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共读

TNT💨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倾听是美丽的,因为你发现世界是如此五彩缤纷。倾听是幸福的一种表达,因为你从此不再孤单。我们走进了书的世界倾听那一头,那个人的故事。</span></p> <p>  读《福建读本》有感(一)</p><p> 柯锦泰 C-8</p><p> “手持羽扇轻轻摇,头戴轮巾披鹤袍。四轮车上擒孟获,军阵之中辱仲达。为国捐躯死无憾,流芳百世千古扬”,这段话真是很好的赞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在读《福建读本》时,我读到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也是打从心里的真佩服诸葛亮的机智。</p><p> 那是公元208年,刘备战败,诸葛亮前往东吴与吴国谋士商议抗曹之计,我宛如身临其境,看到器宇轩昂的诸葛亮与满怀敌意的东吴谋士明争暗斗。果不其然,一名谋士出言刁难,诸葛亮运用激将法和夸张的手法,不仅用激将法相激了孙权而且说得张昭无言可对。只见诸葛亮乃是镇定自若,面对一位位高深莫测的奇异之士,诸葛亮都能神态自若的一一化解,使众人无言可答。随后,诸葛亮靠自己的能言善辩说服了孙权,使孙权决定攻打曹操。 </p><p> 诸葛亮真是一个才智过的人啊。他用简洁明快的回答,不同的论辩方法和例子让众人瞠目结舌。这也是他在许多谋士中能镇定自若,能用巧舌化解尴尬,让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取得孙权的信任的原因。这难道不是凭借他的智慧和他满腹的才学吗?难道不是凭他的沉着应战的能力吗?这件事让我对他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在诸葛亮舌战群儒中,我体会到智慧之于为人处事的意义。古代王戎小的时候和小朋友走在路边,看见路边一棵李子树果实累累,小朋友们都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他说:树在路边,还那么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这体现出王戎的智慧,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离不开智慧</p><p> 这些历史名人的事例都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智慧能让自己更好的认清自己,智慧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住人生,智慧能让你更加沉着冷静,登上成功的顶峰。那么,怎么让自己便得更有智慧呢?读书!读书能获得智慧。</p><p> 我们不用怕生活带来的困扰,只要积累起来,在人生路上一步步稳稳的跨出去,脚踏实地奋斗,积累生活经历。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p> <p>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p><p> 赖铭峰 C-8</p><p> 在这漫漫的寒假中,作业已经陪你走过了一半的寒假了,你是不是正在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望着白花花的天花板发着呆,你渴望着出去自由奔放,但新冠病毒说:“不,你不想”,你为何不读一本好书陶冶你的情操、开放你的思维,告别无聊、不再浪费时间呢?</p><p> 居家上网课的这段时间,我已经阅读了七本不一样的书:数学、英语.......额。但是,我还是读了一本很棒的课外书《海底两万里》(我不会说是要用于语文作业呢)。</p><p> 怎么说呢?整本书非常厚,若是读这本书,我建议不要精读,时间会很长,还不一定读懂,要采用略读。</p><p> 这本书讲了一艘潜水艇“鹦鹉螺号”的故事,它以怪物的身份出现在书中。后来,阿龙纳斯教授和助手康塞尔、鱼叉王尼德﹒兰参加了追捕“海怪”的行动,结果意外地爬到了“海怪”的身上,发现所谓的“海怪”其实是潜水艇。他们没有办法,只好跟着“鹦鹉螺”号潜艇的船长尼摩一起周游了各大洋,在途中他们偶遇土著人、血战大章鱼、到南极冒险等等一系列的惊悚、刺激的海底冒险。</p><p> 还有许许多多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情节,比如在刚刚读这本书时我也不知道这海怪是“鹦鹉螺号潜水艇”当主人公在船上时追捕“海怪”被不小心被撞击时产生的冲击力撞入海水时,我以为这本书就完了,但继续读下去我明白:“海怪”是一艘科技非常厉害的潜水艇时,我的兴趣又被激发了,之后便是激动人心的海底冒险了,我便不停歇地看完了整本书,其实我非常向往那无边无际的海洋,现实蒙蔽了我的双眼。但是《海底两万里》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那份激动、以及那大海的澎湃。</p><p> 若你读了这本书,恭喜你,不但交识了儒勒-凡尔纳,还能学会许多海底的知识。