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产党同龄一大代表总纂的四部名姓家谱

萍乡市叔颖文化研究会

<p><b style="font-size: 20px;">红色家谱:</b></p><p><b style="font-size: 20px;">非常稀少愈显珍贵</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国有史,家有谱。翻开一套套家谱,不光有每个姓氏家族的兴衰荣辱,还有那个时代的纪实,其中蕴含的家族制度、姓氏文化、地方史志等重要信息,是其它文献难以比拟的。“一部家谱就是一部演变着的历史,传承着中国的千年文明。”励双杰说,既然收藏了这么多的家谱,就得充分挖掘它们的价值,让需要的人看得见、用得着。</b></p><p><b style="font-size: 20px;">励双杰的思绥草堂一共收藏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各形制家谱2000多种合2万多册,每一部都来之不易。了解到这一情况,上海图书馆特意派出专家专门来思绥草堂作了考证。专家表示,这几部家谱存世都非常稀少,关于一大代表的资料又相对丰富,所以愈显珍贵。</b></p><p><b style="font-size: 20px;">得到核实之后,上海图书馆郑重向思绥草堂提出联合来举办这次红色文献览。目前,前三部家谱《韶山毛氏族谱》、《陈氏宗谱》及《沩宁何氏族谱》,即将由上海图书馆派专车前来思绥草堂接送到上海图书馆布展。</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社会的进程中,中国一些传统的优良文化被掩盖,但树有根,水有源,没有了根源,文化便失去了生命力。”励双杰认为,当下,全国在提“中国梦”,重修家谱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着极大的帮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一、《韶山毛氏族谱》</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世间罕有的全璧之册</b></p><p><b style="font-size: 20px;">励双杰曾写过一篇《韶山毛氏族谱全璧记》,在《藏书报》发表过,文中介绍了这部家谱他从2001年6月2日得到其中的十五册起,一直到2007年12月28日才配齐完整的二十二册,前前后后六年半时间,共花去了40800元。</b></p><p><b style="font-size: 20px;">《韶山毛氏宗谱》完璧之时,励双杰欣喜万分,他把这22册《韶山毛氏宗谱》散摆在地上,看着坐了两小时。欣慰地说:“本来不喝酒的我还倒了一小杯红酒,心里那个美啊!所有的辛苦都值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励双杰所说的“全璧”,是指“收齐了这二修、三修、四修的二十二卷二十二册《韶山毛氏族谱》。”如此全的毛氏族谱在民间现知只有两部,还有一部在一个武汉网友处。另有一些毛泽东的家谱,包括残本,也只有五六部,在吉林大学和天津图书馆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的家谱</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部家谱是由毛泽东的私塾老师也是他的堂兄毛泽启在1941年所纂修,毛泽启给毛泽东世系中的赞语是“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在当时是极高的评价;而对自己世系的评语竟然为“愚蠢至极”,是现存旧家谱中最为谦逊的一位。</b></p><p><b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的世系图</b></p><p><b style="font-size: 20px;">家谱不仅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替,也暗藏着许多有趣的名人故事。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提到的黄公略的世系,就是励双杰在研读族谱时发现的,对考证黄公略谱名、牺牲时间、葬处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二、张国焘的家谱</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般来说,家谱印刷,往往只选择一种印刷技术,要不是传统的木活字排行,要不就用当时先进的石印或铅印技术,但很少三种技术一起混用的。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家族把家谱稿本交给了在省城长沙的“湘赣印刷公司”来印刷。</b></p><p><b style="font-size: 20px;">没想到的是,因为1937年的抗日战争暴发,省城人口疏散,家族只得把剩下的部分家谱带到湖南浏阳另行印刷。熟料浏阳城也遭到日军轰炸,印好的家谱又损失不少。最后,家族只好把它分散到乡下的三个地方,把余下没有完成的那些部分,改用传统的木活字印刷完成。