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阅读思考:</p><p> ①本文是写自己听课后的感想。想一想老师的触动与启发有哪些?</p><p> ②这对于你写观后感或者读后感有怎样的启发?</p><p><b> ③尝试着看一部电影写一写自己的感想。推荐观看电影《小鞋子》或励志电影《阿甘正传》《幸福来敲门》,写自己的感想。(周日前完成即可)</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师也是读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临沂第四实验小学 孙学桢</p><p><br></p><p> 4月9日晚上八点整,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名师讲堂开讲了。今晚由南京市第13中学曹勇军老师主讲,内容为《新的阅读环境下,工具书绝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p><p><br></p><p> 阅读工具书,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平时除了查阅新华字典,仿佛没有查阅过工具书。语文教学中,遇到一点问题,大多是通过手机搜索来解决的。至于教学设计也多是在网络查找甄别,借鉴吸收与模仿。学校教学用书以及教案设计,总感觉过于呆板,很少有着阅读的兴趣。基于此,对于今晚的讲座也并没有抱有很大的期待。</p><p><br></p><p> 仿佛已经成了习惯,晚上八点整我们开始聆听老师的讲座。看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很亲切。儿子上高中时曾经买过,现在就躺在书橱里,我没有翻阅过。这可能是由于小学的课文中几乎没有文言文的缘故。毕竟现在的阅读我们很少去读些古文。平素大多还是读着感兴趣的小说故事罢了。而这些白话文创作多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洁明了。阅读这些书籍,我从没感觉到需要工具书。但马老师是从工具书中获益好多的。他是优秀的高中的老师,过于工具书的使用是较多的,毕竟高中的孩子高考需要极高的语文素养,有些知识需要极其精确的。听着他的讲解,感觉挺有道理。听着听着就进入了情境里。</p><p> 对于未知的东西不可先入为主。这是讲座给我的第一点触动。</p><p><br></p><p> 课件中呈现了《红楼梦鉴赏辞典》这本专业工具书,我是第一次见。单是看看PPT中呈现的目录,就感觉到了满满的知识,这应该是红学研究者们的集体智慧。《红楼梦》,上师范时我是读过的。还记得读这本书前八十回是入迷的,曾挑灯夜读欲罢不能。这已经成了一些美好的回忆。不过我是泛泛而读的,没有细致的阅读,更谈不上研究了。我还记得每次读到书中的一些诗词韵文,总是为作者的才华而惊异。这得是多高的水平才能创作出这么美这么多的诗词韵文来。虽然感觉这些优美,但我大多跳过了,好像不是很感兴趣,关注的只是情节。如果你问我,读过这本书有哪些收获?我绝对说不出的,毕竟我读书喜欢囫囵吞枣,未曾深入思考。</p><p><br></p><p> 曾经从一篇文章中了解到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研究红楼梦的故事,他从这本《红楼梦》中研究出了不起的成果。单是这份毅力就让我敬佩的不得了。还有那些红学专家们,他们从这本书中研究出了许多东西。想一想他们的阅读,再想想我们读书时的走马观花。一比较,好像悟到了点什么。</p><p> 有些书,我们得细细的欣赏反复的咀嚼,才能汲取到书里的营养,甚至可以做出一些研究成果。泛泛而读,即使读书再多也是毫无益处的。这是今晚的讲座对我的第二点启发。</p><p><br></p><p> 如何使用工具书?马老师给了三个建议。注意两个身份的整合,注意两种读法的顺序,注意方法的拓展和创造。课堂上,马老师谈到了自己的希望,愿意我们这些语文老师要多多使用工具书。我是不敢承诺的,还是不大习惯这些工具书。当时,我听到这个地方,我感觉这些话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一些启示。</p><p><br></p><p> 马老师说我们语文老师不单单是教者还是读者。这让我想到我们研究教材的情景。在上课前我们都是备课的,读教学用书,上网查阅资料,精心选择名师教案设计,最后形成教学流程。在如何设计教学流程上,是下了大的功夫的,而独独忘记了自己也是读者。一心想着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流程更加精彩,却忽略了阅读教材文字本身。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法。在课堂上,我们非常重视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各种形式的读书——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小组内练习读课文,开火车读课文,齐读课文。就在今天,我还在想着如何引导孩子朗读这些课文,甚至安排了孩子在喜马拉雅录制课文朗读作品。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却从未朗读过课文。听完讲座,我突然意识到老师也是读者。</p><p> 唯有深入的朗读,方有独特的理解,设计出独属于我的教学案例。一味模仿名师的设计,拾人牙慧那是失去灵魂的。这是本晚讲座给我的第三点影响。</p><p><br></p><p> 收获很多,思考很多,先谈这么三点吧!明天虚心听听讲座,争取有新的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