</p> <p>  《活色严复》读后感</p><p> 陈诗婕 C-8</p><p>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唤醒智慧的号角,书是回忆记忆的时光机。读一本书可以先从外形开始,当然了,内在美更重要。</p><p> 书本整体主色为白色,长约十五厘米,宽约十厘米,以宋体为标题字型的一本书呈现在眼帘。书面上印着若深若浅的建筑,一旁衬着几列字书香味油然而生。翻开封面左侧是人物介绍,为了方便读者通过人物外貌初步判断人物性格,介绍上也印刷出了人物的样貌。</p><p> 通过书的标题提炼出一个“活”字来。“活”本意是活着,生存在世上的意思,但在这本书中,它指的是严复的一生,后悔的一生,充满挫败感的一生。</p><p> 印象最深的就属严复的科考经历。在当时的官场,人们只看重正途出身,看你有没有中过举人、进士,看你有没有点过翰林。严复这么一个有真才实学的海归,但在本国官员看来,无论你是否了解西方文化,不管你懂不懂得进化论,在他们眼里都也不过是花架子。由于没有举人或进士的文凭,严复并不被看重,甚至遭到莫名的冷眼和歧视。可是,严复却不因此气馁,反而有了更多的好胜心。</p><p> 严复33岁那一年,也就是留学回来的第七年。已经是教务长的他发愤学习,刻苦钻研八股文。为了取得参加乡试资格,他花钱捐得一监生。第一次回籍参加乡试,本来指望考取举人,结果名落孙山。36岁时,北洋水师学堂的校长严复,又参加了顺天府乡试,这次“异地高考”,也一样败落于此。</p><p> 第二年,严复已是候补知府的五品官员了,却还去参加顺天府恩科乡试,依然无功而返。假如日后没有废除科举制,严复就要一直参加科举,直到考到为止。没有获得科举文凭,竟成了严复的永久的遗憾。</p><p> 后来,清政府快灭亡了,文科进士出身,复旦大学的校长——严复的功名考取之路才终于成功了。这时的严复,已经是名扬天下的翻译家,教育家了,得到个进士,其实算不了什么!他比那些真进士的学识实在高出很多!亲身经历让严复一生痛恨科举,更是想在国内提倡西学了。最不巧的事发生了,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了,严复千辛万苦拥有的这个“进士”称号也在一瞬之间变得颇具讽刺,真是惨淡啊!</p><p> 生活中,他也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他十分疼爱她的外甥女“何纫兰。”他既怕外甥女身体不好,又盼她艰苦学习学有所成。既看好袁世凯,又反感袁世凯。对于晚年是否返回故乡,还是定居北方而犹豫不决,判断困难。年轻时的他沉迷于西学,直至晚年才发现孔孟之道更为妙。他和郑孝胥的友情,也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悲喜交加。</p><p> 生活中,我也是一个容易迷茫的人,对自己的选择总是会很纠结。我会因为泡面要吃哪种口味而纠结。也会因为中午吃饭要跟哪个同学去而纠结。甚至连写作业用哪根笔,我都会犹豫半天。往往是因为这些犹豫和纠结。不仅错过了学习的最好时间,还会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生活。</p><p> 通过阅读了这本书,除了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严复辗转复杂的人生。更让我警醒自己:自己的路,一开始就要选好目标。不要当真正踏上归途的时候,才想着原地返回重新定义。当你再重新回到起点的时候,有的人已经到达了终点,而你却还在原地徘徊。那么我们的一生就将在蹉跎中错失。</p> <p>  《 传承传统》</p><p> 柯钧曜 C-8</p><p>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和宝贵精神财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自古以来,福建都被称作“南蛮之地”,可这个南蛮之地却是那样的人杰地灵。 </p><p> 这本书中,我最先学会的就是“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命脉。赋予我生命的,是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拉扯大的人,还是父母。或许,他们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他们一定是最爱你的人。</p><p>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p><p> 再来,便是中华民族那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生活,是力量,是尊严,是灵魂,是信仰,是精神。景德瓷器,是无数景德人致力于一生的传统文化。或许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出名的日常用品而已,可对于他们来说,是图腾,更是一生的信仰!景德瓷器闻名天下,谁能否定呢?福建木雕精微透雕、层次深透、刀法浑厚,这些传统工艺能让人民建立起了民族自信,能激发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从而让人们更自觉地信赖、崇尚自己的文化。