多米到数十米的深处修建暗渠,将山上冰雪融水通过暗渠引入城市。Ghanat经过的地方,每隔一段距离,会从地面打竖井深入到水渠,取水饮用和灌溉。地下深处的暗渠能减少夏季高温下的水份蒸发。30年前,亚兹德的城市用水均由坎儿井供给,现在大部分坎儿井已成历史。</b></h1> <h1><b>我们游览花园那天,是当地一个忘记叫什么的节日,遇到很多市民在此游玩,哈哈,发烧友们好开心哦,模特多到挑花眼啦!</b></h1> <h1><b>亚兹德的历史可追溯到米底时期。由于地处偏远荒漠,与外界隔离,历史上曾多次免于战乱。蒙古军西征时期,波斯很多城池都毁于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铁蹄之下,但亚兹德却能安然无恙。许多艺术家,学者及科学家均避难此地,间接造就了亚兹德的特殊城市风格。有人说亚兹德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城市,因为它至今仍活着,是现今仍有人居住的古城群。亚兹德吸引游客的理由有二:古老的拜火教和迷宫般的小巷。</b></h1> <h1><b>城市的基调是黄色的,经过太阳暴晒的土坯砖被厚厚的黄土包裹,无论结构还是装饰,都离不开土。老城的天际线,黄色的风塔和穹窿屋顶一眼望不到边。</b></h1> <h1><b>亚历山大监狱(Alexander Prison),亚兹德建城始于亚历山大大帝,他从希腊挥师东进,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经过这里时建了这座监狱。15世纪改建为学校(Zia’ieh School),今天这里充满艺术氛围,监狱只有圆顶及周围部分建筑被保留下来。圆顶由泥砖砌成,分为两层,上面有蓝色和金色的装饰,是蒙古时期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启发了之后许多波斯建筑师的灵感。</b></h1> <h1><b>十二伊玛目之墓(Bogheh-e-Davazdah Emam),建于公元11世纪,是亚兹德现存最古老的建筑。</b></h1> <h1><b>亚兹德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风塔”,故亚兹德又称“风塔之城”。沙漠里最重要的是两样东西:水和凉风。亚兹德人很聪明,发明风塔抵抗炎热,挖掘Ganat取得用水。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世世代代得以在沙漠之中生存繁衍。</b></h1> <h1><b>游客中心,除了“出售”旅游线路,连一张纸片都木有。</b></h1> <h1><b>导游请我们到漂亮的咖啡馆喝咖啡。亚兹德不少客栈和餐厅,以“上房”观景作为招揽客人的手段。</b></h1> <h1><b>下图左边这个“井”没有水,可以将楼下的饮料和甜点<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用绳子提上来,在屋顶上边吃边叹风景。</span></b></h1> <h1><b>巨大的圆拱形,以砖、砂、黏土、石灰、蛋白、羊毛等混合而建,用作房间屋顶,可以隔热;用作储水/冰室屋顶,可以阻挡水蒸发及避免污染。顶部拱形小包上的彩色玻璃是采光设施,上图右侧是其内外的照片。</b></h1> <h1><b>屋顶上,古城一览无余。 古城的房屋大多有风塔。风塔分成两部分,超过屋顶的那部分四面镂空,室内部分下面的水池与Ganat相连,冷空气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凉。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让亚兹德有了“捕风者之城”的雅号。</b></h1> <h1><b>小学外墙,有趣的画面。</b></h1> <h1><b>德黑兰那集留下的问题,答案出来咯!大门两边的门扣不同,右边圆形的供女客敲门,左边棒状的供男客用,不同形状的门扣敲出的声音不同。主人凭敲门声判断客人是男是女,男客人到访,家中女士要穿上chador,戴好头巾才开门。男主人不在家时,男客来敲门,女主人是不会开滴!</b></h1> <h1><b>老城里人很少,几乎没有现代文明的痕迹,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到了中世纪。</b></h1> <h1><b>迷宫般的小巷,谷歌地图一直记录着我们行走的路线,手里还有若干张纸质地图,即便如此也不够胆“自由”行动。古城里路牌很少,好不容易看到一个五颜六色的</b><b style="color: inherit;">门牌,对着那些阿拉伯数字和波斯文,也只能望字兴叹!</b></h1> <h1><b>路边的小朋友,很好奇左边这位“没牙佬”是肿么嗑开瓜子滴?</b></h1> <h1><b>Bogheh-ye Sayyed Roknaddin,当地伊斯兰圣裔Mohammed Qazi的陵墓,建于700年前,有漂亮的蓝绿色瓷砖穹顶。</b></h1> <h1><b>Kamalieh学校(原Shah Kamaloddin墓)。</b></h1> <h1><b>小广场旁的三层“小楼”,伊朗传统仪式性建筑,为纪念伊玛目•侯赛因去世而建。