正是这个戏剧性的故事造成了这部家谱版本上的特殊性。</b></p><p><b style="font-size: 20px;">据家谱记载,张国焘的父亲张觐珖,一名鹏霄,浙江政法毕业,曾做过三年象山县县长,政绩卓著,因此获得过金质单鹤章。</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三、《沩宁何氏族谱》</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部与共产党同龄一大代表总纂的家谱</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21年7月23日起,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等13位参与了这次重要的会议。何叔衡是中共一大会议中年龄最大的代表,时年45岁。</b></p><p><b style="font-size: 20px;">参加完最重要的“国事”,何叔衡匆匆赶回家,要完成一件最重要的“家事”——族谱纂修的扫尾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何叔衡的家谱</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部何叔衡总纂的族谱正是湖南宁乡《沩宁何氏族谱》,庐江堂木活字本,全三十八册,印刷完成于1921年的冬天。一部家谱的纂修,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少则一两年多则数年。从多达三十八册的家谱可知,宁乡造钟何氏家族到底有多庞大。几论是事先的修纂,还是后来用传统的木活字本排印,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b></p><p><b style="font-size: 20px;">励双杰告诉记者,这部家谱是他2004年1月6日在湖南长沙买到,仅三十三册,缺了五册。回到家后仔细翻阅,他就发现这是何叔衡任总纂,在家谱中的“修谱名录·总纂”中,用的是他的字“玉衡”。而序言落款则为他的学名“瞻岵”,由此基本可以确定就是他们家族的家谱,但翻遍全谱,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世系记载,因此怀疑是在所缺的五册之中。</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何叔衡的世系图</b></p><p><b style="font-size: 20px;">无巧不成书,就在不到十天之后,励双杰在长沙另外一位书商那里,惊喜地买到了这部家谱的几册残本,恰巧正是所缺的几册,而何叔衡的世系也正在其中。</b></p><p><b style="font-size: 20px;">书中记载:“启珞,字玉衡,号琥璜,学名瞻岵,行五,前清邑庠生.....娶袁氏......子二,佑权,次妖,女四......”励双杰说残本之所以能配上,跟当时家谱不受关注,收藏的人很少,有相当大的关系。</b></p><p><b style="font-size: 20px;">据悉,湖南宁乡《沩宁何氏族谱》是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一部与中国共产党同龄,而且又是由中共一大代表亲任总纂的家谱,意义自是非凡。</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四、《陈氏宗谱》</b></p><p><b style="font-size: 20px;">研究陈潭秋的一座金矿</b></p><p><b style="font-size: 20px;">陈潭秋家族的《陈氏宗谱》,在清代道光、同治、光绪直至民国九年(1920年)曾有过四次修纂,陈潭秋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他的兄弟等,都分别参与过这四次修谱活动,所以家谱中关于陈潭秋的资料非常丰富,堪称是研究陈潭秋的一座金矿。</b></p><p><b style="font-size: 20px;">陈潭秋的家谱</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一部家谱中,陈潭秋写了一篇序言,直接用他的书法雕刻上版,虽然是印刷品,但其实就是他的手迹,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陈潭秋的书法功底极为深厚。</b></p><p><b style="font-size: 20px;">陈潭秋写的序言除了陈潭秋,我们还可从这部宗谱中看到很多鲜明的身影。陈潭秋在兄弟中排行老七,他的五哥陈树三,是武昌首义的实际领导人之一,也是陈潭秋的引路人。他的八弟陈森在《五兄树三先生行述》中说:“先生乃与同志建立军政府于武昌,经营计划,多出其手”“汉阳失守,随黄元帅克强南下至金陵为根据地,组织临时政府”“冬十一月十二日赴席元师府,适促坐者拂试手枪,误中先生脑部”,对于这位民国元勋有详细的介绍,是外界所不了解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名姓文化传媒转载励双杰(族谱收藏家)的收藏资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