</p><p> 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东西却迅速消逝,人们的生活中,多了一份高贵,少了一份淳朴;多了一份富贵,却又少了一份执着。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 《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p> <p>  甘甜可口的土笋冻</p><p> ——《晋江,奔流向海》读后感</p><p> 王棉棉 C-8</p><p> “土笋冻,安海土笋冻,土笋冻……”每一次听到这个声音,我就会和哥哥们一起奔出家门,掏出身上找奶奶讨的钱,买一个土笋冻。世事无常,因为今年的疫情,春节不能外出闲逛吃“土笋冻”了,但是,还好,还有书籍相伴,这次,我看的是《晋江,奔流向海》。</p><p> 晋江,是我土生土长的一个家。记得小时候,在透骨奇寒的冬天里,早上呀,总是喜欢吃上一口土笋冻,色泽灰白相间,里面包裹着几只沙虫,一口咬下去,冰冰凉凉的。土笋冻里的沙虫主要生活在海边的沙子里。到在晚上,穿着奇厚的大棉袄,盖着厚重、大件的棉被,坐在床头,看着标注拼音的童话故事。但还是会感到寒风刺骨。直到现在,习惯不变,坐在床头看着《晋江,奔流向海》。</p><p> 《晋江,奔流向海》的作者任林举在2017年年初和2018年年初作者来到晋江,慢慢对晋江文化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便写下了《晋江,奔流向海》这本书。一个个感染人且令人回味的晋江故事。</p><p> 当我翻开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时光穿梭的大门,看清了晋江的发展史和成长史。书中写出了逆境中坚忍不拔的品质,也写出了晋江内在的文化基因,把人和事、人和史、人和社会的命运都联系在了一起,让人开始抚今思昔。从特产到企业,从小到大,把“落实”做好。</p><p> 回想曾经走过的五店市,相传西晋时,自中原“衣冠南渡”的蔡姓先民拓居晋江青阳,至唐朝开元年,蔡姓七世孙五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五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日趋繁荣,街道车水马龙,更有美轮美奂的红砖厝民居星罗棋布。现如今变得更加的富有趣味,古厝里的小人,动作柔美,美轮美奂。更展现了晋江的新型品质。</p><p> “爱拼才会赢”这是一首用闽南语歌颂出来的歌,歌颂出了晋江人的坚忍不拔,敢于拼搏,勇于创造,即使疫情当前,这种不怕艰难、敢于创造、敢于取胜的精神不变。在书中“这就是典型的晋江人。在看似粗暴的性格中,有沙子般的柔软,也有礁石一般的坚硬。”这种精神如土笋冻中的沙虫,干干脆脆。</p><p> 《晋江,奔流向海》这本书,让我读懂了晋江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更能在隽永、优美的文章中感受到闽南文化的深厚和文字本身的力量,而这种拼搏和创造在晋江随处可见。希望这个“土笋冻,安海土笋冻”能继续传承下去。</p> <p>  一次“穿越”</p><p> 吕泓馨 C一8 </p><p> “呼——呼——呼”风不停的吹着,吹动了树叶,吹动了青草,吹动了我对祥子生活的好奇心。</p><p>&nbsp; &nbsp;我满怀激情的打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言,没有耐心的我,快速的翻过,前言、目录、……直接跳到正文,身边的空气突然安静下来,我一页、二页、三页、四页……,我沉浸到了里面,突然眼前一黑,当我睁开眼睛时……</p><p>&nbsp; &nbsp;周围车水马龙到处的叫卖声、谈话声和孩子的笑声,身边突然跑过一辆人力车,哦,那不是祥子吗!天啊!</p><p>&nbsp; &nbsp;我走在路上,东看看西看看,不知道去哪好,就跟着祥子走了,但他们好像看不见我,我跟着样子,我看到他满身大汗,脸也红通通的,突然我也到感觉到热气包裹着全身,但看到祥子还不畏艰辛,在太阳下跑来跑去,渐渐的,我坚持不住了,又一次晕过去,当我再睁开眼时,我正躺在床上,原来是场梦。</p><p>&nbsp; &nbsp;祥子,一个朴实又肯努力的人,有自己的目标,也肯努力,再低头看看自己,上一个直播课,本来就没有在学校上的好了,还在上课时一心想着玩,想着下课,上课时都不能认真听,祥子和我本都是人,可他却有坚持不懈的精神,看了祥子再看看自己,满满的愧疚,从那时开始,我放下贫玩的心,每一节课都认认真真。</p><p>&nbsp;&nbsp; 在我感觉累了,感觉自己坚持不下去了,贪玩的心又要涌出来了,我闭上眼,让心静下来,想想祥子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都能坚持下来,我这坐在书桌前写写字,有什么坚持不了的理由呢?</p><p>&nbsp; &nbsp;祥子,一个在平凡不过的人,可他让我明白了想要好的结果,就要辛勤付出;想要能坚持住,就要有一颗不肯放弃的心!</p> <p>  《海边春秋》读后感</p><p> 赖姗妮 C-8</p><p> “人要想着去改变现实,这样才可能有选择、有理想、有追求。”这是我读陈毅达写的《海边春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现实生活中,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跟着感觉走,任由现实改变自己,渐渐迷失了自我。