</b></h1> <h1><b>一看便知二位的关系,好强大的基因!</b></h1> <h1><b>午餐,中图是我们的司机,一位幽默、善良、敬业的大叔。</b></h1> <h1><b>亚兹德有许多清真寺,最著名的是聚礼清真寺和阿米尔•恰赫马格清真寺。聚礼清真寺(Masjed-e Jameh),又称贾玛清真寺(Jame mosque)。贾玛即“星期五”之意,按照伊斯兰教习俗,穆斯林平时一般去清真寺或在家做礼拜,每逢星期五下午要在清真寺做集体“聚礼拜”,故周五又称“聚礼日”,伊斯兰国家到处都有星期五清真寺。</b></h1><h1><b>聚礼清真寺始建于1324年,后进行过数次大规模翻修,因此主体部分明显带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b></h1> <h1><b>清真寺因拥有伊朗最高的宣礼塔(48m)而闻名遐迩。高耸的宣礼塔上铭刻着15世纪人们抄写的古兰经。</b></h1> <h1><b>正门外墙装饰的蓝白色马赛克,每一块都有不同的图案,精致的花纹令人目眩神迷。</b></h1> <h1><b>旗墩。</b></h1> <h1><b>庭院内,北侧是14世纪老建筑。</b></h1> <h1><b>南侧是主殿。</b></h1> <h1><b>穹顶用细碎瓷砖装饰,马赛克装饰复杂又精致。</b></h1> <h1><b>大穹顶套小穹顶,层层叠叠,建筑结构巧妙、精美。</b></h1> <h1><b>正殿中间的壁龛是讲经之处,饰有阿拉与12伊玛目的名号。壁龛正在维护中,只能拍个侧影。</b></h1> <h1><b>寺中央不同于其他清真寺的水池,是宽大的石质坐台。</b></h1> <h1><b>侧殿,墙壁和柱子上有伊斯兰风格的画作。</b></h1> <h1><b>灯光下的壁龛令人迷幻。</b></h1> <h1><b>作祈祷状的团友。</b></h1> <h1><b>游客可以进入祈祷室参观。这样的清真寺好像为数不多哦,我们好幸运!</b></h1> <h1><b>跟着妈妈来做礼拜的小靓女,看到我在拍照,跑来过模特瘾。</b></h1> <h1><b>伊朗不像其他伊斯兰国家,只是中午和晚上能听到清真寺召唤礼拜的声音,对此,当地人的解答是,一切全凭自觉。</b></h1> <h1><b>有人说,亚兹德只有两种颜色,天空与清真寺的蓝色和传统泥屋的黄色。</b></h1> <h1><b>波斯蓝是波斯人皈依伊斯兰教后,在阿拉伯人统治下展现波斯文化的智慧佳作。 </b></h1> <h1><b>正在做作业的美术学院大学生<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1> <h1><b>夜幕降临,披着蓝色面纱的清真寺,伴随着阵阵祈祷诵经声,愈发显得朦胧而神秘……。</b></h1> <h1><b>夜幕下,我们向亚兹德广场走去。</b></h1> <h1><b>阿米尔.恰赫马格清真寺两座高大的宣礼塔尖顶,出现在天际线上。广场是为纪念第三代伊玛目侯赛因(Hosseinieh)殉道而建,又称阿米尔•恰赫马格建筑群(Amir Chakhmaq Complex)。</b></h1><h1><b>广场始建于14世纪,是亚兹德最大、最美的建筑群落,包括清真寺、广场、巴扎等。</b></h1> <h1><b>伊朗人的亚洲蹲,和我们有一拼哦!</b></h1> <h1><b>先知穆罕默德之后,656年,阿里继任第四任哈里法,后遇刺身亡。此时穆斯林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阿里的追随者)。680年,阿里次子侯赛因及其72位追随者等,在卡尔巴拉被围九日后惨遭杀害,自此两派反目成仇、势不两立。每逢侯赛因忌辰,为期十天的阿舒拉日,就是为了纪念侯赛因的殉难。</b></h1> <h1><b>恰赫马格清真寺是亚兹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三层楼高,现只剩牌坊式的空架,这种成比例、两边矮中间高的牌坊式清真寺在伊朗很少见。正中是伊玛目侯赛因壁龛。</b></h1> <h1><b>为隔离喧闹的车流人潮,在两侧增加了拱廊,夜幕下显得更加柔和静谧。</b></h1> <h1><b>广场中央是圆形和狭长的人工水池,喷泉水柱的形状随着灯光色彩而变换。喷泉尽头是波光粼粼的大水池,三位身着传统服装的卖水老人,背着盛水的羊皮囊,一手持碗,一手紧捏皮囊口,似乎提醒人们,干旱了千万年的伊朗高原上水的弥足珍贵。</b></h1> <h1><b>侯赛因壁龛右前方是用条木搭建的巨型叶子状器物Nakhl,是什叶派阿舒拉日纪念仪式必用品。</b></h1> <h1><b>一般什叶派清真寺门前都有Nakhl。阿舒拉日将伊朗的殉道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期间,在亚兹德广场巨大、木制的Nakhl前举行狂热的纪念仪式,常见男士们用锁链抽打自己,为逝去的英雄流下悲痛的热泪。什叶派发展至今形成多个分支,十二伊玛目派是其中最大的一支。其第十二代马赫迪是一位隐遁伊玛目,虽不现身,但仍在精神上指引着信徒。</b></h1> <h1><b>告别亚兹德黄色的古城,告别林立的风塔,伊斯法罕在向我们招手啦,亲们,下集再见!</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