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读《论语》悟“孝道”

风恬浪静

<p>  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呢?想知道其中原因,请读《论语》,从中一定找到答案。在孔子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达到这个“仁”的境界,必须有个出发点,《论语》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只有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p><p> “孝”是爱的哲学,是对父母的感恩回报的爱。父母生儿育女,通常会养育照顾子女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的感情,心血和财富理应得到回报。当父母年老体衰时,子女过来照顾他们,是理所应当的。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连这点感情和回报都没有,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古人把这种人列为禽兽,不配做人。</p><p> “悌”是指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也可以推广到朋友之间,泛化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友情。</p><p> 在有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优待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和谐,家庭和睦,进而有利于社会稳定。他认为:真正具有“孝悌”精神的人,在待人处事世上多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样的人,是不喜欢冒犯上司,也不愿意祸害同事的。从此可以认为,百善孝为先。</p> <p>  那么怎样做到“孝道”呢?孔子的许多弟子不明白,就问孔子。比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的话是说,在尽孝时,不能违背礼制,否则不是真孝。尽孝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礼制规范的,依礼行孝才是真孝。也就是说,不能为了尽孝而违法犯罪,违背道德伦理。</p><p> 还有一个弟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的意思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做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儿女的健康问题。”所以说,为人子女只有要保证好自身的健康,这算是尽孝父母了。每位孩子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长,就是对父母的尽孝了。如果身体受伤了或者心理不健康啦,都会成为父母的最痛的心病。</p><p> </p> <p>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发现他们有缺点应当委婉地进行劝止。如果父母不愿意听从自己的意见,仍要对他们恭恭敬敬的,不能有所违抗,虽然忧心,但对父母不能有所怨恨。”</p><p> 父母子女两代人本来就有代沟,某些观点不同,也实属正常。父母对对待子女有所宽容,子女对待父母一样得有宽容。平安是福,平安是孝。</p> <p>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还活着的时候,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了远门,也应该有个明确的方向。” 也就是说,无论子女走到哪里,都应该让父母知道,给他们报个平安,不能让他们为自己担心。就是对他们都孝敬。</p><p>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做子女的若是能按父母的原则行事,那他就算是个孝子了。” 这种孝道就是对父母最深的孝敬。作为子女一定要清楚他们对自己的愿望,如果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就是最深层次的孝敬。</p> <p>  总之,懂得“孝道”,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在今年的疫情阻击战役中,我们国家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有的国家却与欲学不能,究其原因,我想与影响我国的儒家文化分不开的。让我们共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从“孝悌”做起吧!</p>