</p><p> 本书是福建作家陈毅达所著的一部小说,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讲述了从北京名校毕业回闽工作的文学博士刘书雷,被派往海峡对岸的岚岛挂职,面对村子拆迁、全村人集体抵制等一系列难题,与干部群众共同攻坚克难、拼搏进取,全力推进岚岛改革发展的故事。这是一部反映当下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的现实主义力作,是一部应伟大时代之命创作、反映伟大时代精神、讲述生动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p><p> 当你还未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会赢,但有时也会。就像书中的刘书雷,明知道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但你依旧用自己的努力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或许有一刻你也曾想过放弃,但你没有,你也不能轻言说放弃,否则这所有的一切,都将化为泡沫。在这世上,人人都一样,只有你努力了,你坚持了,你才会有结果,哪怕结果并不那么精彩,但你至少可以说曾拼搏过。刘书雷也教会了我这个道理。《吕氏春秋》有云“我写的春秋我做主,爱咋咋地”。 </p><p> 读完陈毅达的长篇小说《海边春秋》,颇受触动。小说给人以感染的主要是它所塑造的人物,尤其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总有一种力量能让你动容。作者能够捕捉到他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把他们放置在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中,细微中见真情。还有,整部小说中所洋溢出的那种久违的暖意和进取精神,也可见出作者对现实的理解力和思想光彩。</p> <p>  读《福建历代名人传》有感</p><p> 吴宛霖 C-8</p><p>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p><p> 林则徐,可是我福建的名人,羡慕吗?让我来带你去了解了解他吧!</p><p> 林则徐,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p><p>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p><p> 其次,林则徐可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实干家,开明、开放的思想家,治水专家。你知道他的这些称号都是哪来的吗?是因为他: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林则徐每任一职 , 每做一事,从来没有敷衍马虎过。 实干加智惠,贯穿于林则徐为官从政的全过 程,或者说林则徐的一生就是实干加智慧的一生。林则徐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视并努力举办水利事业,兴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运河、黄河、长江。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事必躬亲,同时还重视赈灾济贫,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p><p> 所以你现在知道林则徐有多伟大了吗?</p><p> 在《名人传》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今后我会直面人生,去谱写与凡人非同的命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让我的寒假更多姿多彩。</p> <p>  《福建历代名人传》读后感</p><p> 柯思阳 C-8</p><p> 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福建独特的标识和八闽儿女的精神命脉,是觉得骄傲的福建的文化实力。</p><p> 而在福建的三坊七巷也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家,而一位女作家让我印象深刻——林徽因。</p><p> 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学领域的先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p><p> 林徽因的周围有着中国20世纪优秀的人。最有活力的诗人:徐志摩,优秀的建筑家:梁思成。而她的祖父林孝恂是一个思想开明,注重教育,族中子女,不分性别均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让林徽因从小就很优秀。