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不要破坏孩子对未来的向往</span></p><p>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这种规律不能人为改变。近年来,科学的准备入学、幼小衔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社会上和生活里,还是存在大量违背幼儿生长发展节奏的超前教学现象。</p> <p> 为什么我们强调“科学”?所谓“科学”,就是指要尊重规律,按规律进行教育,而不是去强调成人的想法。比如幼儿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需要在行动中学习,需要使用形象来思考,抽象知识符号对他们而言是难以理解和获得意义的。一旦违背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结果无外乎两种:一是学不好,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反复训练得到的技能是没有活力的,不能融会贯通,对生活也没有帮助;二是因为设置的标准超越了年龄水平,孩子往往会厌倦,或者因难以达到而沮丧,这样成人又会不满意而对孩子加以督促,长期下去,很容易破坏幼儿和成人之间的关系,氛围紧张焦虑,损害幼小孩子的人格成长。</p><p><br></p> <p> 我们往往强调自己的意图是良好的,于是顺理成章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这一点在幼小儿童的教育上,显得特别不明智。教育的关键是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按孩子的规律和特点来教育。也许有人会质疑,一味强调顺应孩子,孩子得不到发展怎么办。我想说的是,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是生命的一种本能。几乎每个孩子都向往长大,向往变得更有力量,向往未来的生活。孩子早年的健康成长,指向的是整体人格,是与周围世界建立和谐与有意义的关系,而不是超前学会那些在小学阶段要去掌握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破坏这种天生的倾向,要让孩子看到、知道,去未来生活是一件很棒的事情。</p><p><br></p> <p> 入学准备,更多是需要成人来做准备。小学要适应幼小孩子的身心特点,不仅在课程和教学上降低难度和减慢速度,而且要顺应孩子的思维方式,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同时创设一个宽容而友善的班级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幼儿园则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加以专业的支持和引导,点燃孩子对文化世界的向往和好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小小儿童学习如何在集体中与人相处。家庭要把孩子看作拥有自己的想法的、独立的人,是家庭生活的参与者,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注重他们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关爱和支持。</p><p><br></p> <p> 正因为孩子有个别差异,各个不同,因此教育注意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机会,教师和家长要理解孩子的独特性,要发现孩子的长处和兴趣,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而不是“一刀切”,只看某几门课的学习成绩。儿童主动积极的成长倾向往往是在一个友好的、宽容的环境里培养起来的,在这样的氛围里,差异会是宝贵的资源,形成多元的生态。只要孩子葆有活力和热情,他会努力去完善自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