</p><p> “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冷清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 不顾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时期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的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易留在祖国。”这是著名作家李健吾所评。</p><p> 林徽因是写文的,而接下来我要介绍的这位则是武将!</p><p>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其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p><p> 蔡延锴将军见景生情,命笔写下了七绝:“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兵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对郑成功赞美有加。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绝:“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这就是蔡延锴对郑成功的评价。</p><p> 我觉得郑成功是一位身残志坚的英雄,如果没有他,可能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他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p> <p>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p><p> 柯艺淞 C-8</p><p> 读完《追风筝的人》,我获得了许多感悟,对于感性的我来说,每次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时,眼泪总是不自主地落下。人是自私的,以前的我总觉得别人为我多付出什么是理所应当的,却没有为别人换位思考。</p><p> 与大多人一样,我曾经也以寸目窥看这个世界,看一便是一,非黑即是白,但是读完本书,我看待事物更加辩证,富裕贫穷,快乐悲伤,很多事物都是相通的。</p><p> 书的主人公叫阿米尔,他与仆人哈桑一起玩风筝游戏,仆人为捡风筝遭到凌虐殴打,但是却因为害怕而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而后悔,他像极了一个冷漠的路人,而不是一对一起成长的主仆,我初看这段情节一股怒气涌上心头,我十分难过且失望:看到朋友这样子,难道还看的下去吗,现实中的见义勇为大抵都是对陌生人发生,小说里竟连朋友都视而不见。</p><p> 暴风过后,哈桑离开了阿米尔,一开始我主观地认为哈桑已经对主人心灰意冷离开了他,看完后半段我才明白这又是他对主人的另一种保护,我不禁凛然,如此伟大的友情却被我认为如此平凡。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更加细腻地思考所接触到的事和物,并且更加习惯地将自己代入别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p><p> 而小说的后半段便是阿米尔赎罪的故事了,多年后,阿米尔去寻哈桑无果却找到了哈桑落难的儿子,他把哈桑儿子带回了美国,当做亲生儿子抚养,以此摆脱以往的罪恶。树欲静而风不止,阿米尔当年懦弱的举动带来的愧疚,我相信是他怎么样也弥补不了的窟窿,而他却再也回不到以前了。</p><p> 他像极了父亲讨厌的窃贼,“偷”走了与哈桑的美好回忆,徒留下了一身愧疚,哈桑到死前还像忠犬一般守护着主人的房子等待主人归来,却再次被阿塞夫害死,哈桑的命运是天灾,更是人祸。而我们作为人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悲剧发生也已无法逆转。</p><p> 带着悲伤的感情从书中带了出来,这份悲伤让我更加审慎,让我想更好地“尽人事”,让我从更多角度去看待失误。</p> <p>  《福建好家风》读后感</p><p> 赖菲菲 C-8</p><p> 福建,简称‘闽’ 。闽,闽南,闽南习俗,闽南家风......我是一个福建人,更是一个正正宗宗的闽南人。我喜欢我的家乡,更喜欢这里的形形色色人与景,它有味道。</p><p> 在我们福建,良好的家风就是尊老爱幼。“老”指的是长辈,而“小”指的就是晚辈,“尊”指的是尊重,而“爱”指的是爱护,身为一个中学生的我就应该做到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其实,我是在报答长辈的教育之恩,也是在传承福建历历代代优良的家风。</p><p> 为何说是报答长辈,而不是说是自己懂事呢?要知道我们的懂事,都是长辈悉心教导出来的,他们从小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个让旁人,让陌生人都赞不绝口的小孩。难道这些不是他们教我们的吗?是的,就是他们。现在我们长大了,该轮到我们报恩了,他们把最优良的家风留给我们,就是让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p><p>你以为我们的家风就这么一丢丢吗?不,不可能,我们还有好多好多......</p><p> 子路说过一句话:“言必行,行必果。”它所说的就是“诚信”二字。没错,福建人少不了诚信,因为诚信是金,它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你没有诚信,拿什么和别人谈话呢,拿着一胡说八道的本领,去博取别人对你的信任和支持嘛?那叫空谈,做白日梦,我们要以一个最最原始的质朴去获取每一个人最信任的目光。不论老师还是长辈,他们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诚恳。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建人,一定要时刻保有这一颗赤诚的心!</p><p> 除此之外,我们的家风还有一个超级重要的内涵就是爱国爱家......</p><p> 在《管子·牧民》一书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福建人,一个是国,一个是家乡,都是和我们血肉相连的。家乡是祖国的一小部分,没有祖国的美好,就没有家乡的和乐安康。时代在进步,我们生活的领土也在不断发展。一位中国人,就算死,那中国魂一辈子都不会丢,就算化成了灰烬,也是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永远分不开。为此,我们从小开始,就要学会爱国爱家,一切离不开国,一切离不开家,有国才有家啊!</p><p>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传统,让更多的海外人知道我们中国的传统,让他们更加了解我们,对我们刮目相看,让所有的中国人为她自豪!</p> <p>&nbsp; &nbsp;《福建历代名人》读后感</p><p> 王玮双 C-8</p><p> 书,是一叠知识,是一片源泉,是一座高山,我总能在书中寻找到乐趣。</p><p> 朱熹,他可是我家乡十分有名的人物,他字元晦、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紫阳夫子,谥文,故称朱文公。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现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学者尊称朱子。</p><p> 他从五岁,能读懂《孝经》,18岁在建州考试中考取贡生,在宋代经济社会发生问题时,朱熹选择了以仁为主体思想的儒家入手,提倡钢正健康的学术道派,培养志在天下的青年俊秀,刷新政治,富国富民,抵御外敌。朱熹本着“内圣外王”的目的,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一生“读书”“为官”“讲学”和“著作”。</p><p> 其中,授官二十余次,由于权臣的排挤,或辞而不就,一路走来,很不顺意,但都没有击垮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他开创理学,并弘扬大了理学。</p><p> 那么,他究竟为什么会这么著名呢?我们以前一定有学过他写的一首古诗叫《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原本只是在写: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就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古诗,他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他却告诉人们: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p><p> 当我读完关于他的所有故呈后,深有感受,我坐下沉默了许久,什么“明天就要好好学习了”都是时常挂在嘴边的,但是行动起来却是推三阻四,感觉理想越来越渺茫,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很大的激励,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福建人,我终于从他身上体会到了,读书就必须做到三到:口到心到眼到,读书,不仅需要眼睛,更需要的是用心,只有用心才会有收获。</p><p> 一个真正拥有高尚情怀的人,往往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以真诚待人。正如西汉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好好读书,读好书,为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而好好读书。</p> <p>  去过的地方越多,越知道自己归属哪里;见过的人越多,越知道什么样的人值得真诚以待;看过的书越多,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